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親近小人,是諸葛亮口中的昏君,卻挑明了寵幸宦官的真實原因

此人親近小人,是諸葛亮口中的昏君,卻挑明了寵幸宦官的真實原因

宋代著名詞人陸遊,曾經吟出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名句。這句古詩讚的是蜀相諸葛亮的出師表。眾所周知,諸葛亮在這傳世名篇中,除了回憶劉備對自己的賞識之恩,言明劉備的創業之苦,並向劉禪舉薦了不少人才,還教導了劉禪為君之道。最後這一點,他尤其重視,並引經據典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諸葛亮提到的「桓、靈」,指的是漢獻帝的祖父漢桓帝,和父親漢靈帝,這兩個皇帝都寵信宦官,在他們當政的時候,宦官把持朝政,禍亂朝綱,不但使朝堂一片混亂,還導致了天下各地民不聊生,在靈帝後期,更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黃巾軍起義,因此在諸葛亮看來,這兩個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昏君。那麼這兩個皇帝寵信宦官,僅是因為昏庸嗎?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借靈帝之口,指出了此事的真正原因。小說第二回中,天下已經大亂,各起兵造反之人數不勝數,「表章雪片告急」,導致這等狀況的十常侍,把這些奏章私藏了起來,不但沒有奏報靈帝,反而陪皇上飲酒作樂。

這時諫議大夫劉陶看不下去了,他跑到靈帝面前告發此事,結果十常侍裝了一把可憐,就將此事糊弄了過去,漢靈帝大怒道:「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家中也有服侍之人,為什麼容不下我身邊的呢?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漢靈帝對這些宦官的感情之情。藉助羅老先生提供的這一想法,我們可以大體推斷出,東漢一朝宦官當權,屢禁不止的真實原因。

一、宦官與皇帝感情深厚

東漢的皇帝,大多都是幼年登基,在深宮之中,最不缺乏的便是勾心鬥角。在那個時候,他們的親戚不能相信,他們的兄弟不能相信,甚至連他們的母親都不一定與他們齊心,每天陪伴在他們身邊,對他們進行悉心照料的人,只有宦官,他們能夠相信的,也只有宦官。如此以來,他們的親近之情,幾乎全部集中在了近侍身上。再加上宦官們日夜待在皇上身邊,幾乎掌管著與皇帝相關的一切事務,他們想要揣測皇帝的心意,再簡單不過。對任何人而言,常年與自己相伴,且通夠通曉自己心意的人,都是最值得珍惜的,這一點,就算是一國之君,也不會例外。因此,有這份感情在,宦官就算犯下了錯誤,也能得到皇上的包庇,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二、宦官是皇上的代言人

萬事皆有利弊,身為一國之君,看似大權在握,享有絕對的自由,其實不然,皇帝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時候。畢竟他們代表的不僅是自己,還有整個皇室的顏面。因此當他們遇上不適合親自出面完成的事情,或不便親口說出的話語時,通曉他們心意的宦官就派上了用場。這對皇帝與宦官而言,是互惠互利的,因此雖然大多數朝臣都對當權的宦官反感不已,皇帝卻不受影響,甚至願意給宦官撐腰。

三、宦官可以牽制外戚,而且不會謀反

自古以來,能夠禍亂朝綱的勢力,除了宦官之外,還有外戚,這一現象在漢朝尤其嚴重。外戚算是皇帝的親人,如果皇帝對他們太過苛刻,就會被人詬病,如果皇帝對他們太過倚重,則很容易被架空。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皇帝需要有人來牽制他們。這個時候,與皇帝關係親厚,且有著共同利益的宦官,成為最好的人選,因為他們能夠依靠的只有皇帝,而且無力謀反。讓宦官集團牽制外戚,於皇上和宦官而言,又是一筆互惠互利的交易。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難發現,東漢年間多位皇帝寵信宦官,並不僅是因為他們昏庸無能,這即是他們的無奈之舉,也是他們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只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夠很好的駕馭這股力量。被宦官蒙蔽,導致了天下大亂的桓、靈而帝,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陶謙是真的想讓徐州給劉備嗎?別被騙了,真相絕對讓你意外

TAG:九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