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魅力大化︱覃瑞恆:拜讀乙圩

魅力大化︱覃瑞恆:拜讀乙圩

拜讀乙圩

文 圖.覃瑞恆

乙圩庫區風光。覃瑞恆 攝

未去採風之前,乙圩對我而言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想像不出她的山光水色、地貌景觀,也不甚了解她的風土人情、歷史沿革。乙圩是一部厚重的線裝書,擱置在大化西北一隅,靜靜地等候有心人去翻閱。

1

難得的冬日暖陽,我們採風隊伍風塵僕僕穿越岩灘電站庫區,走進魂牽夢繞的乙圩水鄉。

乙圩庫區風光。覃瑞恆 攝

乙圩鄉屬丘陵地貌,紅水河支流盤陽河貫穿境內,河岸線總長約40公里。河流蜿蜒如游龍,兩岸青山如玉簾,河水清澈如明鏡。岩灘電站蓄水發電後,乙圩境內形成了2000多公頃的人工湖。湖面平緩開闊,孤島成群。蕩舟湖上,波光瀲灧,與天光山色融為一體,彷彿一幅如夢似幻的畫卷在崇山峻岭中鋪展,裝點著這一方熱土。

乙圩庫區風光。覃瑞恆 攝

乙圩鄉地處大化縣西北部,東接岩灘、北景兩鎮,南鄰羌圩鄉,西與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縣那桃鄉相連,北與巴馬鎮、鳳凰鄉相接。乙圩鄉府駐地乙圩街距縣城約一百公里。

清光緒元年至民國22年,乙圩先隸屬於恩隆縣(今田東)篆里三都乞乙圖、射數圖,後歸屬恩隆縣立品區洪都鄉、岜品鄉管轄。民國24年起隸屬萬岡縣。1951年8月劃為田東第九區。1956年歸屬巴馬瑤族自治縣。1988年6月劃入大化瑤族自治縣。

乙圩庫區風光。覃瑞恆 攝

乙圩鄉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大革命時期,勤勞勇敢的乙圩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成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留下了一樁樁英雄事迹,矗起一座座歷史豐碑。如今,乙圩鄉有98位在冊烈士,境內保存有鄧小平、張雲逸、雷經天、韋拔群等領導的紅七軍21師成立慶典舊址和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六翁兵工廠舊址等。乙圩是全縣乃至全區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2

這次採風活動是一次追尋革命者足跡的紅色之旅。我們拜謁了蒙元昇等革命烈士的陵園,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走訪了革命烈士的後人,搜集了有關革命歷史資料。

蒙元昇烈士陵園。覃瑞恆 攝

在乙圩碼頭附近的湖畔,蒼松翠柏簇擁著一座圓拱形陵墓,那是大名鼎鼎的蒙元昇烈士的安身之所。這裡安葬著他偉岸的身軀,而他高貴的頭顱,則承載著他高尚的靈魂成為叛徒邀功領賞的憑據,最後不知所終。

蒙元昇,字讓庭,1895年出生在恩隆縣七里區乙圩鄉(今屬大化縣)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農民家庭,祖籍賓陽。其父蒙宗業曾參加太平天國運動,革命失敗後被投入監獄,受盡折磨。蒙元昇從小就受到父輩的革命傳統教育。1919年蒙元昇到南寧紅通學校求學,開始受到了五四運動「科學、民主」等進步思想的熏陶,樹立了遠大的革命志向。畢業回鄉後,蒙元昇創辦了坡馬小學,在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組織童子軍,開展軍事訓練。這支童子軍後來成為農民革命軍的主力。

蒙元昇烈士遺像 。覃瑞恆 攝

1923年,蒙元昇加入革命團體「公民會」,並在乙圩組建農民自衛隊,創辦兵工廠,自製火銃、土地雷、手榴彈和大刀、梭鏢等武器,以裝備農民自衛隊。他曾率領農軍參加韋拔群領導的「三打東蘭」戰鬥。1926年8月,在恩隆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上,蒙元昇被選為縣農會副會長。1927年1月,中共恩奉特別支部批准蒙元昇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勝利,右江蘇維埃政府誕生,蒙元昇受命擔任恩隆縣赤衛軍常備營營長,曾率部參加都陽、六也、江南以及隆安爭奪戰等一系列戰鬥。1930年11月,紅七軍主力北上,右江特委、右江蘇維埃政府機關進駐乙圩(今乙圩村那寬屯)。1931年1月上旬,中共右江特委和紅七軍第二十一師師部在乙圩先後召開了二十一師成立大會和黨代會。韋拔群擔任二十一師師長,陳洪濤任政委,黃松堅任副師長。其時,蒙元昇是六十一團第三營營長。

拜謁蒙元昇烈士陵園。覃瑞恆 攝

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桂系軍閥迫不及待地糾集反動勢力對右江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1931年2月23日,國民黨桂系軍閥廖磊集團和地方民團及黔軍約一萬兵力開始對東巴鳳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對恩隆縣七里山區展開瘋狂進攻。27日,敵人將圍剿中心南移,企圖攻破二十一師駐地,進而攻佔東山,打開東鳳根據地南大門。著名的乙圩保衛戰(又稱乙圩阻擊戰)打響了。

