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些堅果,被吃了3000年!

有些堅果,被吃了3000年!

寒冷的冬季,最想做的莫過於兩件事,一件是窩在溫暖的被窩裡,另一件,我不說你也知道:吃,吃,吃!

GIF

沒錯,吃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尤其在食物匱乏的古代,能夠找到足夠的食物填飽肚子,已經很幸運了。對食物的渴求,驅使著我們的祖先不斷地探索自然,尋找那些可以吃的植物。

祖先們最早發現的營養豐富的植物,應該是小米,也就是粟(Setaria italica),一種禾本科(Poaceae)植物。然而人類對吃的要求是與日俱增的,一旦發現粟可以吃,那麼一定還有更多植物可以食用。

中國最早的詩歌文學作品《詩經》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先民們採集食用植物的情形:「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卷耳(Cerastium arvense)的味道應該不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車前(Plantago asiatica)也是有食用價值的;「於以采蘋?南澗之濱」,試試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也是一道美味。

《詩經》:一部真實存在、且經得起考證的古籍,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

在採集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一類很特別的植物,雖然它們的果實外表堅硬,但裡層的種子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比如常見的板栗、榛子等。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些小堅果的故事,重溫祖先們被食慾激發出的創作靈感!

1、板栗

「東門之,有踐家室。」

註:房屋東邊長著一片栗子,這裡的人家善良和睦。本句出自《詩經·鄭風·東門之墠[shàn]》,踐,意為善,好的意思;栗,就是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可見,在春秋時期,古人就開始栽培板栗樹了。

回想兒時,每逢入秋,總能在村口橋頭看見揮舞著大鐵鍬炒栗子的老師傅。要炒栗子,首先得支起一口裝滿沙子的大鐵鍋,生起大火,再倒入一顆顆板栗,剩下的就是揮汗如雨地擼動鐵鍬了。剛出鍋的栗子熱氣騰騰、軟糯香甜,兒時的小夥伴們總是久吃不膩。

一把熱騰騰的栗子 攝影:鷂子

買到手的栗子光滑而有光澤,但是長在樹上的時候確是另一種面貌:渾身尖刺。樹上的板栗果實通常被一層密布尖刺的外套包裹,就像是一隻懷孕的刺蝟,植物學家稱這一結構為殼[qiào] 斗,於是殼斗科植物由此得名。板栗的殼斗,是由總苞發育而來。當果實成熟時,這層殼斗就會裂開,以便其傳播到遠方。

長在枝頭的板栗 攝影:南京11

殼斗裂開啦,很給力,有3枚栗子 圖片:網路

殼斗內一般包含1-3枚栗子。由於殼斗內的空間有限,3枚果實常常會相互擠壓,因此3枚栗子不一定都會完全發育。所以,有些殼斗里有3枚果實,有些有2枚,還有一些僅有1枚。如果有機會來到板栗樹下,一定要好好數一數!

雖然板栗的殼斗看起來防守兼備,兇悍無比,但是板栗的花,卻是柔情十足。

板栗的雄花序,花序軸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 攝影:南京11

2、蒙古櫟

「肅肅鴇羽,集於苞。」

註:大鴇振動著翅膀,聚集在栩樹上。本句出自《詩經·唐風·鴇羽》。栩[xǔ],意為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板栗,隸屬於殼斗科栗屬(Castanea);蒙古櫟,則隸屬於同科的櫟屬(Quercus)。栗屬和櫟屬的最大差異,可以明顯地從殼斗形態區分開。板栗的殼斗多刺,球形,而蒙古櫟的無刺,帽狀;板栗的殼斗完全包裹住果實,蒙古櫟的則僅覆蓋在果實基部;板栗的殼斗內含1-3枚果實,蒙古櫟僅含1枚。最後,板栗美味可口,然而蒙古櫟口感很差,吃貨們恐怕要失望了!

蒙古櫟圖片:網路

看到了蒙古櫟的肖像畫,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橡子嗎?還有一撮人可能會想到Scrat,電影《冰河世紀》里那隻瘋狂追逐橡子的倒霉松鼠~

GIF

漢語的櫟和橡是同義詞,都是指殼斗科植物,這類植物在東亞和歐洲廣泛分布,古羅馬人稱這類樹為Quercus,英語國家的人稱之為oak tree。松鼠Scrat手中的橡子,只是一個形象,並不特指某種植物。長相類似橡子的植物還有很多,從下圖就可以窺知一二。

長相相似的4種殼斗科植物

3、榛子

「山有,隰有苓。雲誰之思?」

註:山上生長著榛子,沼澤地生長著甘草。我思念的人他是誰呢?本句出自《詩經·邶風·簡兮》。榛,就是榛子;苓,指的是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中國本土的榛子主要有兩種: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和榛(Corylus heterophylla),毛榛的苞片閉合,榛的苞片開展,兩者都是樺木科(Betulaceae)植物。《詩經》提到的榛子很大可能是它們倆。

樺木科與殼斗科是近親,屬於山毛櫸目(Fagales),這兩科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包被果實的苞片形態。前者的果實由柔軟的葉狀苞片包裹,後者的果實由堅硬的木質化殼斗包裹。

毛榛(左)與榛(右) 圖片:網路

榛樹多分布在北方地區,然而即使是常見樹種,其結實量卻很低。因此,榛子沒有像板栗那樣成為大眾消費品。雖然榛子產量低,但是物以稀為貴,加之其口感香脆甜美,風味甚於栗子!《詩經》中,榛與栗常常同時出現,《詩經·鄘風·定之方中》雲「樹之榛栗」,體現的就是這種焦不離孟的「深情厚誼」。

稀少的榛子更容易成為高檔糕點的材料,圖為榛子酥 圖片:網路

我們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發現了堅果的美好,並將它們記錄下來。冬日的午後,不妨吃上那麼幾粒,在余香不斷中咂摸著生活的美好!

-【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之野知野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的第一件大事:逛一逛仙林花市

TAG:之野知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