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鶴論書法之四九:康里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

孫鶴論書法之四九:康里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

「北巎」草書比肩「南趙」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西域康里(即漢代的高車國)人,實際上屬於現在中亞和新疆的哈薩克族人。入元後,進入中原的西域康里里被稱為色目人。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戰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對漢文化領悟頗深。趙孟頫曾為其撰寫碑記,據碑記載,元世祖對其評價甚至超過元初重要儒臣許衡。康里巎巎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晚年於至正四年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卒後謚文忠。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死後竟因貧而「幾無以為殮」。為政期間不但親覽元內府的書畫收藏,而且直接參与元朝文化制度的規劃。在推動民族文化交流,促進蒙古統治者漢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康里巎巎書法在元代的地位,僅次於趙孟頫,人稱「北巎南趙」。他地位顯赫,是奎章閣和宣文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大臣閣僚。而且其書風既有趙孟頫的成分,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他極其弟子們的努力下,元代後期的書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宋濂、宋克、解縉以及後來的文徵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書法的長處。康里巎巎青年初任承直郎集賢待制時,是趙孟頫的下級,書法曾得到趙氏親授。但他學趙不落時人俗套,而是采趙氏之學書方法,上追魏晉古法,正書學虞世南、鍾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鍾王筆意,勁圓毫雄,保留了北人的剛毅之質量,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於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嘆!《元史·本傳》云:「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其總體風格挺勁剛健、俊逸洒脫,頗具氣勢;銳利中見委婉,純凈中見強悍,與典雅秀逸的趙派書風確有異趣,已躍出了趙氏藩籬。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草書張旭筆法卷》等。

《草書張旭筆法卷》,紙本,縱35.8厘米,橫329.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卷作於至順四年(1333),其時康里氏年38歲,功力、精力皆可謂正當年華。康里巎運筆以喜用中鋒和行筆迅疾聞名於時,鋒正而無臃滯之態,筆快而不見單薄之勢。全卷雄奇連貫,一氣直下,沒有絲毫窒息。筆畫遒勁挺拔,圓勁清朗,極有神韻。既有王獻之、米芾那種神俊、痛快的用筆特點,也不乏趙孟頫清麗溫潤的氣質,是康里巎巎書作中難得的精品。後人評其書法,多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其不足。明初方孝孺評云:「子山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所缺者沉著不足。」明王世貞則說:「康里子山有韻氣而結法少疏。」所評均甚中肯。

孫鶴,女,河南開封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國家圖書館講座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山讀書觀經史 的精彩文章:

孫鶴論書法之四八:張雨《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

TAG:深山讀書觀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