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今海外留學的危險係數有多高?

如今海外留學的危險係數有多高?

2017年年底,又一則尋人啟事在美國留學生圈中刷屏。

西雅圖一位曾因抑鬱接受治療的女留學生張某,於12月24日從家中離開,沒帶錢,也沒帶手機,60多個小時杳無音信。

好在一切只是虛驚一常當地時間27日晚,張某在收容所被找到。

「看了太多悲劇,總算在年末有那麼一絲絲安慰。」在「北美留學生日報」推送的尋人消息下,一位讀者這樣評論。

2016年,中國新增了54.45萬名留學生,伴隨著出國留學規模不斷擴大,留學生遇襲、遇害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全球化智庫與社科院、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7)》指出,「章瑩穎事件」把留學生安全問題帶到公眾視野。

本刊整理了2017年的媒體公開報道,發現這一年中,至少發生了34起留學生海外安全事件,至少23名留學生因各種原因,死於異鄉

「對留學生來說,『安全』應該是2017年的年度主題之一。」海外青少年權益與發展聯合會秘書長劉嘉宏說,「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是,留學生在出國前,對海外社會的了解,大多是建立在零碎的、二手信息之上的片面認識。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並沒有正確判斷。」

搶劫:

不僅要財,也常害命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30日,美國猶他州。

已經花了幾個小時尋找劫車目標的美國人奧斯汀,敲響了23歲的猶他大學中國留學生郭宸偉的車窗。隨後,他向車內開槍,射光了槍內子彈,致使郭宸偉死亡。

所幸車內另一名女性躲過了奧斯汀的槍擊,逃走並報警。警察表示,奧斯汀有包括吸毒、偷竊汽車和攜帶武器在內的犯罪記錄,前科累累。

據本刊統計,留學生遭遇惡性搶劫事件的高發地是美國。2017年,光是發生在美國、詳細提及留學生身份和受害情況的搶劫事件報道,就有6起。而且,作案者常常有槍。

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的「2016年暴力犯罪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美髮生暴力犯罪124.8萬餘起,比2015年上升了4.1%,每10萬人中就有386.3人犯罪,比2015年增加了3.4%。從具體犯罪類型來看,64.3%的犯罪為嚴重傷害,26.6%的犯罪為搶劫……搶劫案中,41.1%的案件用到了槍械等火器。

從報道來看,中國留學生遭搶劫事件發生最密集區域,為美國中西部伊利諾伊州城市芝加哥,但這並不反映美國各城市的安全情況。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數據,2016年美國暴力犯罪率最高的三座城市是底特律、聖路易斯和孟菲斯。

「要談美國是否安全,必須分城市、區域來看。」美國西北大學留學生周佳(化名)表示,在美國,常常一條街就分隔出「天堂」和「地獄」。他生活的城市芝加哥,是美國因不同族裔劃區最嚴重的地方,幾乎沒有之一。可以說,從西北部的白人社區到城南、城西的非裔社區,芝加哥呈現出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而安全性也由北到南遞減。在芝加哥留學圈,甚至有一條規矩,35街以南千萬別去。

當今美國,不同族裔集中在一起,仍然是城市生活的一般模式,在一些少數族裔的聚居區,也會滋生出「貧困文化」和「犯罪文化」。周佳所在的學校位於芝加哥北部城郊,屬於白人聚集區,治安條件好。2017年夏天,他去位於芝加哥南部的伊利諾伊州理工大學附近找人,就親眼目睹了一起槍擊案。

「下午三點多鐘,聽到五聲很清脆的響聲。」當時,周佳走在大街上,附近稀稀拉拉沒什麼人。聽到聲音時,他完全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以為是有誰在放鞭炮。直到看見有人倒下,他才意識到,那聲音是「槍響」。他慌亂異常,不知道兇手是走了還是在附近逗留, 「腿軟得完全走不動路」。

