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安時代日本刀:本來人家不是彎的!

平安時代日本刀:本來人家不是彎的!

日本刀起源自日本本土的蕨手刀,屬於日本原創,其發展歷程:蕨手刀(彌生時代末,古墳時代-平安時代初期)——毛拔形蕨手刀——毛拔形太刀——太刀——太刀,打刀,肋差,短刀。

7-8世紀以後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庄唐大刀等,有人認為這些刀劍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

日本對於中國,古來印象最深乃唐朝,於是「唐人,唐草」等說法不一而足。到後來只要是海外舶來品,都被稱為「唐xx」,但並非專指中國,對於朝鮮舶來品,也稱為「唐」╳╳,首先,正倉院的那把唐大刀,其刀來源於大陸,這是確定的,但是來自中國還是朝鮮不得而知,至今也無結論(當然,來自中國的可能性極大),而唐樣大刀,是指日本依照舶來品風格打造的本土日本刀。

那麼這就很明確了,唐大刀非日本產物,唐樣大刀是日本產品,在刀裝上,兩者差異很小,其中一點差異為唐樣大刀有弧度的,而唐大刀則為典型直刃兵器。唐大刀不是日本刀,十有八九是中國刀。唐樣大刀是野太刀,因刀裝向唐大刀看齊,因此得名「唐樣」,但是刀條並非直刃,也非模仿唐朝刀劍。

現在遺留下來的平安時代初期的刀劍數量相當稀少,其原料改為略經粗煉過的銑鐵,外觀則依舊保持棒形。

普遍認為,平安時代中期(10世紀左右)承平之亂和天慶之亂髮生以後,直刀逐漸轉變為彎刀。同時,製作工藝也由平造轉為類似菱形的鎬造刀。製作工藝的改進使日本刀更加堅固而且鋒利。

這一過渡期的典型的樣式是刀身刀把為整塊鐵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帶有鋒兩刃構造並有彎曲刀反的「小烏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勢神宮所藏傳為藤原秀鄉使用過的一把最為著名。

平安時代後期,尤其是武士勢力最活躍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時期,武士門第勢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發展。如出產優質鐵礦砂的伯耆國和備前國,還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國,大和國等地,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刀工,這個時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於馬上決戰,所以多為太刀。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賴光在大江山斬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國的安綱制,日本國寶),和傳說讓狐狸幫忙打造過的「小狐丸」(山城國的三條宗近制,二戰時被毀)。除了安綱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條小冶宗近,古備前友成等,被認為是現存刻有製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時代太刀特徵為:鎬造,庵棟(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鑒 的精彩文章:

擁有這樣一把獵刃,做一個狂炫酷霸拽的現代牛仔!

TAG:兵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