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拍出好照片的9個基本要素-上篇

拍出好照片的9個基本要素-上篇

我們將會把目光投向攝影中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一些知識。首先本章節會先講述幾個基本概念,接下來把重心放在今天的兩個重要部分:影響曝光的三個參數以及景深的概念。最後,我們會以兩個與畫面效果有關的知識結束。

有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每天的學習里,我們都是採用先易而難最後再易的方式進行。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方式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掌握了重要的知識。

一、鏡頭的焦距

焦距在物理中是指透鏡中心到平行光聚集點的距離;而在攝影中,是指當對焦在無窮遠時,鏡頭中心到感光器成像平面的距離。因此,只要知道鏡頭的焦距是怎樣影響拍攝效果的就可以了。圖2-1就是不同焦距拍攝。

從圖2-1中可以看到隨著焦距變大,畫面的範圍逐漸變窄,同時遠處的房子也變得越來越大。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

焦距的數字越小,則拍攝的範圍、角度越廣(或者說物體在畫面里顯得很小)。而焦距的數字越大,則拍攝的範圍、角度越窄(或者說物體在畫面中顯得更大或者被拉得更近)。

二、等效焦距

我們把鏡頭上標註的焦距定義為絕對焦距。絕對焦距是不會隨著相機的改變而改變的,它反映了鏡頭本身的物理特性。而等效焦距這個概念的出現是因為不同相機有著不同大小的感光器。簡單來講,相同的鏡頭裝在不同大小感光器的相機上,照片拍出來的範圍會有區別。

怎麼來量化不同大小感光器帶來的這種差異呢?

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全幅相機的感光器大小一般在36mm*24mm左右,如尼康(Nikon)D3x,尼康(Nikon)D700,佳能(Canon)1Ds Mark III,佳能(Canon)5D Mark II。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的非全幅(APS-C畫幅)相機的感光器大小大約分別在24mm*16mm和22mm*15mm。我們將全幅相機(感光器大小為36mm*24mm的相機)作為衡量標準。也就是說:

所有能裝在全幅相機上的鏡頭,等效焦距等於絕對焦距;而鏡頭在所有其他大小感光器相機上,等效焦距等於絕對焦距乘以一個固定的係數。

舉個例子,鏡頭裝在尼康(Nikon)的非全幅(APS-C畫幅)相機上,如D300s,D90,等效焦距約等於絕對焦距乘以1.5倍;鏡頭裝在佳能(Canon)的非全幅(APS-C畫幅)相機上,如7D,60D,等效焦距約等於絕對焦距乘以1.6倍。意思就是這些鏡頭裝在非全幅(APS-C畫幅)的相機上,拍攝出來的畫面範圍等效為一個更長的鏡頭在全幅相機上拍攝出來的範圍。圖2-2中的幾張例圖可以很容易的幫助理解。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200mm的鏡頭在APS-C畫幅機器尼康(Nikon)D90上拍攝到的範圍與一個300mm鏡頭在全畫幅機器尼康(Nikon)D700上一致。

一般來說:

拍攝角度接近180度的鏡頭稱為魚眼鏡頭;

等效焦距小於20mm的鏡頭稱為超廣角鏡頭;

等效焦距從20mm至35mm的鏡頭稱為廣角鏡頭;

等效焦距從40mm至60mm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

等效焦距從75mm至150mm的鏡頭稱為中焦鏡頭;

等效焦距從150mm至300mm的鏡頭稱為長焦鏡頭;

等效焦距大於300mm的鏡頭稱為超長焦鏡頭。

三、對焦

對焦又叫聚焦,是讓某一個我們想要的點足夠清楚的過程。相機的對焦分為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兩種。

正確對焦後,我們想要的點會足夠清楚。與此同時,所有過這個點並且與相機感光器平行的平面都會足夠的清楚。我們稱這個足夠清楚的平面為對焦的焦平面。讓我們還是通過圖片來解釋。請看圖2-3:

對焦示意圖(2-3)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相機對焦在白棕小熊的眼睛時,除了白棕小熊清楚之外,小熊腳下的水泥平台也有部分清楚。這些清楚的地方位於同一平面。

最後留一個問題,以考察大家對對焦平面概念的理解程度。

焦平面考察圖(2-4)

問題:如圖2-4,你有幾個朋友需要拍攝合影,如果不考慮畫面構圖而只需達到讓他們同時清楚。請問攝影師應該站在什麼位置進行拍攝?

