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不大喜歡臨帖

我不大喜歡臨帖

編者按: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說沈鵬的書法傳統功力欠佳。對此,沈鵬先生自己也坦承:我從五歲人小學拿毛筆開始,便愛好書法,但是時常中斷,尤其是不大喜歡臨帖,更確切地說,不是沒有臨,而是臨得不像,如說學古人要「打進去」,那我確實做得不夠。沈鵬先生說:學書法,不是學得某家某派才算獲得真諦。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減,是水乳交融。浸淫書壇幾十年,也許沈鵬先生的一些見解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但有一點可以斷定,書法傳統中的精華具有永恆的意義。

人生四十(節選)

文 | 沈鵬

13歲那年,我接觸到一本題為《人生始於四十》的書,知道「人生始於四十」是一句西方諺語,幾乎只翻了第一頁,便再沒有讀下去。心想我離40歲還很遠,人生從40開始,不太遲嗎?按當時的認識,這書對我缺少「現實意義」。

我做事喜歡從眼下開始,雖然想過要立志,但是更相信「沒有現在,就無所謂將來」。深層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身體素質。我自幼體質太弱,6歲以前父母到外地教書,被寄托在外婆家,大約4歲得了嚴重的麻疹、百曰咳,卻不斷給我灌溫性的中藥,好比一顆剛露出地面的小草,生育不良,反而潑上熱水,全身所受折磨苦楚,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我也曾竭力反抗「硬灌」,然而一個幼兒能抵擋「大人」嗎?

1982年,沈鵬書杜甫《春望》

我之所以愛好詩歌,是因為它在精鍊的語言中講究節奏,長於抒情,適合我的個性;青少年時「五·四」時期的新詩,《唐詩三百首》,常備在身邊。我有過創作的衝動,實在說,思想感情很受束縛。我對於「不要獨立思考」的教訓很是反感,然而不敢公開反對,並且遵從著,直到「自覺」的地步。「修養」之類的教育,使我不大敢突破藩籬,不善於讓潛意識活動上升到表層,發揮自己的語言。

沈鵬楷書《千字文》局部

書法創作中的靈感,與詩詞有類似。可是人們談到書法,津津樂道的常是師承某家某派。照一種傳統觀念,學得某家某派才算獲得真諦。可是歷史上的犬家,學古人常常只取一端,融合各家才是真正的創造。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減,是水乳交融,其中必有我在。西方美學家認為學習繼承所「刮」去的遠多於「取」得的。只此一端,學詩與學書法也該有共同點吧!

我從五歲人小學拿毛筆開始,便愛好書法,但是時常中斷,尤其是不大喜歡臨帖,更確切地說,不是沒有臨,而是臨得不像,如說學古人要「打進去」,那我確實做得不夠。我至今說不透執筆方法,小時候曾有人教,但除了蘇東坡說的「要使虛而寬」之外,別的記不住。回觀早期作品,我能做到寫自己所想,可能出現佳趣,也有時不知所云。我可能有一點長處,對自己真愛的經典,會反覆揣摩,感染氣息,默念其中的某個字,某一筆法,當創作時,不期而然地從筆底流出。

沈鵬自作詩

臨帖對於書法學習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書法圈對於臨帖這一看似簡單的事去有不少爭議,有像沈鵬這樣臨帖臨的不像的,也有力求臨的完全相同的,那麼書法在臨帖的過程中有必要臨的很像嗎?

對此,陳忠康也有他自己的看法:關於臨摹的逼真問題。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沒人懷疑的。由於人們習慣於用「繼承=創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論思考問題,對逼真的程度可能會時刻反思。到底如何算臨摹得像,怎樣的度才算標準呢?答案每人會不同。比如翁志飛的臨摹,其他人已認為很入古,懷疑他的創作,擔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隸,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卻認為尚是基礎階段,還差得遠。這種分歧很有意思。

薛紹彭 臨 《蘭亭序》

也有人提出了比較中肯的看法,就是臨帖的三種階段說:

初學階段,力爭當個「複印機」(時間因人而異,大約兩三年時間)

不管我們初學書法之時選什麼樣的帖入門,建議朋友們都力爭臨得像為標準。要儘可能地與原帖一模一樣,越像越好。這是臨帖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不可能有後面的創作階段。如何才能臨得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還沒有統一的方法。但總結起來,大約無外乎:認真讀帖、逐字臨過、背臨結合等方法吧。讀帖是個不能忽視的重要過程。很多書友初學書法臨不像的重要原因,就是讀帖不認真、不仔細,或者說不會讀帖(不知道面對一本帖,要讀哪裡)關於如何讀帖,以後有時間,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些淺見。今天就不專門談讀帖了。總之,要當好原帖的「複印機」,必須花60%以上的時間去讀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讀帖,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讀懂、記住,這樣才有可能在正式臨寫之時充當好「複印機」的角色。

陳忠康臨《寒食帖》

中期,嘗試作局部創作式臨寫(時間大約三年左右)

中期,指的是已有幾年臨帖經驗,而且已入書法之門正途的書友們。有很多朋友寫了五六年,因為方法不對也沒能入書法正門,其實不是他不用功,主要原因是他光知道臨帖,不看與書法、文學有關的書造成的。書法,看起來是寫字,其實不然。書法本質上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學習書法既要解決技法上的問題,也要解決認識上的問題,而認識上的問題應當先解決為好。解決好了,加上有了幾年臨習的體會,則可以進入局部創作階段。所謂局部創作,就是你可以選擇原帖中的某一頁(自己喜歡的那一頁),試著改變些東西來臨寫看看(大部分時候都必須背臨,此時的原帖只是個參考)。比如:原帖一行11個字,你可以改為8個字,那改後,下一行開始的字,你就可以試著創作著來臨寫了(比如換行後,這個字我要寫大呢,還是寫小呢?我要寫得厚實些,還是寫得輕瘦些呢)。還比如,你可以更換某一頁中的一些關鍵字的寫法,如果原帖是行楷來寫這個字,那你是不是可以用這個字的行書或草書寫法放在這兒用呢?這樣去試過之後,相信對你進行局部創作很有幫助。學會創作,一定是我們學習書法最終的目標。

陳忠康臨《祭侄文稿》局部

後期,全篇創作嘗試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時間不定,有人十年,有人終生)

在經歷了上面兩個時期的訓練之後,相信對書法創作,每個人會有自己的深度體會。這個時候,對原帖我們可以試著全篇創作了。當進行全篇創作之時,我們就要從全局上去謀篇了。在這個階段,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讀古代書論的相關內容(比如我前兩天推送的內容就摘錄了一些)。這個階段,你去研讀古代書論的內容,你就會有新的、更高層次的理解。比如「一字定一行,一行定全篇」的整體思維方式就是一條非常實用有效的古代書論中提及過的。

上述的沈鵬,陳忠康,還有臨帖階段說的這幾種看法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小編這裡也是為大家羅列出來,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果,歡迎各位看官積極批評指正!在下方留言板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共同進步!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北漂路上四知己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