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認知 把心放大
致心友們
心友們好!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晚上七點到八點,各位將心學的修習和疑問在群里分享。形成互相促進互相提攜的學習氛圍。小秘書會在後台記錄活躍情況,活躍的心友會得到包括王陽明真跡選等獎品。
所以心友們,趕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吧。今天的前3篇,感謝王程強老師的誠心推薦。
張亞萍2018年1月17日家書:【斷舍離】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家裡做一次「斷舍離」。適時的扔掉一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它讓我的生活從加法轉向減法。
有時,在我們身邊充斥著那麼多能用卻根本不用的東西,多到根本就用不過來。很久都不用的東西,依然擺放在那裡,佔據一席之地,每隔一段時間還要為它們擦拭灰塵。物品只有使用才有價值,那些長久不用的,其實已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通過斷舍離整理的,是我的心,而不是物品。只不過透過物品,看到了自己的心靈狀態,讓我重新審視我與物品,及周遭的關係。
那些未經深思熟慮,因為便宜而購買,因為別人說好而購買;買回家漫不經心的使用著,或者漫無目的閑置在一邊。但物品一旦被我們擁有,便是與我定下了使用的契約,而不使用它們,將其閑置不顧,就意味著我沒有履行契約;對其漠視和不尊重,更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想到一些至今為曾脫離貧困的地區,物質依然匱乏。便為自己的物慾和「斷舍離」,有著深深的不安和負罪感。
由此反省,減少私慾,從減少物慾開始。
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經營中,當我們需要購置東西時,就採用「每次主義」。如稻盛先生的京瓷企業就一直沿用「買一升」的理念,即用即買。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時候才購入這次所必須的物品。不貪便宜不囤積,也就不會浪費剩餘。不論個人,還是企業,如果都能實施這種方式,這個世界將會節省多少能源?
即使是與我們有關係的所有物品,歸根到底都是屬於這個宇宙的,是我們從神祇、從地球手裡借來的;如果能時常這樣去想的話,自然就會充滿感恩與敬畏之情。
愛物、惜物、才能物盡其用。物品要用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當那些長年以來一直被我們非常愛惜使用的東西壞掉,而要和它們告別時,也要說一聲:「謝謝你!」。而對那些還沒完全用到頭的東西,不得已要捨棄時,要說句:「對不起!」
斷舍離,不是簡單的清理物品。而是讓我們摒棄物慾、私慾,懂得敬畏和感恩。
2018.1.16日武濤家書:《立志當立志聖賢》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莫不本於志者。眼前身邊處處見到行行皆出狀元,業業有人專攻,堅持志向,夢想,不輕言放棄!
立志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
正心誠意即不離初心,堅持在情緒波動時自己問自己:為什麼是我會向情緒投降?我為了什麼?
志向堅定,眼光長遠,我們內心都明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矣」,此花開花落,不離本心!行有不得,返求諸己,此不受情緒感染,事事面前修得如如不動之心,落落大方!
為家,團隊,身邊人身心幸福努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矣!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裡無所事事,更不是走在街上隨意購物,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抬頭有清晰的遠方,低頭有堅定的腳步,回頭有一路的故事。
立志聖賢,功名富貴不足以累其心矣!
感恩老師同修時時警發砥礪
請同修批評指正。
2018年1月17日王亞萍家書:《遇事且淡定》
誰沒有幾件糟心事?從兩餐一宿到生老病死,無處不是煩惱,處處都有幺蛾子……
但遇事的心態,也就是「認知」則決定你處理事情的結果。時下流行一句話:心大了,事也就小了,心越大,對事物看的就越淡。若擁有一顆巨大的「心」,碰到什麼都能淡然處之。
試想:先生一輩子受到多少非議……連借道回家為祖母省喪的人之常情之事就被拒絕。這些事情若發生在我們身上,會怎樣應對?會坦然自若嗎?
內心淡定,你就不會被事物的生髮而波及,自然也不能激發出強烈的情緒,故時刻處於「未發之中」。《論語》有云:「君子不器」,是不被器物所約束的意思。今天丟了個羊,明天被別人小蹭一下,都是小事,沒必要去計較雞毛蒜皮。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誰何嘗不想做肚子里被撐船的宰相?莫名對於他人的評價看的非常重,常常苦惱於他人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想法,時刻愛惜自己的羽毛,有必要嗎? 也許等到有一天,發現別人的評價不太能夠影響自己的生存狀態了,也就能不這麼偏激的過日子了。
把心放大,就是提升認知,提升認知的途徑還是要廣博見識。難怪梁啟超、錢穆等論及古今名士,無一不是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之輩。
先生的「心外無物」----是何等的認知境界啊!心大了,才容得下不完美,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可以包容別人的不完美……
說說真容易! 問問自己做到了嗎?淡定就是先生的物來順應。
糖豆兒
在偌大的城市工作生活,各種形形色色的人,自己難免產生焦慮的情緒,以至於不知道方向。根本做不到靜下來去學習一門知識,哪怕是去看考證的書。原有個計劃,剛剛坐下,翻翻~好睏,不是很懂啊,這事堅持不下去,就不了了之了。
我能意識到是自己的無論是修行、德行、志向等等的功夫還不夠,或者是相當的欠缺。因為想要彌補自己的這麼多的缺點,所以在喜馬拉雅聽王陽明心學,有點進步。自2016年6月份開始,我知道心要慢下來,安頓下來,每天一個小目標,今天完成今天的,明天完成明天的。如果是客觀的原因完不成也不苛責自己,想辦法彌補或是原計划進行,對自己也有了寬容之心,不至於因為這點事情後悔懊惱。
但是對家人的態度好像沒有進步。總是要催促該做這了該做那了。即便聽心學懂得了遇事要在自己的內心上下功夫,可看到我家的另一位,吃飽喝足之後,就躺在那玩手機就火冒三丈,臉色語氣都不好了,大好年華這麼過,真是不爭氣。昨兒就因為這事對他色難。我心理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難道是我不見他玩手機他就不玩手機了?還是我不見他玩手機,心中就沒有怒火了?我是說他好呢還是不說他好呢?我明明已經給他樹立榜樣了,專心在那學習,他就看不見嗎?還是心理不想見?
當然,這只是個個例,在工作中也是。別人帶著的情緒也會影響到我,或者別人的一個異樣的態度,一句話,我就腦子裡多想一圈,怎麼樣怎麼樣的。完全沒有王陽明先生任憑外面波濤洶湧,我心自巍然不動,繼續講課的功夫。差得遠了。但陽明先生是聖人,我是小學生。功夫是需要日漸積累的,我願端正自己的態度,跟隨大家一塊學習陽明心學。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立下自己的志向,完善自己的人格。
此為心友分享選編第2篇


TAG:心學實修者艾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