雖然要去的那棟公寓就在眼前,周佳還是兩腿發軟地上了輛計程車。從那之後,他開始密切關注《芝加哥論壇報》提供的安全信息。報上會標註出芝加哥各個社區發生的案件數量、類型,並進行社區安全度排名。在美國,類似的網站有很多,留學生可以通過諸如crimereports、spotcrime、Redzone等網站或App查詢到各地區的犯罪數據,如果街區犯罪率高,最好敬而遠之。

「我租房子的時候,社區安全排名是個重要參考。」周佳說,留美生存法則的第一點,就是盡量住在安全區域,盡量不去非安全區域;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那最好白天去,而且找人同行。「你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人打死的幾率可能性很低。槍擊案絕大多數是有目的性的殺人,比如黑幫火併、毒品交易或者尋仇。你只要不捲入其中,就不會有事。」

壓力:

隱形殺手

2017年,至少有8名留學生被報道自殺,年齡從17到30歲出頭不等。其中,有兩名博士生,三名本科生(其中兩名為畢業年級),一名碩士生,一名高中生,一人相關信息未被提及。

此外,一名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留下遺書後失蹤,至今尚未見到關於其狀況的確定性信息。

因為涉及學生隱私,大多數報道並不詳盡,常被提及的詞是「壓力」和「抑鬱」。

22歲的趙某,在畢業典禮之後,從聖地亞哥科羅拉多大橋跳海自盡;猶他大學博士生唐某在舊金山自殺,原因疑為留美多年無法順利畢業,壓力極大;21歲的田某在學校宿舍內自殺,只給同學留下一封郵件:抱歉,我不能和你們一起做完這個項目了……

當地時間2017年2月12日,20歲的中國留學生Linka被發現在宿舍內身亡。她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留學生,自殺前發布了一條定時微博。從Linka的微博內容來看,她身陷抑鬱症許久,在抗爭和悲觀兩種情緒間反覆掙扎,最後選擇放棄。

「剛到美國時,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安』。」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交換生的博士生謝嬌嬌說,初來乍到時,光是語言關就很難過。去見導師,不安,不知道怎麼向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去學校上課,也不安,大家講話節奏都快,一節課只能勉強聽懂;跟外國同學聊天也不安,沒有共同話題,就是尬聊……

幫到謝嬌嬌的,是她來到美國後交的一群中國朋友。她租住的公寓里本來就有好幾位中國人,大家一起組織聚會,一起買菜做飯。有經驗的留學生前輩帶著謝嬌嬌適應加州生活,告訴她去哪裡購物,去哪裡辦電話卡,為她提供生活細節上的指導。她坦言,就算是現在,她也沒真正融入當地人的圈子——「身邊朋友都是中國人」。

當留學生從一種文化穿行到另一種文化時,經常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對於自我行為結果的不可預見性隨之增大,從而給他們造成壓力。一項針對亞裔留美國際生的研究表明,相對其他群體,因來自和美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亞裔留美學生遭遇適應困難和心理應激的風險更高。

也有學者在2015年對267名中國在美留學生做了調查,結論相似:語言能力不足、社交孤立、歧視感知、學業壓力和對家庭的愧疚感,成為中國留學生跨文化的重要壓力源。

國外高水平大學基本都有心理諮詢機構,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給出諮詢和治療方案。但並不是所有留學生都能抓裝心理諮詢」這根稻草。哈佛大學一位中國博士生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有些中國留學生很難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情緒。而且,由於和留學生文化背景差異大,有時候學校諮詢師也很難真正理解留學生的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問題很隱性,我們會習慣性地忽略。而且,中國人常把它貼標籤,好像接受心理諮詢是件很負面的事情。」久宇思跨文化教育指導中心執行主任羅莎說,留學生非常容易遇到心理問題,更棘手的是,他們很難在異國找到排遣情緒的出口。如果這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學生——內向、不喜歡主動發言——很可能淪為班上的「透明人」,自尊心也會受到打擊。「他們覺得寂寞,無法適應,有些就開始逃學、酗酒甚至吸毒,想逃避這一切。」

熟人:

危險為何來自身邊人?

