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究竟是強是弱,不亞於隋唐

宋究竟是強是弱,不亞於隋唐

原標題:宋究竟是強是弱,不亞於隋唐


吳鉤:所謂宋朝GDP占當時世界的80%的說法,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高人最早提出來的,反正在網路上流傳甚廣。但憑常識便可以判斷,這個數據是胡說八道,估計是某位通俗歷史寫手信口胡扯出來的,而許多網友則以訛傳訛。估計是算上遼夏大理最多30%


也有嚴肅的歷史學者也在研究宋朝的GDP。儘管他們估算出來的具體數據或有爭議,但都是基於史料,不算離譜。我這裡可以提供兩個學者關於宋朝GDP的統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於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於晚明2.88兩,要到十九世紀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儘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2786871:宋朝的軍事真的很弱么?但,不是比漢唐還富有么?


吳鉤:宋朝的軍事力量其實並不弱,你想啊,趙宋立國之初,中原尚未統一,割據政權林立,如果宋朝軍事力量很弱,它又是如何統一中原的?


再看南宋後期,蒙古軍團征服中亞霸主西遼、蕩平花剌子模帝國,都不過用了一年的時間。馴服斡羅斯聯盟,滅木剌夷國、黑衣大食,都是用了不足五年的時間。滅西夏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搗毀大金帝國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征服南宋用了多少時間?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這麼長時段的抵禦,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宋朝的悲劇是碰上北方草原民族最強盛之時,它們此時已不是漢唐時的部落文明,而是有了國家建制,動員能力與技術水平都遠遠強於以前。而且,中國在殘唐時失去了長城防線與西北養馬地,導致宋朝立國之後,騎兵的力量比較薄弱,又無法靠天險禦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才是硬道理。可以說,宋朝的軍事防線與進攻力量因為這先天不足的原因,給我們的印象,便顯得有點弱了。


Sahra:面對契丹人的騷擾,宋人為什麼總是用錢去解決問題?這是因為軍事實力懸殊還是他們的觀念問題?


吳鉤:宋遼,就軍事實力來說,應該是不相上下的。雙方也曾經相互征伐,宋朝欲收復五代時失去的燕雲故土,所以要北伐。遼國欲取回被後周奪走的關南之地,進而問鼎中原,所以要南征。為此宋遼大大小小發生過很多場戰爭,總的來說,雙方都有勝有負,誰也滅不了誰。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國能達成和平,無疑是最優的選擇。


經過一輪輪談判,宋遼終於在1004年達成澶淵之盟。根據盟書及之後形成的約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地位平等;宋朝每年給予遼國歲幣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類似於經濟援助的性質。許多人以為歲幣是納貢,其實不對。雙方又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貿易。由於宋國對遼國的貿易長期處於「出超」地位,每年歲幣又流回宋人手裡,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宋朝通過對遼貿易,每年可獲八十萬貫的順差,數額遠遠超過送出去的歲幣。


宋朝每年用數十萬銀的代價,實現宋遼邊境一百餘年的和平



遼墓壁畫

1656837912:宋代重商主義的源頭,是否是太祖想用賦稅充當戰爭經費收回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一開始並非理性上摒棄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效果上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有點像改革開放,一開始只是想挽救經濟。


吳鉤:宋朝的重商主義風氣,其實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戰爭是很燒錢的遊戲,所以當時的政府必須想辦法擴充財政收入。只是五代時期的許多政策是掠奪性的,比如出台了許多苛捐雜稅。這些雜稅在趙宋立國之後,大多被廢除了。


不過宋朝的財稅制度也是擴張型的。宋政府對商業的重視與關注,動機可能很簡單:商業稅能夠更加快速地擴張財政。但我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當政府將關切的目光從傳統農業稅轉移到商業稅上面時,勢必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為了擴大商業稅的稅基,政府要大力發展工商業。為發展工商業,政府需要積極修築運河,以服務於長途貿易;需要開放港口,以鼓勵海外貿易;需要發行信用貨幣、有價證券與金融網路,以助商人完成交易;需要完善民商法,以對付日益複雜的利益糾紛;需要創新市場機制,使商業機構更加適應市場,創造更大利潤……最後極有可能促成資本主義體系的建立。


1767088582:吳老師說宋朝亡於惡劣的地緣政治與錯誤的國防戰略,能詳細解釋一下么?


