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豪華落盡見真淳

豪華落盡見真淳

近日讀了台灣大學教授蔣勛的《陶淵明:生命的出走》,想起了多年前發表的文章《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我的心也隨著陶淵明一起感動著,感動著那份自由奔放,感動那份悠然恬淡,感動著那份詩意純真。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把陶淵明作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不僅喜歡他的作品,更欽佩他的為人。他評價陶淵明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陶淵明的一生志真,性真,情真,人真,詩文真,這才是陶公詩歌和人格魅力所在。

鬧市中的純真夢境

現實社會中,當我們整日里居住在鋼筋水泥里,穿行於燈紅酒綠間,飛一般的工作節奏,讓我們身心疲憊,那顆忙碌的心似乎沒有安閑之時。而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卻另闢蹊徑,讓人看到了陶淵明清靜安逸的隱士生活。「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歌開始以具體的生活場景,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雖然自己居住在人來人往的鬧市裡,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門庭若市的場景。那麼他是如何做到內心寧靜的呢?答案歸結到詩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顯然陶公厭倦了爭名奪利的官場,他採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愜意的事情是在自家籬笆隨意地採菊時「悠然見南山」,這「悠然」道出了作者清淡閑適的狀態,偶然瞥見的南山雲霧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成群的鳥兒,正結伴飛向山中的巢穴。這裡擁有著自然與平和,沒有了焦慮不安的世俗追逐。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陶淵明是有著「抱朴歸真」情懷的人,他的《桃花源記》就為我們詮釋了深居內心這一純美的願望。晉末宋初是個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權貴傾軋,百姓疾苦,嚮往社會和諧美好的人比比皆是,但只有陶淵明內心才有一個「人人快樂」的自由家園,它就像一輪旭日在山林間冉冉升起。「花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沒有戰亂之痛,沒有賦役之苦,沒有離別之痛。有的是「設酒殺雞作食,延至其家」的熱情。陶淵明在這裡要表達的是「直於渾濁世界中另闢一天地」的人生態度和唯美的理想世界。

飲酒中的真情流露

退隱山林,難免偶爾會有寂寞清冷的心境。這時,美酒是他最好的精神慰藉。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真正的好酒之徒,可謂不飲不醉。《飲酒二十首》這組五言詩就是很好的證明。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世俗的怨恨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組詩以酒寄意,詩酒完美結合,使作者自然地流露出生命深層的思考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視角。醉酒後的陶淵明和生活在田園中的陶淵明一樣,都率性天真,純真如孩童,這是他最接近自己最為真實的時刻。

在我心中,陶淵明和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有相似之處。李白一生「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行走於名川大山之間,飲酒做詩,逍遙自在,而陶公少了一份狂傲不羈。陶淵明遠離仕途、退隱山野,不為逃避,也不過是為了追求內心的「平靜」。他說:「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陶公愛酒卻是為了酒物之外的東西——自我之本心。此心別有懷抱,雖處江湖之遠,有時卻難解其憂。但是他和消極逃避俗世的隱士相比,陶淵明是積極地追隨本心的人。歸隱田園不過是他的內心所向罷了。

人性中的篤意真古

陶淵明才華超群,他在五柳樹下沉迷書卷,應該是魏晉時期最逍遙的讀書人。不過他讀書比較隨性,不求甚解,想讀什麼讀什麼,愛在哪兒讀在哪兒讀。「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破萬卷不是為了追求顯貴,而是為了表情達意。如他讀《山海經》自然也不是為了追求新奇的情節,而是表白自己「猛志故常在」的決心。陶淵明「常著文章以自娛」,他不是為了立言傳世,而是為了消遣娛已,將自己的意志昭然於字裡行間。

當春夏之間的忙耕時節一過,他家門前的稻田一派新秧之時,陶淵明就心想,「這下可以安心讀書了」。這邊城裡的讀書人還在書院里跟著教書先生搖頭晃腦,那邊陶淵明正在山裡逍遙快活。他一邊喝著自家釀的米酒,一邊從園中隨便摘一些蔬菜作菜肴下酒。一陣微雨攜著清風從東門而來。隨意讀讀《穆天子傳》,披覽《山海經圖》,宇宙間一切奇異之事,他瞭然於胸。想一想我們現代人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ipad,全被電子產品所禁錮,還不知道愜意多少倍。陶淵明好六經,懷有濟濟蒼生之志,他無疑已經從個人關照中走了出來,將目光投向了廣大的老百姓,寄希望於和諧自然的社會,從中可見陶淵明純真而美好的理想

陶淵明認為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平時無論是下山打個水,還是上山背個柴,他都高興的哼小曲兒。別人眼裡的苦,對他而言根本不算苦。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不時從破茅屋的窗子望向遠山的寂靜,閑時自己優哉來場「山澤之游」。大自然與城市不同,城市四時景色無差,大自然卻四時美景皆有其味道。

每當我見到青山綠水和田園美景,眼前就會浮現了陶淵明面對南山採菊的快意場景。也正是大自然的清新純潔,寫了無數發自肺腑感恩大自然的詩後,陶淵明終於成為了中國田園詩的始祖。

交往中的真情厚誼

陶淵明雖是大家公認的精神鬥士,但是他也是一位纏綿悱惻的多情之人。他的《命子》一詩中寫道:「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詩句表達了作者喜愛子女,享受天倫之樂的情趣,也有對子女的殷切希冀和諄諄教導,詩句中言辭自然,感情真切,如聞其聲。還有《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鼓棹路崎嶇,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詩中表達了作者在匆匆的回家途中,目睹戰亂的慘狀,擔心的是家中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擔心的是情同手足的兄妹,此時他已經有了「息駕歸田居」的打算,他算計著到家路程和時間,也猜想著家中親人盼望自己的急切焦灼的情景,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他在《移居二首》中寫道:「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詩人認為飲酒和做詩是交友的一種純潔高尚方式,詩人移居草廬,室雅何須大,只要有好鄰居,好朋友,房子小一點不要緊,不求華堂大廈,唯求鄰里和睦,忙時種田收菜,閑時飲酒做詩,悠然自得,詩人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

和陶公相比,杜子美過於憂鬱忠君,李太白過於狂傲不羈,蘇東坡則是才學外露,滿腹憤懣,只有陶公閑靜少言,淡泊名利。「寧固窮而濟意,不委曲而累已」,帶著一顆毫無粉飾的真心,欣然於自己的內心追求,在鬧市中靜心讀書,在山水田園中耕作,在風雨飄搖中吟誦。陶淵明一生崇尚自由,熱愛田園,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許他的不一定擁有桃花源般美好的生活,但他辭官後歸隱田園的時光,卻掩飾不住快樂的流露。

作 者 簡 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參菩提 的精彩文章:

陽光下愛情之花分泌幸福

TAG:行參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