乙圩保衛戰,我軍主力只有副師長黃松堅率領的師部機槍連和以蒙元昇為營長的六十一團第三營。雖然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很大,由於我軍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將士們英勇善戰,面對敵人的強攻,奮力阻擊,歷經數月,最終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取得了乙圩保衛戰的全面勝利。

乙圩保衛戰後,桂系軍閥不甘失敗,調集重兵對乙圩進行了更瘋狂更殘酷的圍剿,對根據地中心地區實行「三光」政策。蒙元昇父親蒙宗業及年僅6歲的兒子慘遭殺害。

乙圩庫區風光。來源網路

為了牽制敵人,蒙元昇奉命率部在七里區開展游擊戰爭,與敵人周旋。1931年農曆4月26日,蒙元昇在坡馬村被叛徒槍擊重傷,紅軍戰士用擔架抬過盤陽河轉移到鳳凰那蕊村(今巴追村)坡亂屯後山大森林裡治療。同年八月初六,傷病中的蒙元昇被叛徒殺害,並殘忍地砍下他的頭顱拿到反動民團司令黃廷槐處領賞。

蒙元昇犧牲時,年僅36歲。

走筆至此,我情不自禁地吟誦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

對一些年輕人來說,長征已經是一件遙遠的往事。紅軍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拚死殺敵,衝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的壯烈場面似乎只出現在電影電視畫面中,與現實相距甚遠。讓我們翻開紅軍長征的歷史,去追尋乙圩籍紅軍將領黃冕昌烈士的足跡,你就會知道紅軍長征與大化人民息息相關,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黃冕昌烈士是壯族人民的好兒郎。

黃冕昌1902年出生於乙圩鄉巴追村那降屯一個貧苦壯族家庭。他七歲入私塾啟蒙,學習十分刻苦認真,深得老師喜愛。15歲那年,由於父親久病卧床不起,家庭負擔沉重,黃冕昌只好輟學回家務農。

東蘭縣列寧岩農民運動講習所。來源網路

1925年11月1日,黃冕昌參加了韋拔群在武篆區善學鄉列寧岩舉辦的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6年秋天,黃冕昌回到了萬崗,成立了萬崗「工農革命委員會」。1929年12月11日,黃冕昌帶領農民自衛軍,參加了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同年1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10月,紅七軍奉命北上。黃冕昌被編在第二十師五十八團。在北上沿途的戰鬥中,黃冕昌屢立戰功,由連長升任副營長、營長、團長。

東蘭縣列寧岩農民運動講習所。來源網路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中共臨時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也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湘江戰役紀念牌。覃瑞恆 攝

為了掩護中央縱隊渡過湘江,11月底,紅軍與白崇禧部隊在廣西灌陽新圩附近的湘江展開了激戰。白崇禧部隊裝備精良,兵力十倍於紅軍。瘋狂的敵人已經突破了紅軍的第一、二道防線,而中央縱隊還沒有渡過湘江。湘水在前,追兵在後,情況十分危急。經上級批准,紅三軍第五師十四團團長黃冕昌趁著夜色的掩護,帶領戰士們撤到山頂的最後一道防線,決心與敵人決一死戰。

第二天,天剛放亮,紅軍將士靜悄悄地埋伏在戰壕里。1000多敵人黑壓壓地向山頂擁來,他們以為紅軍已經被打垮,便肆無忌憚地往上爬。敵人越爬越近,只有二三十米了。黃冕昌大手一揮,一聲令下「打」!頓時,紅軍輕機槍、重機關槍、手榴彈等火器一齊向敵人怒吼。面臨突然襲擊,敵人嚇昏了頭,傷亡十分慘重,只好敗退下來。

黃冕昌估計敵人一定會捲土重來,發動更猛烈、更瘋狂的進攻。

走訪烈士後代。覃瑞恆 攝

果然不出所料,敵人增加了一倍的兵力從右側向紅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黃冕昌指揮戰士們一齊開火,密集封鎖。敵人攻不上來,又增加兵力,繼續在右側與紅軍激戰,紅軍把敵人打得血肉橫飛。右側久攻不下,敵人轉移了進攻重點,從左側向紅軍炮擊。黃冕昌識破了敵人的陰謀,立即指揮部分戰士邊打邊撤,轉移到左側支援兩個輕機槍班戰鬥。由於轉移及時,敵人的左側進攻也被打退了。而就在這時,黃冕昌卻不幸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獻出了年僅32歲的生命。

有道是:青山無語埋忠骨,千里湘江滾滾流!

4

乙圩,這塊紅色的土地,在革命戰爭年代唱響了血染的風采;在和平年代,這裡的人民因為電站建設而失去了土地和家園,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默默地奉獻著。

乙圩中心小學校門。覃瑞恆 攝

乙圩這本書,還有很多精彩篇章值得我們好好去品讀。

只有深度去閱讀乙圩,了解乙圩,建設乙圩,我們才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烈,才能對得起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人民。

拜讀乙圩,讀者也會從中獲得豐厚的精神財富。

監審:紅水河 編輯:小寒 維護推廣:大化三人行文化傳媒

宣傳推介大化 傳播最新要聞

大化視點是中共大化縣委宣傳部打造的集時政發布、宣傳推介、便民服務為一體的官方網路新媒體平台。凡轉載本公眾號文章的,請註明其來源;原創文章需經大化視點授權,否則將追究相關責任。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化視點 的精彩文章:

魅力大化︱都陽的小鎮時光

TAG:大化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