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富二代的差距不僅僅是個爹,還有這幾點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90後為什麼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
令我感興趣的不是這個問題本身和回答者的高明,而是因為我記得十多年前,80後也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於是我猛然間意識到,如果社會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00後也會接過衣缽,成為垮掉的下一代。
而作為最老一代90後,當我的工作稍微有點起色,收入水平讓我勉強敢於相親的時候,95後的妹妹便開始了對我的人生指導。
「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自由,是時間。」妹妹說道。
這個道理我工作兩三年才明白,可妹妹年紀輕輕就已經懂得。她經常對我灌輸他們年輕一輩的消費觀念:喜歡就買,討厭就扔,一年一換,不行就分。
但我依然建議她保持良好的消費習慣,養成儲蓄理財的觀念。不過物質生活一向由爸媽兜底的她,似乎對儲蓄理財的態度頗為看不起。這樣的態度我能理解,因為很久之前我也是這樣。我從不記賬,也從不存錢,我相信吃喝玩樂才是人間真諦,而儲蓄理財會讓你錯過美好生活。
於是乎在很多年輕人眼裡,存錢變成了苦差事,理財意識強的人被嘲諷成了苦行僧。
但當工作之後我才發現,脫貧比脫單重要,收入會增加,但成活成本,消費慾望同樣會增加。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並非理想,而是毒雞湯。因為前期消耗過多資源的年輕人,在而立之年幾乎都遭遇了金錢的窘境,於是才有了前段時間風靡的佛系青年。
為了不成為年輕人口中的「佛系青年」和「油膩中年」,我定下了學習理財知識的小目標,凡是有講座一個不落,理財相關社群,逢群必入。經過兩年的努力後我還是學到了不少新詞:美聯儲加息、房產新規、貨幣基金、國債逆回購、P2P監管新舉措等。
那年輕的時候,我們究竟需要做什麼,才能在未來避免財務壓力呢?
養成適當儲蓄的習慣
即便儲蓄觀念在年輕人眼裡被鞭笞的體無完膚,但我仍舊相信,儲蓄是理財投資的第一課。合理儲蓄有另外一個名字:支付給未來的自己。
儲蓄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麼不堪,合理儲蓄與「享受生活,不被生活所困」並不對立。而每月存下10%的固定收入應該是最低的標準了,然後將其放在可以隨時存取的貨幣基金里。
這麼做的目的並非要依靠儲蓄減輕財務壓力,而是慢慢養成儲蓄和理財的觀念,並站在更長的時間軸上,理解金錢背後的價值。
做最簡單的小事
人人都說追求簡單,可真到事情開始做起來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越做越複雜。我們喜歡簡單、極致帶來高效的工作體驗,但實際上我們迷信複雜的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當我們在醫院看病時,每當醫生給出簡單的治療方法時,我們會懷疑醫生不專業。比如減肥時,我們看了那麼多減肥攻略,卻始終未能明白減肥的最好方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
理財也一樣,我們知道,錢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於是為了追求高收益,我們把錢分散在各個投資渠道里。但過多的投資渠道並不能達成我們資產增值的目標,我們總是買了股票、又買債券,又買基金,然後又買P2P。
但我們始終沒有找到最我們最了解,最適合我們的投資方式。
對自身能力不斷投資
以前有句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實際上沒有功勞,苦勞也不值錢。
一個人的價值高低不是由工作量來決定的,而是由產出價值來決定的,如果你對社會或公司貢獻了價值,你的身價自然就高。
而打磨自己技能,延伸自己的技能樹,才有機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很多員工總抱怨自己工資很低,抱怨老闆小氣摳門,但這些員工往往自視甚高,沒有有用的技能,也沒有為公司創造財富。所以,不斷對自己的能力,見識,格局進行投資,為自身格局進行加碼,才有可能讓人生逆襲。
更多精美文章推薦
刀是溫柔的,可以給愛的人削蘋果,鋒利的是人心
90後的婚姻,一半已經涼了
「階層固化」和「寒門再難出貴子」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


TAG:歲流年biub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