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民日報海外版:讓電影回歸純與真

人民日報海外版:讓電影回歸純與真

電影人也要有「工匠精神」。 新華社發

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票房過億元的影片達到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仔細梳理票房榜單可以發現,那些依靠熱門IP(知識產權)和流量明星的電影票房大不如前,而更多精耕細作和彰顯工匠精神的電影作品則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前幾年,IP電影佔據銀幕。這些電影的製作方式大都是一個「套路」:找一個已經積累了大量粉絲的IP,再配上幾個流量明星做主演,瘋狂炒作後立刻上映。這樣的電影往往過於注重形式和包裝,忽略了質量。雖然電影質量不高,但由於「粉絲兜里的錢好賺」,IP電影的「吸金」能力很強。

這種情況在2017年有所轉變。縱觀去年的電影票房市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等延續「熱門IP+流量明星」 模式的電影票房已大不如前。相反,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卻屢破票房紀錄。比如,新主流電影《戰狼2》,劇本歷經4年打磨,寫了十幾稿,主演吳京在特種部隊體驗十多個月,精雕細琢最終創造票房神話;文藝片《芳華》,馮小剛啟用大批新人演員,為了還原獨特的年代感,主演們提前5個月就進組體驗文工團生活,幾代人在電影中追憶青春;紀錄片《二十二》,講述了慰安婦的悲慘經歷……這些「走心」的電影,均以較低的製作成本收穫過億票房。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應該是純粹的、真實的表達。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曾說:「在電影中你可以找到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和可能發生的一切,你可以找到最高深、最玄妙的思考和最形而下的追求、娛樂和夢想。」在電影里,人們可以看到最豐富的世界,也可以回歸最真實的自己。

可喜的是,在2017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看到了這種純與真的回歸。當製作者更有工匠精神,觀眾消費更加理性,資本也更注重投資的質量而不是賺快錢時,整個電影市場才會日臻成熟和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第15屆東博會開展「一帶一路」重點國家推介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