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兩個穴位是天生的「速效救心丸」,冬季常灸保心安神,一定要轉給爸媽!

這兩個穴位是天生的「速效救心丸」,冬季常灸保心安神,一定要轉給爸媽!

【案例分享】

前幾天,老師接到灸友W女士的緊急求助。W女士帶父母旅遊,白天登山,晚上住在山上的賓館裡。夜裡,她的父親突然面色蒼白,胸口憋悶得透不過氣來,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居然滿頭大汗。W女士感覺父親可能是心臟病發作了,因為老人家原先有輕微的心臟供血不足的毛病,但由於癥狀不嚴重,他沒當回事,這次出門連速效救心丸都沒帶。W女士緊急叫了救護車,但由於救護車在山腳,沒法立刻趕到。

W女士心急如焚,突然想到隨身攜帶了艾條,覺得可以用來救急,但苦於不知道該怎麼灸?她趕緊聯繫老師,了解癥狀後,老師趕緊讓她狠掐老人家的大魚際,而後艾灸大魚際、膻中穴、內關穴、印堂穴,並特別叮囑要著重艾灸前面2個。

大概半小時後,老師聯繫W女士,她回復說老人家的臉色已經大為緩和、汗也止住了、氣息也不是那麼急喘,老人家都不太想去醫院麻煩了,在家人的強烈堅持下,才同意去醫院檢查。那麼,為什麼艾灸這幾個穴位,就能即刻緩解不適癥狀呢?速戳下文……

一、冬季,心臟病高發期

冬季天氣嚴寒,血管容易收縮,導致心臟血管內膜破裂形成血栓,進而堵塞血管,引發心臟大面積缺血,誘發心臟病。

研究表明,冬季心臟病的發病率比夏季高50%,且半數患者一小時內死亡;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病風險就上升7%,多數心臟病發作事件發生在溫度降至12℃或以下時。

二、人體自帶的「速效救心丸」

照理說,心臟病患者應該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但是,若突發心臟病而身邊沒有藥物,又該怎麼辦呢?

再好的藥物都不如人體來得精妙,我們身上就自帶了兩顆「速效救心丸」——膻中穴和大魚際。遇到突髮狀況時,只要用對這兩個穴位,就可化險為夷。

三、膻中穴——增強心肌供血

膻中穴在兩個乳頭連線中點的胸骨上。膻中穴是心包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同時也是脾經、腎經、小腸經、三焦經、任脈的交會穴,八會穴中的氣會穴,是「宗氣之海」。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就是說膻中穴和氣密切相聯,可調暢全身氣機。心臟病患者都有氣運不暢的情況,經常覺得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心悸不安等,出現這些癥狀時最容易產生反應的地方就是膻中穴(如果有上述癥狀,膻中穴的痛感會非常強)。

膻中穴是宗氣聚會之處,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而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因此艾灸膻中穴可達到氣血運行暢通、增強心肌供血、緩解不適癥狀、提高心臟功能的效果。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氣或受刺激後,經常會捶胸頓足,而後癥狀就可大大緩解,其實就是因為刺激了膻中穴,增強了氣的運行效率。

現代研究發現,膻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刺激該穴位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提高胸部的植物神經功能,在臨床上可用於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支氣管炎、胸膜炎)、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道炎)等病的治療。

年紀越大,血管越堵,這部分人建議經常艾灸膻中穴(也可用兩隻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脅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20 次左右,但艾灸效果更好),加強氣的運行效率,對於防治上述疾病有很好的幫助。

四、大魚際——緩解心臟壓力

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醫學上稱其為大魚際。大魚際肌肉豐富,心肺二經都經過這裡,因此刺激大魚際對心肺大有裨益。在手掌全息圖中,大魚際是心臟的反射區,心臟病患者最怕刺激,需要安心,刺激大魚際可有效緩解心臟壓力。

當突發心臟病、身邊又沒有速效救心丸時,請立即按照下面的方法急救:

1、患者雙手交替對搓大魚際,力道要大,利用強力刺激來緩解心臟壓力;

2、若患者無力對搓大魚際,其他人可用手指狠掐患者大魚際(把患者大拇指倒立過來效果更好),力道要大;

3、心臟病突發是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若患者癥狀比較嚴重,建議立即刺破紫青脈絡,使冠狀動脈痙攣解除,或使之擴張而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增強左心功能。

強烈刺激大魚際,在緊急時刻,好比直接給心臟做按壓搶救,能起到速效救心丸般的救治效果。除了適用於救急,心臟病患者可將之作為日常護心保健方法,按壓10-20分鐘,就好比直接給心臟做按摩,可起到緩解心臟壓力的護心效果。當然,相較於按、揉、掐等方式,艾灸方式效果更好。

註:心臟病高發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建議學會上述方法,既可作為日常護心保健方法,緊急時刻還能救命!

五、病在心臟,根在血管

西醫認為,心臟病的致病根源在於:動脈硬化。動脈血管內壁有脂肪、膽固醇沉積,伴隨纖維組織的形成與鈣化等病變,使血管壁增厚,進而影響血液流動,侵蝕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塞血管,就會導致臟腑缺血缺氧,發生在心臟,就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中醫認為,心臟病屬於血瘀證,致病根源在於:血管不通。血管內連五臟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行氣血,調陰陽,處生死,決百病。血管通暢,則氣血充盈,得以輸布全身;反之,若瘀血、痰凝、水濕等血液垃圾堵塞血管,就會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引發疾病。

可見,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認為:心臟病「病在心臟,根在血管」。因此,防治心臟病的根本之法在於:通脈——疏通血管,通過清除血液垃圾,降低血黏度,恢復血管彈性,促進血管通暢,確保血氧供應。

六、艾灸,疏通血管更安全更高效

傳統方法治療心臟病,主要是針對導致血管硬化的脂肪沉積,直接採用擴張血管、減少血栓、降低血脂等手段(如支架、搭橋、藥物)。這些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不可避免會出現風險係數高、毒副作用大、無法根治等缺陷。

心臟病作為血瘀證的一種,與寒邪、痰濕、氣虛、氣滯息息相關,因此治療血管堵塞應以「溫陽補氣、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為原則。而艾灸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完全符合該原則,是清除血液垃圾、疏導血管堵塞的「不二之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背部穴位分布是怎樣的 如何緩解酸痛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