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各地紛紛加大招才力度 個別省份卻「招不來留不住」

各地紛紛加大招才力度 個別省份卻「招不來留不住」

長春發放首批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字來源:新華網

各地紛紛加大招才力度,個別省份陷入「招不來留不住」的尷尬

拼搶人才 靠啥勝出

核心閱讀

上門去招人、租房有補貼、落戶開綠燈、創業有支持,隨著新年和求職旺季的到來,各個城市紛紛推出誘惑力十足的招才計劃,「搶才大戰」漸入白熱化。近日,記者赴多地調研發現,很多城市能夠在招才的同時,做好人才規劃和配套工作,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軟環境,但仍有個別省份因規劃難以落實、工作力度不夠,陷入了「招不來留不住」的尷尬境地。

招才

點贊:設招才局、做專項計劃,多地搶才構築金字塔

反思:體制不活、批手續拖半年,個別地區引才不力

「2017年前三個季度,留漢大學生人數已經超過20.5萬人,是去年的兩倍;落戶人數13萬人,較2016年增長了6倍!」拿到統計數據,湖北武漢市招才局協調推進部部長石柏林長舒了一口氣,去年18萬大學生留漢的目標提前超額完成。

大學生留漢是武漢人才戰略的一部分。2017年4月,武漢成立招才局,實行「虛擬機構、實體運行」,與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合署辦公。將招才引智作為「一把手工程」推進,創造性地提出「大學+」發展模式,強勢加入全國各大城市的「搶才大戰」。「我們把全市的人才項目、人才資金、人才政策都整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真正的人才之家。」武漢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長王鳳介紹。

在武漢構築的人才「金字塔」中,百萬大學生是「塔基」部分,同屬「塔基」的還有分布在各個行業的工匠。三項資智聚漢工程則強化「塔身」,力爭每年引進2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舉辦各個高校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會。為做高做精「塔尖」,武漢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力爭每年至少引進兩名諾貝爾獎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領袖。

福建廈門市也推出重磅納賢計劃。近年來,先後實施「雙百計劃」「海納百川」人才政策體系等政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各產業急需緊缺人才超過6000人。「人才『金字塔』的頂端領軍型人才有了,我們更加重視底部支撐人才。」廈門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長盧壽榮介紹。2017年下半年以來,廈門市組織、人社等部門分別組織生物醫藥、軟體信息、集成電路等企業前往北京、上海等高校雲集城市「招賢納士」,累計達成就業意向近2000人次。

與東部和中部不同,日前,記者從西北某省一次會議上獲悉,當地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15.7人,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十年流出的高級職稱人才超千人,而引進卻不足百人。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體制機制不活和流動不暢阻礙了人才的引進,有的主管部門下個計劃、批個手續一拖就是半年,用人單位選好的人因為「拖不起」「等不及」「耗不住」而沒有引進來。

用才

點贊:吸引智力、資本等要素集聚,優化創新創業軟環境

反思:優惠政策「只接天線、不接地氣」,落實不力

自2017年初武漢提出「校友經濟」以來,已有5000多名校友重回武漢,帶來巨量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培育了300多萬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武漢發展的『金礦』。」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說。2017年7月,武漢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邀請首批12名院士組成專家顧問團,助力在漢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

「讓院士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顧問團』,把院士『才富』變成武漢財富,把院士科技成果變成武漢發展成果。」陳一新提出,今後兩到三年內,武漢要力爭彙集創投基金5000億元以上,實現80%的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來,目前武漢集聚了人才、資本、智力、管理等各種優勢要素,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

「廈門對於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剛到那會曾經猶豫過。」而經過實地考察、體驗後,廈門生物醫藥港艾德生物公司的馮凡逐漸打消了顧慮,「公司的發展平台和企業文化,廈門對人才的重視,讓我最終下定決心紮根下來。」該企業所在的廈門生物醫藥港是廈門市重點打造的人才聚集示範區,短短几年匯聚了3000餘名生物醫藥類人才,去年獲批的國家3類醫療器械產品佔全國新獲批總數的8.93%。

光有好政策也不行,銜接不夠、落實不力都會成為發展的掣肘。2010年以來,西北某省下發相關文件近20個,省直部門文件30多個,一些政策措施由於「只接天線,不接地氣」,缺乏操作性甚至相互掣肘。受「條條管理」影響,還出現了部門制定的政策有人督促落實、個別省上出台的政策反而落不實的情況。一些企事業單位反映,被稱為「黃金三十條」的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意見落實得很不好,還不如「生鐵一塊」。

留才

點贊:住房、落戶等多項優惠政策,減少人才後顧之憂

反思:高層次人才頻頻被挖,個別領導卻不當回事

坐擁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是全國三大智力資源密集區之一。然而近年來「孔雀東南飛」成為武漢的心病,每年30多萬大學畢業生中,超過2/3流向外地。據武漢市人社局的統計,同是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2015年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而武漢還不足五成。

去年10月,武漢市放開大學生落戶限制,提出大學畢業生年齡不滿40周歲,憑畢業證即可申請登記武漢市常住戶口,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隨後,武漢又出台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提出未來五年將建設和籌集250萬平方米以上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爭取讓更多留漢大學畢業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安居房,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租到租賃房。

統計顯示,黨的十九大以來,平均每天有2000多名大學畢業生落戶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是人才戰略,更是人口戰略。陳一新說:「100萬是什麼概念?武漢目前人口1076萬,也就是說,武漢五年內人口優化10%。」

人才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為此,廈門市圍繞落戶、生活補貼、人才公寓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7月,廈門市出台人才新政45條,針對新引進落戶的畢業生,按碩士每人3萬元、博士每人5萬元給予生活補貼,目前已全面接受受理,全程網辦,直接發至個人賬戶。

出台政策並不難,難的是落實到位。西北某省早在2014年就頒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在領導班子和幹部考核中,要加大人才工作考核權重」。但沒有後續監督保障機制,難以付諸實施。據介紹,當地某知名大學一名副校長被東部高校挖走後,省委組織部同志打電話詢問原因,沒想到人家直言不諱地說「很願意走」;其原單位領導不僅不惋惜,還很高興終於「擠走」了一個人。當地一位專家建議,要真正落實人才政策,必須提高各類人才待遇,做好各項服務,讓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環境舒心、幹事平台順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付 文 何 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網 的精彩文章:

女子用「呼死你」挽回前男友被行政拘留

TAG: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