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孝感雕花剪紙
原標題:源遠流長的孝感雕花剪紙
孝感雕花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之瑰寶。始興於西晉,主要作為祭祀用品。唐宋,開始步入裝飾行列。至明清,伴隨刺繡盛行,作為刺繡「底樣」的剪紙藝術發展成熟,並被坊間廣泛應用。清光緒年間《孝感縣誌》載:「用圓架紙糊其外,剪人寫作征戰狀,以燈運之,而更有二紙層作鯉魚跳龍門」。
在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的檔案室里,收藏著早年藝人們使用過的行頭:木製的花樣箱,大號的撥浪鼓,還有一本本泛黃的花樣冊。花樣冊里,花鳥蟲魚躍然紙上,生活場景豐富幽默,勞動畫面惟妙惟肖。
孝感雕花剪紙,廣泛來源於民間,蘊含著民族精神素質,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與民俗民風緊密相連,鄉土風味極強。其表現形式題材廣泛、豐富多樣,創造出了大批有藝術價值的剪紙繡花樣,如枕花、鞋花、帽花、肚兜花、賬簾花等等,一應俱全,千姿百態,精美吐艷。
孝感雕花剪紙,包含著「剪」和「雕」兩種工藝製作方法。剪花是用普通剪刀一把,憑心記、找感覺信手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和漢字,一次只能剪幾張,線條粗獷、構圖簡潔、寓意深刻;雕花亦稱刻花、切花,是用小刀將紙放在蠟盤上刻鏤而成,一次能刻數十張,這類剪紙作品線條細膩,舒暢圓潤。
在製作上,講究「刀功」和「破功」,運刀勝筆,連而不斷,握刀正、下刀順、行刀勻、開切嚴,正如藝人所說:「莖如花線葉圓潤,花蕊突出破功嚴,蟲鳥眼睛要認真,刀法流利見功能」。
在造型上,圖外有形,形中有景,黑白對稱、陰陽結合、花中有花、粗中有細、均衡對稱、大膽誇張、著意傳神。
在色彩上,以單純、簡潔色調為主,現已從傳統的單色發展到套色、分色、襯色、點色等多種方法,創作出了彩色立體剪紙,力求達到作品形象美、題材廣、寓言深的藝術效果。
作品完成後,必須「提得起,貼得正」,陽刻以「連而不斷」為表現手法,陰刻以「斷而不連」為表現手法,所有這些,都充分表現了孝感雕花剪紙的主要特徵。
孝感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植根社會,取材民間,題材廣泛,內容樸實,表現手法奇特,各種流派和風格迥異的作品爭奇鬥豔,堪稱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當今更是賦予美感的造型和豐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表達出朗朗向上、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郭沫若先生曾為之題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天工,美在人間永不朽!」
作者單位:孝感市檔案局 孝南區檔案局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