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大千:將民族藝術賦予新的時代特徵

張大千:將民族藝術賦予新的時代特徵

編者按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的藝術巨匠,為全面呈現他的藝術成就,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榮寶齋聯合主辦的「張大千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中那一段段過往舊事、一層層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瓏玉印、一幅幅金碧巨制將觀眾帶入一個非凡的大千世界(本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4日)。

自畫像 張大千 1945年 四川博物院藏

「張大千藝術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20世紀名家系列展」中的重要項目。自開館以來,在「歷史與藝術並重」的發展定位下,中國國家博物館先後策劃舉辦了潘天壽、李可染、黃胄、劉開渠、蔣兆和、關山月等諸多藝術大師的作品展,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

本次展覽共計展出100餘件套作品,以「集古得新」、「臨摹敦煌」、「大風堂收藏」、「大千師友」、「大千用印」五個單元,系統展示張大千一生的創作歷程。展覽既展出張大千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如《龍泉寺檢書圖》、《華山雲海圖》和《臨晚唐勞度叉斗聖變》等,也展出了他收藏的陳洪綬《右軍籠鵝圖》、石濤《長安雪霽圖》等重要的古代繪畫藏品。通過此次展覽,可以讓觀眾對張大千的藝術道路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龍泉寺檢書圖卷

勞度叉聖斗變

華山雲海圖 張大千,1936年 榮寶齋藏

張大千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早年從母與兄習畫,後拜海上畫壇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書畫詩文。為得魏晉唐宋藝術之真諦,張大千於1941年遠赴敦煌,克服困難,歷時三載,臨摹敦煌壁畫,這對他後來的藝術成就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此後,張大千大量收藏五代宋元繪畫名跡,並臨摹之精華,對董源、巨然、王蒙等古代繪畫大師的藝術特徵了如指掌。

20世紀50年代後,張大千旅居印度、美歐,廣泛接觸西方藝術,他博採中西藝術之長,以中國傳統潑墨為基礎,開創出以潑墨、潑彩為主要藝術語言的繪畫風格。

白衣高士圖軸 張大千,1938年 四川博物院藏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張大千既取其意,又擷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之名,將畫堂命名為「大風堂」。他不凡的人生經歷與卓越的藝術創作為世人所矚目,其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創作兼及釋道、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門類,既精於工筆小品,也擅長寫意巨作。

柳蔭仕女圖軸 張大千,1939年 四川博物院藏

本次展覽中「集古得新」單元重點呈現張大千從文人繪畫、宮廷繪畫、宗教繪畫甚至民間繪畫中汲取營養廣收博覽,加之其個人的藝術領悟力和創造力,使得作品能夠集古人之大成,並有所創新;

「臨摹敦煌」單元系統展現張大千臨摹敦煌的經歷,這使得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化,賦色濃艷又不失端莊,其作品帶有了更多職業畫家工細,富麗的風貌,與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為世人了解敦煌藝術的偉大成就提供了契機;

臨摹五代水月觀音圖軸

「大風堂收藏」單元主要展出張大千有代表性的藏品,與一般收藏家、鑒賞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僅要了解古代書畫的風格特徵和傳承源流,更要擴展自身的視野,擴大師承的對象,使歷代名家、名作能為其創作所用;

巫峽清秋圖軸

「大千師友」單元著重梳理了張大千的畫壇師友,他與當時許多著名書畫家交往密切,有些甚至成為一生摯友,他們互相交流藝術觀點,品評、交換書畫藏品,甚至一同合作作品;

「大千用印」單元較為全面地展現張大千的篆刻藝術,他一生中所用印章多由陳巨來、方介堪、頓立夫、王壯為等名家所制,材質多為壽山石、青田石等,偶用昌化雞血石,印文以姓名、齋館、成語、詩詞、收藏、鑒賞等內容為主,多出於其對某一階段創作、經歷或心境的體悟,且鈐蓋頗具章法,與畫作相得益彰。

仕女擁衾圖軸 張大千,1946年 四川博物院藏

在中西藝術碰撞、融合的歷史語境中,本次展覽的作品既體現了張大千深厚的傳統藝術底蘊,以及對民族藝術的強烈自信,同時也展現出他對藝術創新與發展方向的非凡創造力。在這一點上,張大千將民族藝術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徵,在20世紀中國畫壇具有標誌性意義。

西康紀游圖冊

| 夏超

編輯| 鑠鑠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畫一卷美食,留一味余香 |筆尖上的中國味道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