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睡前拉伸5分鐘,通經絡,疏血氣,助長壽,拉走頸椎病、肩周炎!

睡前拉伸5分鐘,通經絡,疏血氣,助長壽,拉走頸椎病、肩周炎!

中國藥科大學翟子剛教授

現在大部分上班族,在工作中都是長時間坐著,時間久了全身都是僵硬的。並且頸椎病、腰椎病、頸肩不適都出來了,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背疼、渾身難受。

中醫講究經絡受阻是百病之源,面對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骨科疾病。最主要的是先要疏通經絡,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疏通經絡的方法。

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從養生角度來說,適當拉筋,對健康是有好處的。拉筋,不僅僅是抻拉筋鍵,而是打開腿部經絡,疏通氣血,驅邪散寒,治病強身。

拉筋的療效——筋長一寸 壽長十年

出生不久的嬰兒可以很輕易地啃到自己的腳趾頭,而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卻連彎腰勾腳都很困難。為什麼?筋的老化是很大的原因。

拉筋其實就是在伸展關節、拉伸韌帶,可有效緩解肌肉緊張,延緩筋的衰老退化。還可使氣血運行更通暢,對很多腰、背、腿痛症人群都有好處。

無論是傳統的八段錦、太極拳,還是現代的健身操、瑜伽等,都有很多拉筋健身的步驟,每天花上幾分鐘做拉筋鍛煉,有助於放鬆筋經,讓血脈暢通。此法簡單有效,在家和辦公室皆可實施,不受天氣、場地限制。

常言道「人老腿先老」,堅持「拉三經」,腿部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通達,讓你永葆青春,每天都能體會到身輕如燕的感覺。

肩頸不舒服,拉一拉就可以

頸肩拉筋法1——躺卧後仰拉頸

面朝上平躺於床上或並排的凳子上,將頭伸到床沿或凳沿外,雙手也盡量向後伸展,讓頭的自重牽引頭部下垂3-5分鐘。

如頸椎下方胸椎部分延伸床外,則對治療胸椎及心、肺等相關臟腑病也有效。

此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頸椎病、肩背痛、胸椎相關疾病,如頸椎強直、駝背、胸悶、頭痛、頭暈、心腦血管疾病、乳腺增生、甲狀腺疾病、哮喘、肩周炎等。

頸肩拉筋法2——嬰兒蹲抱

此方法操作簡單,就是在地上蹲5-10分鐘,動作如同蹲坑大便一樣,可以隨時隨地開練。

兩腳分開蹲下較易,適合初學者,可慢慢增加難度,將雙腳併攏,下蹲到底,雙手抱腿、埋頭,效果更好,這便是道家所稱的「嬰兒抱」,人在娘胎里就這樣。 如果脫掉鞋下蹲難度更大,拉筋療效會更好。

這是最古老的自然拉筋法,其拉筋和疏通經絡的部位之多,甚至超過了卧位拉筋法。

頸椎病肩周炎的最佳治療方法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拉筋的療效,及如何通過拉筋來治療頸椎病和肩周炎,拉筋可有效疏通身體經絡,有助於身體的氣血暢通。這種方法,在中醫中常被用來緩解身體疼痛。

中醫中除了用拉筋和拍打的方法來疏通經絡也用膏貼外敷的方法來治療,這是治療頸椎病、肩周炎等骨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因安全無害、使用簡單、標本兼治被很多患者所接受。

但是由於現在市面上的膏貼魚龍混雜,很多商家註冊個商標找個小工廠一貼牌就出來招搖撞騙,導致全國的膏藥市場十分混亂。建議大家在使用時選擇國家認可、歷史悠久的膏貼使用。

中華膏藥鼻祖——明時通筋骨膏,有著400餘年的悠久歷史,一直遵循古方,堅持純中藥手工熬制。療效卓著,歷久不衰,享譽海內外。

政府給予其大力肯定,於2009年被列為河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此膏藥的患者九成以上都可得到恢復。因為國家鼓勵傳統醫學的發展,此膏藥在網上也是可以找到的,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購到,很方便。很多國外的朋友也慕名而來為求一貼,不過,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太好郵寄,國內就方便多了。

自己在家如何做拉筋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頸椎病和肩周炎的中醫療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通過拉筋配合中醫,促進康復。接下來教大家如何在家做拉伸。

時間選擇:睡前拉筋最合適

每晚睡前是拉韌帶的最佳時間,勞累一天,睡前就拉拉筋,正好給勞累僵硬的身體鬆鬆綁,帶著放鬆柔軟的身體入眠。

方法:

拉筋可以藉助身邊各種工具隨時隨地進行,比如把腿翹到高處,抻抻腿筋。或者在單杠、房樑上藉助雙臂的力量懸吊一會兒,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拉筋提醒:別操之過急

有的人急於讓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天天忍著疼痛在家練,一些動作甚至超出了關節的生理承受範圍。

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人老筋的彈性就差了,拉筋過度易受傷,康復時間也比年輕人慢,其中跟腱和腓腸肌是較容易受傷的部位。

建議大家拉筋前必須先熱身,比如利用小跑步使體溫增加,減少受傷的機會。其次,拉筋的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千萬不可猛壓或急壓。一旦用力不當,容易造成傷害。

拉筋的程度是感覺有點「張力」或「酸」就行,一般別到「痛」的程度,否則離受傷不遠了。每天幾分鐘,放鬆筋經,讓血脈暢通。你還等什麼,快行動起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焦作市一養生館為肩頸經絡常疏通,健康養生防百病,肩頸不通危害巨大!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