A). 1

B). 2

C). 3

D). 都可以

答案是D都可以。只要把相機平行對著這幾位朋友,讓他們在與相機平行的同一個平面上,當對焦在其中任何一個人的時候,其他的幾個朋友也都會因為在焦平面上而清楚。您答對了么?

四、快門速度

在講完上述三個簡單概念之後,我們要進入今天的第一個重點:影響曝光的三個參數。分別是快門速度,ISO值和光圈值。

上一章在講述測光體系的時候,我們已經將快門速度,光圈值和ISO值進行了類比。在此我還要再重複一次這個類比。同樣的,下一章我們在講述測光之前,會第三次重複這一話題。這有可能會讓大家厭煩,但是這三個知識非常重要,因此我會用不斷重複的方式讓大家對其有深刻的印象並把這些知識深深的記在腦海中。

如果我們把相機接受曝光比作一個正在接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的桶。光圈值可以簡單理解為鏡頭開口大小,就好比水龍頭開口大小,也就是單位時間裡面的出水量。擰得緊水勢就少相當於光圈值小,擰得松水勢就猛相當於光圈值大。快門速度是感光器(膠片)感光的時間,就好比打開水龍頭的時間。時間長桶里的水就多,時間短桶里的水就少。我們在桶下面再放一個大盆子,然後在桶上鑿一個口。如果我們考慮的是盆子里的蓄水量而不是桶里的,那麼就不單與水龍頭的水勢以及時間有關了,還與桶上鑿口的大小有關,這個就類比為ISO值,ISO值是指感光器(膠片)吸收光的能力。如果桶鑿的開口大,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盆里的水自然會更多。反之,桶鑿的開口小,盆里的水就會少。

那麼,什麼是快門呢?快門就是相機上控制感光元件有效曝光時間的裝置。快門分為兩種:老式的相機會把快門裝置做在鏡頭上,稱為鏡間快門;而現在的相機一般都會把快門做在感光元件的前面,稱為簾幕快門。

為了保護相機內的感光元件不曝光,快門在平時總是關閉的。按下快門釋放按鈕之後,在快門開啟與閉合的間隙間,照相機內的感光元件被感光。最後數碼相機將感光元件所捕獲的光轉為電信號並存入記憶卡中。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拍了一張照片」。

相機快門速度的選擇有很多。如1/1000秒,1/500秒,1/250秒,1/125秒,1/60秒,1/30秒,1/15秒,1/8秒,1/4秒,1/2秒,1秒。而現在流行的單反相機,快門速度的範圍則更大。最慢能夠達到30秒,最快能夠達到1/4000秒甚至1/8000秒。

接下來我們進行問答式的學習,此方法的學習可以使大家對這些重要的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假設你拍攝了兩張照片。前提是:拍攝所處環境完全一樣,拍攝畫面範圍完全一樣,拍攝參數不同的僅僅是這兩張照片的快門速度。

問題1:一張用了1/4秒,而另一張用了1/8秒。這兩張照片哪張會亮一些?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1/4秒時間比1/8秒要長,所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自然1/4秒的照片會亮一些。

問題2:既然1/4秒的照片會亮一些,那它比1/8秒的照片要亮多少呢?

這個問題比上一個要難一點,但其實仔細想想也容易得到答案。1/4秒等於2個1/8秒加起來。所以拍攝一張1/4秒的照片就相當於拍攝2張1/8秒的照片然後疊加。那1/4秒的照片自然比1/8秒的照片要亮一倍。

問題3:一張用了1/2秒,而另一張用了1/8秒。這兩張照片哪張會亮一些?

自然是1/2秒要亮一些.。

問題4:1/2秒的照片會比1/8秒的照片要亮多少呢?

很多同學在課堂上會對這個問題不知所措,到底是亮2倍,3倍還是4倍呢?其實答案是亮3倍,因為1/2秒等於4個1/8秒。也就是說,1/2秒的照片是1/8秒照片亮度的4倍,即亮3倍。所以,下面我要介紹一個新名詞給大家。

在攝影裡面,我們一般不說亮多少倍,而是說亮多少檔。我們習慣說:1/4秒比1/8秒要亮1檔,又或者說大1檔;而1/2秒比1/8秒要亮(大)2檔;同樣的道理,我們說1秒比1/8秒亮(大)3檔。

大家有沒有發現檔位的規律呢?很簡單:如果快門速度A是快門速度B的2倍,我們說A比B亮1檔;如果快門速度A是快門速度B的4倍,我們說A比B亮2檔;如果快門速度A是快門速度B的8倍,我們說A比B亮3檔;如果快門速度A是快門速度B的2n倍,我們說A比B亮n檔。即:

