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國合縱為何也沒能搞掉秦?戰略布局最忌諱出現這個問題

六國合縱為何也沒能搞掉秦?戰略布局最忌諱出現這個問題

文 | 白孟宸

雖然秦穆公之後的幾代秦公都缺乏雄才大略,但「稱霸西戎」已經使得秦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到戰國時期,秦西方為烏氏、綿諸,南鄰巴蜀,北有義渠,僅有東側的韓魏和東南的楚比較有威脅。而且,隨著三家分晉,應該說秦國在東側的壓力應該是部分降低的。

不過,誰也想不到在戰國初期,秦國卻在東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這完全是因為魏國在魏文侯君臣的變法圖強下異軍突起,李悝、西門豹、樂羊、吳起等一批賢臣名將,帶領「武卒制」催生的強大魏軍,打得秦國丟盔棄甲。從公元前413年開始的6年中,魏連續奪取了秦國的繁龐、臨晉、元里、洛陰、郃陽,秦的河西之地(黃河以西的河套南部地區)全部為魏所有,秦國只能退守洛水。

好在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加之三家分晉,雖然趙國與韓國最初願意跟隨魏國,但三家難免因為爭奪領土發生矛盾。而秦國趁魏國轉向攻擊齊楚等國的有利時機,從公元前408年開始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力度遠不如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但仍對秦國國力起到了提升作用。例如在公元前364年,秦軍便在今屬山西的石門大敗魏軍,斬首6萬。

《大秦帝國之裂變》劇照,商鞅(左,王志飛飾)與秦孝公(右,侯勇飾)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而就在這一年,魏國遷都大梁,並且開始著手修補南起陝西華縣,經渭水、洛水至澄城的長城,以加強對秦防禦。眼看魏國逐漸因為多線作戰轉入守勢,秦國及時與魏國東面正在崛起的強國齊取得聯繫,約定聯合對魏國作戰,而魏國南方的楚國也開始有意識地削弱魏國。

從外交大戰略角度上來看,秦國此時與齊楚的「協作」,更多僅僅是一種「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行動,與日後連橫布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多線作戰確實有效地抑制了魏軍威力的發揮,使其疲於奔命。例如在公元前353年魏將龐涓領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楚求救,秦國卻趁魏國西部空虛,於第二年攻佔魏國的少梁,後又在公元前352年攻破了魏國的故都安邑。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齊國軍隊在孫臏的謀划下兩次重創魏軍。在齊魏馬陵之戰後,商鞅向秦孝公進言,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只可能是你死我活,應該趁魏國大敗奪取河西,為秦國東向爭天下掃平障礙。從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開始,秦國連敗魏軍,最終在公元前330年迫使魏國將河西之地歸還秦國。河西之地的臨晉正好卡在函谷關與秦國本土之間,如果秦國不能控制此地,就無法憑藉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保證本土安全。而奪下河西之地,秦國就掌握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同時,由於魏國連續數次被齊國擊敗,因此進入戰國中期,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主要對手,已經不再是魏國,而是東方崛起的強大齊國。而秦軍飲馬黃河,隨時渡河侵入中原的情況,引起了關東六國的恐慌。為了對抗強秦,關東六國被迫放下彼此間的矛盾,組成臨時的聯盟。

《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之蘇秦(王小毅飾)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衍作為最初倡導合縱抗秦的人,登上了戰國的歷史舞台。當然,《史記》將這一功勞給了蘇秦。不過,無論是蘇秦還是公孫衍,他們說服六國的基礎,就像《史記》記載蘇秦說服韓宣王時提到的「地之有盡而秦之求無已」。既然秦國有吞滅六國的想法,那麼六國自然不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必須要聯合起來對抗強敵。

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即便沒有公孫衍和蘇秦,其他人也會出來組織六國合縱抗秦。就像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期,面對崛起的法國,歐洲先後結成六次反法同盟,屢敗屢戰,非要打敗有著強烈擴張慾望的法國。而二戰中,德意日法西斯軸心的存在,讓中美蘇英等政治體制迥然不同的國家暫時放下彼此間的矛盾,組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以避免被奴役的命運。

當然,與千年之後的反法同盟相比,六國合縱缺乏一個英國這樣精於戰略布局的核心。而且秦與關東六國相比,是佔有地利的。而英國和法國相比,卻有著海權優勢,因此即便大陸上的同盟屢次被打敗,英國本身卻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說明戰略布局必須要與軍事鬥爭形勢和特點相符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兵馬俑四號坑為什麼是空的?四號坑應該是什麼秦兵兵種?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