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夾縫生存的法國人工智慧

夾縫生存的法國人工智慧

提起歐洲的人工智慧,或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駐地應該的DeepMind,或者是俄羅斯的Yandex。其實在法國,這個以往人們印象中的浪漫之都,也存在不少人工智慧企業。

法國出名的是蘇菲瑪索和時裝周,乍一聽好像和科技完全不沾邊,可要論供給人工智慧企業生長的土壤,法國卻不輸歐洲其他國家。

數據、人才和資本,法國究竟有什麼?

要說人工智慧企業大規模發展的必備條件無非以下幾條:第一需要海量數據、第二需要高校作為人才供應補給、第三則需要資本、政府方面提供支持。

說到數據方面,人口數量相對更少、移動設備普及度一般的歐洲面對中美甚至印度都處於弱勢,但在個別行業上的先進,也給了法國另闢蹊徑的可能。

法國最為著名的,或許是紅酒、電影和浪漫情懷,可在這個國家也擁有極客和現代化的一面。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有著「歐洲矽谷」之稱,聚集了大量半導體和微電子企業,也孵化出了一系列IT、嵌入式電子等等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

在法國索菲亞,還有自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歐洲最大科技園。這些企業給了法國足夠的產業數據和工程化基礎。這樣一來,法國雖然不能在深度學習這類依賴數據的演算法端取得優勢,卻能夠在產業基礎和硬體能力上找回一程。

高校方面,法國擁有集合了國立中央科學研究所、高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法國還推出了一個類似中國211、985的「210所工程院線」,這些院校中有不少都開設了人工智慧相關專業。但從論文發表數量和研究成果來看,相比美國高校還是有不少的差距。

或許是因為法國有著嚴格的應試教育系統,在大學預科中,線性代數、微積分這類偏理論性的考核十分嚴格,但現在的人工智慧更依靠概率學和統計學,導致法國這個數學大國在人工智慧的學術研究上稍有落後。

但現在大熱的卷積神經網路,其實就是由法國人雅恩樂昆(LeCun)提出,他在法國就讀博士期間就提出了人工神經網路概念,可惜在機緣巧合之下,直到近些年卷積神經網路才被利用和重視起來。這時的樂昆已經在多倫多大學以及美國企業中摸爬滾打多年,距離法國很遠了。要不或許他還能在法國帶出一批深度學習的大牛呢。

不過在政府的支持程度上,法國要比很多國家更強。自從2010年以來,法國就開始試點扶持創新企業。在2013年,跟隨歐盟的機器人研發計劃推出了《法國機器人發展計劃》。在今年夏天,法國還出台了《法國人工智慧戰略》。雖然沒能推出太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卻更注重以加大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助研究所和高校中的科研成果商業化。

總之,在發展人工智慧的背景上,法國的優勢在於機器人和工程方面,雖然有政府支持,卻在資本和人才供應上處於弱勢。

法國AI企業什麼樣?或許比你想像中更強

在企業發展上,也體現出了法國人工智慧發展背景的不少特質。

首先,由於受政府主導影響,法國很多人工智慧先進研究成果是和「國字頭」合作推出的。在巴黎薩克雷大學的一次次合併中,大量研究機構走入高校,形成了高校研究機構孵化項目的良性人才產業鏈。

像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主導研究出的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識別出不同人說出的數字的人造納米神經元。這一研究代表了磁振蕩器的極高穩定程度,而高穩定性磁振蕩器意味著可以構建模擬生物神經元,快速處理實時大數據,最終製造出更節能的微型晶元。

第二,在歐盟倡導發展機器人的大環境下,加上法國本身工程能力的基礎,法國在3D列印、機器人、無人機等等方面擁有不小的優勢。不論是政府還是資本,都願意為這些項目買單。

像法國一家企業曾經推出過機翼可充氣的無人機,而波爾多市的交警已經開始利用無人機來輔助執勤了。法國拿到融資最多的人工智慧企業,則是研究人造心臟的CARMAT,他們致力於用3D列印等方式製造大量人造心臟,並利用演算法來配適人造心臟與人體之間的配合運動。

第三,由於法國作為法語國家的優勢,有大量NLP相關的項目被谷歌、Facebook等企業收購。在NLP研究中,不同語言之間其實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語言不同,語音標註、分詞方法、常用俚語之間都會有差異,這也是谷歌搜索在俄羅斯市場份額低的原因之一。在以數據量論成敗的人工智慧時代,語言造成的差異更加明顯。想要完善某一語種相關的NLP技術,直接收購初創公司是最划算的了。

像是對話App平台Wit.ai在成立21個月之後,就被Facebook收購。還有一家名為Snips的公司,致力於通過搜索移動端本地數據為用戶建立屬於個人的語音助手,現在已經獲得千萬美金級別的投資。

除了收購和投資,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入駐,直接收割人才。在人工智慧研究院負責人樂昆的帶領下,Facebook就在法國建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除了招攬人才,還與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研發項目。

從畢業到變現,法國政府貼心的一條龍服務

如果要總結一下法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的話,可以用「退出機制完善」、「工程能力強」和「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幾點來概括。

這樣一想,在法國做人工智慧創業似乎是一件還不錯的事:在樂昆的影響下,一些有關深度學習的會議也來到了法國,人工智慧在學術上的力量逐漸加強。學生從學院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院,享受著國家建立的雲數據共享平台,把研究成果商業化的獎金當做第一桶金。走出研究院後,雖然創業氛圍不比美國,卻可以以更低成本招聘到人才,項目完成後,可以找歐美大企業或者政府買單。

可這樣優質的創業條件背後的現實是:法國已經沒有什麼希望誕生出人工智慧領域的大企業了。

中美爭霸之間,留下的縫隙還要容納印度、以色列和整個歐洲。可就算在歐洲範圍來看,法國的技術話語權也不是最強的。由國家政府牽頭加快把實驗室中的技術商業化,或許可以看成一種對抗大企業和資本收購的戰略政策,把人才、技術和數據所有權留給法國自己。

否則在未來,法國的無人駕駛、物聯網等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都掌握在別國手中,除了經濟因素外,從政治角度看來也是細思恐極。法國人工智慧的發展路線,正是放棄了報酬更豐盛、危險係數也更高的正面戰場,承擔起人工智慧全球化發展中的一個小角色,從而換得可以保留住關乎自身安危的東西。

不得不說和很多國家相比,法國政府已經算是反應相當快的了。很多和法國一樣的中小型國家,在人工智慧時代都處在類似的尷尬情況中,卻沒有辦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那麼換個角度想,作為掌握了大半人工智慧技術解釋權的中國,是不是可以以資本出海的方式獵取更多小國家、尤其是小語種國家的技術成果,比如荷蘭、義大利這些歐洲國家,都有不少的自動化工程經驗和高校研究成果,目前來看當地政府對研究機構的把控性還不算太強。

還有泰國、越南這類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智能終端下沉都由中國品牌主導,未來進一步做技術收購和數據挖掘將更加順遂。嘗試著像法國一樣,以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驅動人才參與,一邊獲得技術,一邊幫扶就業。相信很難有人會拒絕這樣的交換條件。

總之,世界這麼大,處處都存在著機會。中國企業與其都一股腦的跑到灣區、西雅圖開實驗室,企圖挖走谷歌的人才,不如學學Facebook,繞開大魔王去探索一下其他地圖,或許會有新的收穫呢。

本文來自腦極體,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3450萬!史上最貴的紫砂方器——傳香壺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