每當快門時間加倍,我們稱快門速度亮(大)了1檔;每當快門時間減半,我們稱快門速度暗(小)了1檔。

現在單反相機的快門有:1/8000秒,1/4000秒,1/2000秒,1/1000秒,1/500秒,1/250秒,1/125秒,1/60秒,1/30秒,1/15秒,1/8秒,1/4秒,1/2秒,1秒,2秒,4秒,8秒,15秒,30秒。在這些快門中,每相鄰的兩個快門都相差一檔。我們把這些快門速度稱為整數檔快門速度。除了它們之外,相機還有很多快門速度,比如1/125秒和1/250秒之間就會有1/160秒以及1/200秒兩個中間檔。1/125秒,1/160秒,1/200秒,1/250秒之間相鄰的兩個相差1/3檔。

這些快門裡有3個地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從1/8秒到1/15秒,另一個是從1/60秒到1/125秒,最後一個是從15秒到8秒。毋庸置疑,他們之間真的都是相差一檔的。為了方便大家記憶,相機廠商把本來應該是1/16秒的快門寫成1/15秒,把本來應該是1/120秒的快門寫成1/125秒,而把本來應該是16秒的快門寫成15秒。有的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本來應該是16秒,結果只拍了15秒,豈不是會暗很多?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不管是15秒還是16秒,拍攝出來的畫面亮度應該是很相近的,用肉眼是幾乎無法分別的。有興趣大家可以試試。

相機上,為了方便,一般把少於1秒的快門,比如1/125秒直接顯示成125,把1/15秒直接顯示成15。千萬不要錯誤的認為15就是15秒!那15秒在相機上是怎麼表示的呢?相機會用15」表示15秒。

最後,我們要講一個十分有用的小技巧。大家先把相機的曝光模式調到手動曝光模式(M)檔或者快門優先模式S(Tv)檔。在這兩檔下,撥動撥輪將快門調到1/500秒。接下來,請大家朝著一個方向撥動撥輪三下。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會發現快門速度變成了1/250秒或者1/1000秒。至於變成了哪個與你撥動的方向有關。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聰明的你應該看出來了,不管是1/250秒還是1/1000秒,與1/500秒相差都是一檔。

相機的默認設置是每撥動撥輪一小格,變化是1/3檔。如果朝著一個方向撥動三次,變化是1檔。

這個規律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幾乎應用於每個參數。不管是快門速度,還是我們待會要講的ISO值和光圈值(有的相機裡面ISO值只有整數檔的除外),甚至是我們之前講過的曝光補償。待會在講光圈的時候,我想你能更深切的感受到這個規律的優勢。

B門和T門

若需要拍攝大於30秒快門的照片,又應該怎麼操作呢?雖然有這種需求的題材對於剛開始接觸攝影的人來說並不多。在相機上提供了兩種特殊的快門來解決長時間曝光的需求。這兩種快門分別被稱為B門和T門。

B門的快門時間是從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開始計算,直到手鬆開快門的那一刻結束;

T門的快門時間是從第一次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開始計算(這時手可以鬆開快門,相機依然繼續曝光),直到第二次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結束。

有了這兩種快門,攝影師們便可以拍攝出許多長時間曝光的佳作了。比如:

長時間曝光作品1 作者M7han,等效焦距17mm,ISO100,光圈f/22,快門1/2s,2檔中性漸變鏡,3檔減光鏡。

長時間曝光作品2,等效焦距20mm,ISO100,光圈f/32,快門120s,2檔中性漸變鏡。

那怎樣在相機上設置這兩種特殊的快門呢?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B門是在全手動(M檔)曝光模式下,位於30秒快門之後。當快門一欄顯示BULB時,表示啟用了B門模式。高級一點的相機,B門可在「曝光方式選擇撥輪」有單獨的一欄,位於M檔旁。而現代的數碼單反相機沒有T門的設置。有朋友會問,如果沒有T門,是不是意味著想要拍攝大於30秒快門的照片必須一直用手按住快門不放?其實相機廠商早就為大家考慮過這個問題,於是製造出一種高級的快門線。當按下其上的快門按鈕之後,可以往上推一下把快門按鈕卡住。什麼時候覺得時間差不多了,再把快門按鈕拉出來,讓其自然彈回。

B門除了在拍攝大於30秒快門的照片中必須使用之外,在拍攝某些特定題材時也是不二選擇,比如拍攝煙花等。

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往往被大家忽視,其實它的重要性體現在每一次拍攝中。我先說一個經常會遇到的狀況。大家有沒有把照片拍模糊過的時候?我們看看例圖2-7:

抖動示意圖(2-7)

大家恍然大悟了,這不就是我經常拍出來的嗎?再回想一下,是不是在傍晚,晚上或者在家裡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每當你看到美麗夕陽的時候;每當你看到壯闊夜景和湖面燈光倒影的時候;每當在家裡看到可愛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你掏出相機,按下快門看到的不就是類似這樣的照片么?所以究竟該怎麼避免總是在你最興奮的時候給你潑冷水的模糊照片呢?

