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文/程連華

【作者簡介】程連華,酷愛文學,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中國剪報》《書刊報》《農村青年》《農民文摘》等報刊。並有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的徵文中獲獎。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記得第一次聽說書是在8歲那年的冬天,因為天氣冷,說書的場地設在全村最寬敞的大隊部里,一個三明間的土房子里。說書的時間是黑天以後,我們幾個小孩子等不及,天還未黑,我們就每人拿上乾糧(玉米面地瓜面的窩頭或餅子)夾上點鹹菜,一邊吃一邊趕往大隊部。書未開場,屋子裡已是擠得水泄不通,有的只有在門外或窗外聽,那一次說的是快板書。一開場說了一個小段,引得人們哄堂大笑,接下來說的是《呼家將》,正聽得入神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因來得早,時間一長就想撒尿,於是就擠出了屋子,回來想擠進去可沒那麼容易,只有在人空子里聽,根本看不到說書人的表演,那可真是成了聽說書。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我們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一年一度的燈節書會,胡集書會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每年的正月十二可以說是高手雲集,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齊聚胡集,互相切磋,各展才藝。評書、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快書、快板書、琴書、數來寶等藝術形式應有盡有。而附近村子裡的群眾,則精心挑選自己中意的說書檔子,按表演場次,定好價錢,僱到村裡說上幾天。

後來農村包產到戶,農民的生活有了提高,家家戶戶都買上了半導體收音機,聽說書成了我們的必修課,早晨7:30中午12:30晚上6:30準時收聽,即使不吃飯也不能耽誤聽說書,聽的書有劉蘭芳的《楊家將》、《岳飛傳》,單田方的《隋唐演義》、《水滸傳》,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孫鎮業的山東快書《武松傳》,張志寬的快板書《武林志》等等。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1985年的秋天,聽說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要在胡集說書,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以前只是在收音機里聽聲音,多想看一看說書人的真實面容,在父母的准許下,我騎著家裡僅有的一輛自行車,帶著妹妹一起去。當趕到時,已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說書的場地是在一個好大的場院里,我和妹妹好不容易才擠到一個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地方。當劉蘭芳登上舞台時,台下響起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劉蘭芳說了一段評書,不記得說的什麼了,只記得有一段是學一匹戰馬在山路上從遠到近由慢到快的走路聲。噠噠噠噠學得惟妙惟肖,讓人聽的如身臨其境,台下又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胡集書會作為一種自發形式的曲藝交流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對發展曲藝藝術,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起到積極作用。2006年,胡集書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正月十二書會也如期舉辦,我也是每次光顧,但是卻沒有了兒時的那份童真的歡樂與身心的愉悅。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老屋》

在童年的記憶里,老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因為他伴我長大,我在老屋中生活了10多年,那段溫馨而幸福的時光讓我終生難忘。

小時候,我們兄妹多,一家人就住在僅有的三間小土房子里。牆是土坯壘的,屋頂鋪的是玉米和高粱秸稈還有一層破柴草,最上面是厚厚的一層土。這樣的房子冬天還好說,最害怕的是每年夏天。一到下雨時屋頂就漏雨。真應了我們老百姓當時常說的那句話:外面大下,屋裡小下,外面不下,屋裡還滴嗒。

童年的記憶中,最幸福的事就是放學後,爬上老屋中的土火炕上,蓋上暖暖的棉被,喝著母親早已熬好了的玉米面或地瓜熱粥,吃著香噴噴的玉米面窩頭或又甜又面的熱地瓜。雖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那時好得多,但是卻沒有那時的那種幸福感覺。

最快樂的日子是院子里唯一的一棵銀杏樹結果子的時候。我們從一開花就盼,盼果子快點成熟,不等果子成熟,我們就摘下一兩顆品嘗,你一口、我一口、酸得直流口水,但還是覺得那時的果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老屋不在了,我們村在開發區之內,必須搬遷,2017年7月份,我們全家已搬到了居民小區的樓上。再也不用擔心夏天漏雨了,老屋已是一片廢墟,銀杏樹也已不見蹤影,村莊至今還是殘垣斷壁,一片狼藉,令人心寒。但是每當走到那裡還是想起童年的事,老屋的影子依然會浮現在我的眼前,溫暖我的記憶。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鄉情濃郁紅薯情》

也許是小時候吃紅薯多的緣故吧,我對紅薯的感情特別深。(我們這裡的人們稱紅薯為地瓜。)在那個非常的歲月,它養育了我們那一代人。

秋天一到,鄉村的集市上就會有賣烤地瓜的。每次趕集,我會毫不猶豫的買上幾塊兒,帶回家給孩子們吃。他們會高興地說,烤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記得小時候,我們那裡的農民主要就是種植地瓜,其他作物很少。不等地瓜成熟,我們小孩子們便到地里扒幾塊兒帶回家,或煮著吃,或放在灶火中燒著吃。到了農曆的九月份,地瓜成熟了。家家戶戶或用小車推,或用小地排車拉,忙著收穫地瓜。運到家後,統一分類,選出大塊的,用老式的專用切地瓜刀,將地瓜一下一下切成片,然後再把它一片片的擺到房頂上、場院里進行晾曬,等晒乾後裝進袋子儲存起來。這就是我們一家人一冬的口糧。小塊的地瓜我們便每天煮著吃,也把煮熟的地瓜切上一部分晒乾,放起來。這就是我們小孩子一冬的零嘴。

地瓜葉,地瓜節也是我們那時的好菜,地瓜葉放上玉米面在鍋里蒸熟,我們稱之為巴拉子,嫩香可口,還可以充饑。地瓜葉上的節可以炒成菜,也可以涼拌,地瓜也可以切成絲炒菜,但不能過火,太熟了就會不脆。那時候人們可以說是變著花樣地做著吃,因為沒有其他的食物,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

最好吃的莫過於炒地瓜乾兒。先把沙土放入鍋中,然後點火把沙土燒熱,等沙土在鍋中冒泡時,再放入乾地瓜乾兒,進行翻炒,看到地瓜乾兒發黃時,趕緊撈出,等涼好了以後吃上一口,真是又脆又香。當我跟孩子們講起此事,他們都羨慕地說:「爸爸!你們那時候真幸福,我們也願意天天吃地瓜。」看到他們天真的樣子,我只有苦笑。

現在,我們這裡已不再種植紅薯了,被高產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所代替。集上和超市裡賣的,也是生意人從外地販運來的。這種食物已是現在孩子們喜歡的食品。當看到他們津津有味的吃紅薯時,兒時的記憶便又浮現在我的眼前,畫面清晰,回味悠長。

散文:流年裡的聽書歲月(外二篇)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