住在東京的24歲中國女留學生江歌,在自己公寓門口被閨蜜前男友陳世峰用刀刺死。這一發生於2016年11月的案件,終於在2017年年末迎來一審判決結果——陳世峰一審被判有期徒刑20年。

這起悲劇中,三位主人公均為中國人,而且彼此相熟。

據本刊統計,2017年,在海外留學生群體中,也發生了3起「熟人作案」的惡性殺人事件。

2017年7月,一對中國姐妹無故在日本失聯。姐姐25歲,在日本工作,妹妹21歲,在日本留學。後來,姐妹倆的遺體在神奈川縣秦野市寺山林被遺棄的行李箱中發現,屍檢報告顯示,她們因脖子被勒住窒息死亡。

嫌犯是名日本人,已婚。他與姐姐在打工的酒吧相識,「有感情和金錢糾葛」。根據監控錄像,他被懷疑是在姐妹倆居住的公寓內將二人殺害,然後用行李箱轉移屍體。

另兩起案件發生在美國和俄羅斯。

2017年7月,美國喬治亞州,女留學生徐某死在自家公寓,她的白人男友有重大作案嫌疑。案件發生後,他攜搶逃走。受害女生的朋友表示,女方在跟男方相處過程中,「受到的精神虐待已經到了需要看心理醫生的地步」。

2017年11月,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名22歲的中國女留學生死於公寓,嫌犯是一名中國留學生。據其供述,他和受害人酒後發生爭吵,在爭執中用枕頭將受害人悶死。

《法制日報》曾進行過一次數據盤點,指出從2000年到2017年9月發生的留學生海外遇害事件中,從作案動機來看,熟人作案13起,比例超過四成,其中有10起涉及感情糾紛。

「很難說這些事情跟『留學』有什麼關係。」東京大學留學生秦圓圓對日本安全的認知,並沒有因為近兩年發生的「江歌遇害案」和「日本姐妹花遇害案」受到影響。「總體來說,日本治安環境非常好,我在日本的安全感比在國內更高,幾乎不擔心自己會遇上什麼暴力事件,我生活的區域,連小偷都很少。」

儘管如此,秦圓圓也坦言,留學生在國外常感覺孤獨,確實可能出現「識人不清」的情況。「我們這邊中國人坑中國人也很常見,日本辦很多手續都非常繁瑣,有些中國人就會打著幫你的旗號帶你去辦手續,實際上是想『坑』你。」

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陶短房還記得在加拿大發生的留學生圈內部血案——2002年,留學生李佳明殺死同居女友。「不要相信『熟人』,留學生大多數危險就來自『熟人圈』。」陶短房說。

在國外,交友可以很難,也可以很容易。「就看是什麼樣的朋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交換生謝嬌嬌說,「像我們都是身處異國,跟中國人就會從心理上感覺更親近,經常跟不太熟的中國人一起吃飯,一起玩桌游,但是過後,可能連對方叫啥都不記得。」在國內時,人的社交圈已經固定,沒有動力再去尋找新朋友;但在國外,人脈關係得從頭建立。有時候一個人呆著確實挺悶,「有人約你,你就去了。圈子是很大,都是泛泛之交。」謝嬌嬌說。

保持必要的警惕是必須的。「如果有不熟的人想單獨約我,我會很慎重,疑心他是不是太寂寞。」謝嬌嬌也不認為發生在國外的熟人作案,跟「留學」有什麼因果關係——「你在哪都能遇到『變態』,這種因為糾紛就殺人的人,國外有,國內也有。」

在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編寫的《中國留學生安全提示手冊》中也明確建議,留學生應參加自己註冊和熟悉的社團活動,社交活動慎飲酒,不參加來歷不明的社交活動,不和負能量的人打交道,不和有犯罪前科的人打交道。

華人:

帶有偏見的標籤?