當手持相機拍攝,快門速度慢於一定的速度時,拍出的照片就會很容易出現類似圖2-7的狀況。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快門速度慢,手持相機就一定容易抖動。想要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就需運用到安全快門的規律:

當快門速度快於安全快門時,拍出的照片會有很大的概率不模糊。安全快門一般等於等效焦距的倒數。

假如我們拿著一台全副相機尼康(NIKON)D700,掛著一個尼康(NIKON)24-70mm/f2.8的鏡頭。當用24mm拍攝的時候,安全快門是1/24秒。用70mm拍的時候,安全快門是1/70秒;又比如我們拿著一台非全副的相機佳能(CANON)7D,掛著一個佳能(CANON)24-105mm/f4的鏡頭。當用24mm拍攝的時候,因為等效焦距等於24mm乘以1.6倍,大約是40mm,那麼安全快門就是1/40秒。而用105mm拍的時候,因為等效焦距等於105mm乘以1.6倍,大約是170mm,所以安全快門就是1/170秒。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出幾個小問題考考大家,也算是穩固下安全快門的知識:

問題1:使用全副相機尼康(NIKON)D700,掛著 尼康(NIKON)24-70mm/f2.8的鏡頭,用50mm焦距進行拍攝。快門速度如果是1/30,1/50,1/80秒,哪幾張會容易模糊?

問題2:使用非全副相機佳能(CANON)7D,掛著佳能(CANON)24-70mm/f2.8的鏡頭,用50mm焦距進行拍攝。快門速度如果是1/30,1/50,1/80秒,哪幾張會容易模糊?

問題1的答案是1/30會容易模糊。而問題2的答案是1/30與1/50會容易模糊。您答對了么?

在購買鏡頭的時候,可能商家會推薦具有防抖功能的鏡頭。防抖功能在鏡頭上的標識為。

關於安全快門我最後想說一點,當我們使用超廣角(也就是等效焦距在20mm以下的這些鏡頭)或者使用帶防抖的鏡頭時,可能計算出來的安全快門會比較慢。不過我實際操作的經驗是:

在任何情況下,手持相機進行拍攝的快門速度盡量不要慢於1/30秒。

五、ISO值

和以前使用膠捲一樣,ISO值就是用來衡量感光器吸收光能力的。ISO值越高,代表著感光速度越快。回到剛才的類比,ISO值就好比桶子鑿開口的大小。鑿的口子越大,盆里的水就會越多。如圖:

ISO值最常見的有:ISO 50,ISO 100,ISO 200,ISO 400,ISO 800,ISO 1600,ISO 3200等。這些ISO值每相鄰的兩項之間都相差了一檔。比如ISO 200比ISO 100亮一檔,ISO 800比ISO 1600暗一檔。和整數檔快門的概念類似,我們把這些ISO值稱為整數檔ISO值。

ISO值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大家注意。就是當ISO值設置得比較高時,照片的噪點和顆粒將會很明顯的增加。如圖2-9:

了解完快門速度和ISO值之後,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假設我現在拍攝了兩張照片。前提是:拍攝所處環境完全一樣,拍攝畫面完全一樣,拍攝參數中不同的僅僅是這兩張照片的快門速度和ISO值。:

問題:如果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的快門速度是1/100秒,ISO值是ISO 200;另一張的快門速度是1/50秒,ISO值是ISO 100。這兩張照片哪張會亮一些?

第一張照片的快門速度1/100秒比第二張的1/50秒要暗一檔,但是它的ISO值ISO 200卻比第二張的ISO 100要亮一檔。所以這兩張照片的亮度其實是一樣的。這個問題告訴我們:

不同曝光組合的照片也可能可以達到相同的亮度,只要這些照片的各個曝光參數之間的差距相互抵消。

我們把這個定律尊稱為曝光的互易率,又或者是曝光的等效性。它在數碼相機上是完全適用的(在用膠捲拍攝的時候可能會不符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壇 的精彩文章:

手機攝影作品欣賞-256

TAG:攝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