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寶寶發燒千萬不能做的3件事和1個爆冷知識!
寶寶發燒了,粑粑麻麻們就跟那熱鍋的螞蟻似的心急如焚,有貼退熱貼的、有吃退燒藥的、有物理降溫的,有調查幾天再送醫院的……面臨寶寶發燒,你採納的應對辦法是真的對寶寶有用,或是無意間耽擱了寶寶的病況?
一、寶寶發燒不能當即吃退燒藥
發燒是癥狀而不是疾病,這是身體關於感染的一種防禦提示,也是提示身體發作疾病的先兆。從某種意義上發燒不一定就是壞事,由於低燒不光不會對人體形成太大危害,還能增加寶寶的抵抗力,使病菌變弱,有利於打敗炎症。
假設寶寶一發熱家長就當即喂退燒藥,將會削弱往後寶寶對於疾病的能力,乃至掩蓋真實的病況,延誤醫治時刻。所以,只是單純低熱不超過38.5度,不要急著吃藥,應進行物理降溫退熱,留意多給寶寶補水,防止脫水現象。
二、退燒後反覆發熱不能在家自行處理
吃過葯後燒退了、物理降溫燒退了,不一會兒體溫便上升起來,就是這種反重複復的癥狀,讓許多家長徜徉在去醫院仍是在家調查之間,進而耽擱了病況。寶寶發燒調查是沒錯,可是調查也需有度。一般來說,超越3天癥狀無減輕,就應送往醫院就診,延誤時刻越長呈現兼并症的幾率就越高!
三、寶寶發燒,切勿隨意亂吃消炎藥
很多時候,粑粑麻麻在發燒之後會給自己隨便吃一些頭孢類藥物進行消炎,大多數情況下就可以自行痊癒,但由於寶寶們抵抗力弱,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完善,所以切勿隨意亂吃消炎藥。
那麼,寶寶發燒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非疾病因素
嬰兒體溫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溫度過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分攝取不夠、水分流失(流汗、腹瀉)、房間空氣不流通、劇烈運動前後,某些特殊藥物作用,其它如預防注射也可能引起發燒。若體溫呈現不穩定狀態則應考慮患病的可能性。
2、疾病因素
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
大於3個月的嬰幼兒發燒最常見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系感染。
從上文可以看出,在小兒發燒的原因當中,泌尿系感染是常見因素之一。實際上,尿路感染髮病率很高,是兒科常見病之一,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據統計,約有3%~5%的女孩及1%的男孩患過尿路感染。
小兒尿路感染典型表現有尿頻、尿急、尿痛、發熱等,但癥狀不典型,起病隱匿,在新生兒和嬰幼兒表現的尤為明顯。嬰幼兒不會說話,如果孩子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發熱、面色蒼白、不肯吃奶、嘔吐、腹瀉等癥狀,家長切不可想當然認為寶寶得了「感冒」,隨意使用「小兒退熱片」。細心的家長可能發現寶寶有尿頻,如發現排尿時哭鬧,應及時去兒科就診。
小兒尿路感染跟自身免疫力低、生理特點、尿液返流、尿路畸形及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
1.對於女寶
由於尿道外口外露,容易被細菌污染,且尿道短,細菌易沿尿道上行至膀胱,造成膀胱感染或腎盂感染;
2.對於男寶
尿道外口異常很多見,如小兒包皮過長、包莖、包皮粘連、包皮垢堆積等,均可使大量細菌隱藏,從而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有些包莖患兒尿尿時會鼓包,甚至針眼狀尿道口,形成尿路梗阻。
小兒尿路感染如何預防
1)注意寶寶會陰部的衛生, 大小便後要及時清洗乾淨。
2)盡量少穿開襠褲,勤換洗尿布或內褲,尤其是女寶。
3)合理喂水,勤排尿,及時沖洗出可能入侵的病原體,以保尿路安。
4)去除尿路畸形因素,如有包莖及包皮過長,可考慮儘早手術。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