從2017年發生的留學生海外安全事件來看,大多數案件的行兇動機並未明確提及留學生的「華人」身份。但也有例外。

2017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警方連續發布多名中國留學生失聯的消息,他們的年齡在16到20歲之間。

最後,失聯學生全部找到。他們當初失聯的原因,是遭到了專門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電話詐騙。詐騙人員告訴受害者,必須藏在一個指定的地方並關掉手機,切斷和家人朋友的一切聯繫,否則他們在中國的家人就會受到傷害。隨後,詐騙人員再聯繫受害者家人,謊稱其已被綁架,並索取贖金。

這類案件也並非首次發生。2017年7月,加拿大警方就曾接到多名中國人報警,稱接到恐嚇電話,套路也如出一轍。

這些留學生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目前還無明確說法。而根據加拿大警方工作人員的推斷,電信詐騙案受害者隨機性較大,但「主要目標為中國女性,尤其是學生」。

劉嘉宏所在的海外青少年權益保護與發展聯合會在加拿大留學生失聯後,也參與了尋找工作。他表示,加拿大電信詐騙案中的受害者大多年紀較小,校友、朋友一類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信息傳播和尋找起來也比較困難。

「以前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電話詐騙也很常見,但今年的案件,因為當地主流媒體報道和網路傳播而特別轟動。」陶短房分析稱,之所以針對中國留學生,是因為騙子是華人,找留學生下手,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其次,騙子認為中國留學生比較有錢,而且他們可能對當地情況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以前在加拿大確實有過幾次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綁架勒索案。「他們認為只要嚇住留學生,讓他們不跟家裡聯繫,就能得逞。」

據陶短房介紹,加拿大是電話詐騙比較猖獗的國家,這些詐騙不僅針對華裔,更不僅僅針對中國留學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加拿大當地警力單薄,破案率低,破案後懲罰較輕。而避免被騙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無論如何不要切斷和外界的聯繫。

在澳大利亞,同樣發生了多起疑似針對華人的事件。

12月19日,中國駐澳大利亞各使領館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稱近期澳大利亞不同地方發生數起侮辱、毆打中國留學人員的事件,提醒所有赴澳中國留學人員注意防範可能面臨的安全風險。

有明確報道的一起案件,發生在2017年10月23日。當天晚上,兩名來自中國的高中留學生在堪培拉一個公交站等車,遇到兩名當地青少年索要香煙,留學生拒絕後遭到圍攻和毆打。一名男生被打到眉骨開裂,眼睛暫時失明。

澳首都教育官員認為,這只是孤立事件;澳洲警方也表示,車站圍毆事件不存在種族動機。

「很難說是不是種族歧視。但不可否認,澳洲是個有些『白人中心主義』的國家。」在澳大利亞留學多年的羅莎說,一些澳大利亞本地人會覺得本土資源分配不均,抱怨「好工作都被華人搶走了」,可能對華人心存不滿。而且華人長得比較容易辨識,可能成為受害目標。但具體到圍毆事件來說,或許不單是種族歧視問題,更像是青少年問題。

據澳洲犯罪研究院AIC統計,澳洲10到19歲的青少年人口只佔總人口的14%,但他們中的犯罪人數卻佔25%。「澳洲青少年的犯罪率比較高。他們正是叛逆的年齡,學業壓力不重,空閑時間多,就會用『燒東西』、打架等行為,來強調自己的『存在』和『身份』。」羅莎說。

如果真的在海外遇到種族歧視,該怎麼辦?

劉嘉宏表示,重要的是在內心建立對種族歧視的正確認知——種族歧視問題確實存在,短期內無法解決。「我們的建議是,絕對不要和人發生肢體衝突,以保護自己為主,一時衝動會帶來不可預估的其他傷害。」

慘痛的代價

大多數自費留學生對留學目的國的了解,幾乎全來自網上搜索和口口相傳。「來之前一定會泡論壇,還會向之前在留學學校呆過的中國學生請教。但好多問題也是來了之後,自己真正遇到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秦圓圓說。

