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說的「道德」,並不是世俗的「道德水平」

老子說的「道德」,並不是世俗的「道德水平」

太上道祖留下《道德經》一部,教化後人勤修道德。很多人理解的「道德」,就是人們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其實,這是對「道德」一詞的狹隘化。

(圖片內容為王振提供)

道教是一個用「道」和「德」教化人的宗教。道教的最高崇奉是「道」,是崇尚自然。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道」的概念便是: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換而言之,「道」是宇宙的本源,成長的規律,是宇宙萬物成長的原動力。德,是萬物發展、成長的外形、勢態及其所具備的特有因素,是萬物的個性。「道」與「德」,是整體與局部、遍及性和不凡性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因此而言,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具有「道德」的,既有內在的道的屬性,同時又有承載道而表現出來的外在特徵。老子說的「德」,不是單指人類的品性,而是包含一切事情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態。我們現在說的「德」,其實已經包含了儒家所提倡的綱常禮制在內,是老子所批評的對象。《道德經》18章寫道「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正是對仁義禮智的批判。老子崇尚自然,希望百姓都能回歸到淳樸自化的狀態,所以也不可能用如今所言之「道德」去教化民眾,否則就和大道無為的理念完全相反了。

(圖片內容為王振提供)

在老子的思想中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內在規律,這是道之「體」,那麼萬物滋生或萬物滋生後的發展變化,則就是道之「用」了。由於「體」、「用」的交互作用或運動,才有了宇宙的生成和發展,於此道體的存在才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通過萬物表現出來的「德」,是可以體認到「道」的。那麼對於人類來說,通過修習諸般品德,使其變成自身自然而然發生的習性,而非是使心用心的功利性道德,真正實現澄心去欲,那麼也就離證悟自身的道性不遠了。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