吳鉤:在歷代正統王朝中,宋王朝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可能是最惡劣的,遼、夏、金、蒙等非常強悍的草原帝國相續崛起於北方,都對宋朝虎視眈眈。宋朝與遼朝後來達成澶淵之盟,實現一百多年的和平,這一和平協議本應當永久堅持下去,但宋政府收復燕雲故土心切,趁著金國在遼國背後崛起之機,撕毀澶淵之盟,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聯金滅遼,結果唇亡齒寒,失去大遼的屏障,金兵即可長驅直下,最終滅了北宋。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宋朝亡於錯誤的國防戰略。類似的悲劇,在南宋末又重演了一遍:聯合蒙古汗國滅了金國。結果也是以虎拒狼。



楊業是北宋將領,在986年北宋伐遼的戰役中孤軍奮戰,重傷被俘後絕食而死。其事迹廣為傳頌


Hehe:錢穆對宋朝多有批評,認為其有政治制度無甚建樹,較唐朝相權低落、君權上升,檢察機關好發空論不負實責,賦稅兵役制度不合理等諸多問題。不知您是否贊同錢穆的看法?


吳鉤:錢穆對宋代的評價確實偏低,這可能跟他處於衰弱之世有關,富國強兵的意願有意無意間會投射到歷史研究中。但錢先生對宋代的一些評價是失之偏頗的。


比如錢先生說:「宋代軍事、財政、用人三權都有掣肘,都分割了,這顯見是相權之低落。相權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權提升。」宋代宰相的權力確實不如漢唐宰相那樣集中,但整個執政團隊的法定權力跟漢唐宰相併無不同,更重要的是,宋代宰執團隊的權力遠比漢唐宰相穩定,漢唐的宰相法定權力常常被帝王或其非正式代理人(如皇帝近臣、宦官、外戚、后妃)侵佔,而這樣的事情在宋代則幾乎沒有發生過。

錢先生又說,宋代台諫從「用意在糾繩天子,並不是用來糾繩宰相」轉而「不為糾繩天子,反來糾繩宰相」,並據此認為這是君權擴張而相權低落的一個表現。這麼說也不公允。


宋代台諫功能發生變化的意義,應該放在「虛君共治」的權力結構中來考察,正因為君權象徵化、執政權操於宰執之手,才需要強化台諫對於宰執的獨立性與制衡之權。更何況,兩宋之世,「人主以為是,台諫、給舍以為非;人主以為可,台諫、給舍以為不可」的情形,並不比其他朝代少見,甚至在台諫壓力下,君主不得不修改詔書,絕不是錢穆所說的「不為糾繩天子」。仁宗朝初期,因皇帝年幼,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後的姻親錢惟演「圖入相」,監察御史鞠詠極力反對,說「惟演憸險,今若遂以為相,必大失天下望」。錢惟演仍不死心,鞠詠便跟諫官劉隨說:「若相惟演,當取白麻廷毀之。」意思是說,如果太后真的任命錢惟演為宰相,那咱們就將除拜宰相的詔書(白麻)當廷撕毀。惟演聞之,只好灰溜溜走了。可見御史有「抗詔」之權。


寄餘生:宋朝平民的生活質量和唐朝相比哪個更優?


吳鉤毫無疑問,就平民的生活水平來說,宋朝肯定優於唐朝。唐人眼中覺得驚艷的富貴之物,在宋人看來,是稀鬆尋常的東西。唐朝有個詩人貫休,寫了一首《富貴曲》,說「刻成箏柱雁相挨」,意思是唐人製作的古箏十分考究,箏柱上都刻滿雁紋。沈括對此很不以為然,說,「貫休《富貴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彈者皆有之,何足道哉?」這樣的古箏,宋朝鄉間賣唱的藝人都有,何足掛齒?又有一個叫韋楚老的唐朝詩人,也寫了首炫富的詩:「十幅紅綃圍夜玉。」沈括也嘲笑詩人沒見過世面:「十幅紅綃為帳,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沈括的結論是,「唐人作富貴詩,多記其奉養器服之盛,乃貧眼所驚耳」。


wmwq2000綜合來講宋是中華文明的巔峰時期,同意這個觀點嗎?吳鉤 同意。王國維先生說:「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1907558797看了很多關於中國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的說法,我很難理解蒙古和滿清兩朝咋就成了中國文明的一部分,怎麼看都跟宋沒有啥傳承,更難理解在現在影視作品中成吉思汗咋成了英雄般的存在~,望解疑,謝


吳鉤我個人認為,1、可以將元、清當成中國的兩個朝代。不管你如何評價它們,它們都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2、應當承認元朝與清朝是兩個征服王朝,其文明傳承既銜接了一部分華夏傳統,同時也有自身的內亞文明、草原文明來源。3、中國文明的自然演進,在元代與清代,在某種程度上局部地發生了斷裂。


流光共徘徊請問宋朝的民間小報多久出一次,他們是用雕版印嗎?還是手抄?那要賣多少錢才多少張才能賺回來?