海外並非處處不安全,但確實也存在不安全因素。「留學生出國前,就應該建立對海外社會的正確認知。」劉嘉宏認為,留學生應該具有判斷和認識問題的能力,「當和日常生活經驗不一致的事情發生時,要清楚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在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一套行前培訓體系。據教育部消息,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通過教育部在全國設立了36家「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各地教育廳和高校採用線下、線上、實景、團組等多種培訓形式,為13萬餘人提供了現場培訓,為超過37萬人次提供了在線培訓,各種培訓累計為50餘萬人次。「基本實現對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全覆蓋,並逐步擴大對自費出國留學人員的覆蓋率。」

但效果似乎並不太好。公派出國的潘佳寶依稀記得,他們出國前接受過培訓,「但講了什麼內容,實在記不清楚了。」

劉嘉宏所在的海外青少年權益保護與發展中心,也在籌劃為留學生提供行前培訓。「做行前培訓難度確實很大。形式得新穎,時長也得恰到好處,你要讓學生能扎紮實實看進去才行。」劉嘉宏說,他在接觸留學生的過程中,能感覺到一些人自身安全意識很淡薄。

留學生服務平台TIMEZONE於2016年開展了一項網上留學安全調查,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准留學生承認自己安全意識薄弱,且對留學國家法律等方面只有零星了解。多位受訪留學生也坦言,他們並不了解當地法律,認為「違法亂紀的事情離自己挺遠的」。

了解當地社會治安基本狀況,提升安全意識,是不是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劉嘉宏說,以章瑩穎案為例,答案是肯定的。

2017年6月,章瑩穎赴美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還不到兩個月,就失蹤了。令人嘆息的是,她是因為趕著要去簽房屋租賃合同,上了一輛同校講師的車,從而可能遭遇不測。

「到現在為止,香檳地區沒有一個攝像頭能把嫌疑人車牌拍攝清楚。我們一部分人有錯誤的認知,總以為中國有的東西,國外早已經有了,其實並非如此。」劉嘉宏說,章瑩穎案也對國人做了一次慘痛的美國治安知識科普。在不熟悉的生活圈內,寧可簽約遲到,也絕不能隨便上陌生人車。而上車以後,章瑩穎又坐在了副駕駛座。「就算上車,你無論如何要坐在後排。坐在後面,離司機較遠,可以增加逃生幾率。」

中國駐美國洛杉磯總領館網站於近日發布安全指南,幾乎涵蓋了留學生潛在風險的方方面面:遇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服務;注意交通安全;防範盜搶欺詐;切勿張揚炫富,當心電信、網路詐騙,個人交易要首先排除詐騙風險;當心社交風險,謹慎交友,慎與陌生人單獨約會,勿引陌生人入室;不與黑幫團伙接觸交往,避免被人利用……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16日下午,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領保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南加州大學,為該校中國留學生進行安全講座。(視覺中國 圖)

查閱教育部行前培訓網站上提供的法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留學指南可知,各國應對安全事件的步驟大同小異。如果遭遇搶劫或者盜竊案,應該立即掛失、撥打電話報警,並前往最近警察局書面報警;如果遭遇犯罪分子侵害,除報警外,還應聯繫律師,前往醫院就醫,也可向中國駐當地使領館反映情況,這些機構可幫助敦促警方破案,並為受害者提供律師,尋求當地社會幫助;如果突發疾病,應迅速撥打當地急救電話,中國駐當地使領館可以協助提供當地醫院名單和通知國內家屬或單位等。

領事保護和外交保護是中國保護海外留學生乃至所有海外中國公民的重要手段,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熱線電話為12308。不過,從本刊採訪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學生甚至不清楚這一電話,也並不清楚中國駐當地使領館的聯繫電話。

謝嬌嬌住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附近,來美國之前,她就聽說自己公寓所處區域「比較亂」。「大家都說,身上要帶些零錢,碰上搶劫的,態度要端正,破財消災,保命要緊。」謝嬌嬌說,需要注意的就是晚上別出門,出門要打車;打車要告知朋友車輛車牌號以及自己的出行路線。「安全感得靠自己建立起來。」

看天下406期封面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流感肆虐!都哭著喊著「救救孩子」,誰來「救救」兒科醫生?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