吳鉤1、從「竊聞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毀時政,搖動眾情,傳惑天下,至有矯撰敕文,印賣都市」的記載來看,宋朝小報應該是雕版印刷的。


2、「訪聞有一使臣及合門院子,專以探報此等事為生。或得於省院之漏泄,或得於街市之剽聞,又或意見之撰造,日書一紙」的記載來看,宋朝小報應該是每天出版一期。

3、從「坐獲不貲之利,以先得者為功。一以傳十,十以傳百,以至遍達於州郡監司」的記載來看,宋朝小報的覆蓋面很廣,也是一種很賺錢的生意。


紅樓初夢宋朝與周邊蠻夷國家的外交政策是什麼?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嗎?


吳鉤宋代之前,中原王朝為實現對周邊部族政權的軟控制,通常採取「和親」的手段。但從宋朝開始,和親政策基本上被中原王朝拋棄。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原王朝對周邊部族的經濟滲透越來越深入,周邊部落對中原王朝的經濟依賴越來越嚴重,趙宋政府發現,不需要和親,也不需要打仗,運用經濟手段便可以更為有效地控制那些部族政權,用宋代的概念來說,叫做「互市」。我覺得這應該可以算是宋朝的建樹。


自由米來聽說宋朝吃得不錯,最高檔的食物是什麼啊?


吳鉤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


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你去看《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上面收錄了名目繁多的宋朝美食。至於最高檔的宋朝食物,我提供一份張俊招待宋高宗的食譜(下酒菜部分),你自己隨意感受下:


下酒十五盞:


第一盞 花炊鵪子 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 嬭房簽 三脆羹


第三盞 羊舌簽 萌芽肚眩

第四盞 肫掌簽 鵪子羹


第五盞 肚眩膾 鴛鴦炸肚


第六盞 沙魚膾 炒沙魚襯湯


第七盞 鱔魚炒鱟 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 螃蟹釀棖 嬭房玉芯羹


第九盞 鮮蝦蹄子膾 南炒鱔


第十盞 洗手蟹 鯚魚假蛤蜊


第十一盞 五珍膾 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 鵪子水晶膾 豬肚假江鰩


第十三盞 蝦棖膾 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 水母膾 二色鮞兒羹


第十五盞 蛤蜊生 血粉羹


柴爺婦女裹腳怎麼起源的?


吳鉤許多人都認為,纏足始於宋代,並被宋朝理學家推波助瀾,從纏足可見宋朝婦女深受禮教壓迫。說到古代的女性,許多人都會想起「纏足」。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纏足始於宋代,並被宋朝理學家推波助瀾,從纏足可見宋朝婦女深受禮教壓迫云云。


但實際上,纏足並非發端於宋,唐朝時已經出現了纏足的風氣,有詩為證:溫庭筠《錦鞋賦》:「耀粲織女之束足」;杜牧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從唐至宋,纏足只是流行於上層貴婦和**群體的風尚,社會絕大多數的女性是不纏足的。另外,宋人的纏足,指的是將女性足部纏得纖直一些,叫做「快上馬」,並不是明清時代那種變態的「三寸金蓮」。


纏足的興起,也跟宋代理學家毫無關係。我們在宋朝的理學著作中找不出任何支持女子纏足的言論。恰恰相反,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理學家是明確反對纏足的。元代筆記《湛淵靜語》說:「宋程伊川家婦女俱不裹足,不貫耳。後唐劉後不及履,跣而出。是可知宋與五代貴族婦女之不盡纏足也。」程伊川即北宋大理學家程頤。程氏家族直至元代,都堅持不纏足。


南宋的車若水在他的《腳氣集》中也提出,「婦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痛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對纏足陋習的控訴。提出控訴的車若水可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再傳弟子大體來說,宋代的纏足風氣,只是出於上層社會病態審美的產物,跟西歐的束腰、今日的隆胸時尚差不多。


微信ID:songchaohistory

顧誠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歷史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耶路撒冷---宗教哭牆和歷史迷霧

TAG:宋朝歷史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