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台「非遺」中的「和合」現象

天台「非遺」中的「和合」現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的智慧結晶,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記憶,它是地域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台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也使得此地保留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2016年年底,我縣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非遺名錄125項。

作為和合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天台非遺項目中,就蘊含許多「和合」現象,它也成為這一方百姓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

天台山易筋經

1、傳說中的「和合」元素

濟公傳說,是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以懲惡揚善為中心,以風趣詼諧為基調,突出濟公神秘的超自然力,情節具有神奇性。在這些傳說中,濟公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奇僧形象,濟公好打抱不平,救人之命、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的敬仰和愛戴,被尊為「活佛」。濟公身上表現出的慈善為懷、扶危濟困,也寄託了民眾對社會和合的希冀。

劉阮傳說,是流傳於天台山關於劉晨、阮肇採藥遇仙,並與仙女締結姻緣的神話愛情故事。它以人仙的愛情為主線,突出故事的神奇和浪漫,歌頌美好的愛情,表達人們對於超脫現實的嚮往,使之成為中國文學作品中引用最多的經典之一。透過這一人仙愛情傳說,我們看到的是凡人與天仙和合相處的浪漫情懷。傳說中的仙女也賦予了人間女子的美好。劉晨、阮肇與仙女懸壺濟世、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傳說,更是融入了百姓對社會和合的嚮往。

而將「和合」元素最為直接表達的是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傳說。該傳說是根據唐代隱逸詩人寒山與國清寺僧人拾得的故事發展演變而成。寒山隱居寒岩,常去國清寺看望豐干、拾得,寒山與拾得一見如故,情同手足。他們遊山玩水、譏諷時態、舉止怪異、勸人和善、勸世和合,「和合二仙」名揚天下。寒山、拾得傳說孕育出內涵豐富的「和合文化」。寒山、拾得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體現了休戚與共的朋友「和合」;寒山、拾得送荷贈盒,也表達了對世間姻緣「和合」的期望;寒山、拾得與豐干互為知己的故事,更加體現了人際的「和合」。

2、祭山儀式中人與自然的和合

天台有著「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俗話說:靠山吃山。在天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是與山相關的。「做山福」就是一個典型,它通過一種莊重而神聖的儀式,讓人們心中產生敬畏,以寄託「天人合一」與自然山水的和合。

「做山福」,又稱「開山做山福」,2010年被列入第四批台州市非遺名錄。「做山福」 是天台山區百姓在開山(如開山修路、開山種植果樹、上山大規模的伐林、砍柴等)時必做的一項敬仰山神、土地的祭祀活動,早在清末就已經興起。它有一定的祭祀時間,固定的祭祀儀式、規定的祭品。一般在上山伐木前由「日子先生」選好日子,選山腳路口開闊地舉辦。擺放的祭品,俗稱「三頭六眼」(即豬頭,雞、魚或白鯗)、加上豆腐、豆面、饅頭等。「做山福」一般由頭腦人主持,向神明稟告開山的緣由,請求各路神明保佑平安,希望本次開山大吉大利,上山的山民無災無難,然後,道士做祭祈禱,召來神明,祈禱神明保佑上山的伐木者平平安安,祈求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祝福家家戶戶日子紅火。上山伐木者及村民們虔誠地點香跪拜,最後,將茶葉、白米擲向山上,鹽米撒向空中,香燭插至山腳,放鞭炮、送山神、土地等神明……頭腦人宣告「開山做山福」結束。

這項體現了純樸而古老民風的「做山福」,充滿神秘色彩。它看似祭山神、土地神,祈求神明庇護平安,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對山神、土地神的敬畏,對祖祖輩輩生死相依的大山的敬畏。人們相信,對大山的索取也要有一定的原則,應當尊重大山的饋贈,有敬畏才會尊重,也才會避免濫砍濫伐,也才有人與自然的和合。通過祭山活動,喚起對大山的熱愛和保護,以達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人類家園,讓人與自然和合相處的美好願望。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說:「『做山福』非常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當我們去開山的時候要做一件儀式性的活動,這個儀式實際上等於一種不成文法,通過某種信仰儀式性的活動,來確定開山的時候應該怎麼對待山林,這個比那些進山令都管用。」

3、傳統節日中的人際「和合」

家庭、宗族的和合,也關係到社會的和合。在天台的非遺項目中,還有一些與家庭、宗族、村莊「和合」相關的內容,它們為整個社會的和合提供了保障。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雷峰鄉潘嶴楊村都要過「囡節」。關於「囡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不同的說法。其一,據傳有一戶人家女兒出嫁後,與夫家人難以相處,經常回娘家,一次她賴在娘家,不肯回夫家。父母決定選一個日子,好好招待女兒,然後勸她回夫家去。其二,村中有位母親疼愛女兒心切,想了個辦法,選定五月十三日讓女兒回娘家探親。於是形成了「囡節」。這一日,已經出嫁的女人,在外務工的未出嫁的女兒,都穿上新衣,興高采烈地回娘家。女兒給娘家的老老少少送上點禮物,過去是帶布料、衣裳、布鞋,如家境貧寒的就親手做幾雙鞋子等,與娘家人坐下來,敘敘心裡話,如果女兒在夫家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娘家人會在「囡節」後去調解一番。中午,娘家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主食則是新麥粉做的饅頭。女兒回去,娘家則將饅頭帶回夫家。

中國人的心中,家庭是最為溫馨的地方,而父母就是自己最親的人,孝敬長輩,增進親情,家庭和合,也是每個人美好的憧憬。「囡節」通過女兒回娘家,吃饅頭、敘母女之情等,傳遞出家人之間互敬互愛、感恩父母的美好情結,表現出一種濃厚的家庭和合親情。

天台的鄉村大都是以族聚居,村裡建有宗祠。每年除夕、元宵節、清明都會有大規模的祭祖活動。「擺看桌」是元宵節天台老城區宗祠祭祖的方式,又稱「燈祭」。從正月十三下午開始,祭禮由族中輩分最長者主持,分迎獻、初獻、亞獻、終獻、送神等程序。夜晚,「擺看桌」在大紅燈籠的映襯下,更顯得光彩奪目。祭品不僅有族人集體製作的祭饌,還有本族世傳的珍寶,也有分支族人帶來的祭品,在《妙山陳氏宗譜》中記載的「擺看桌」的祭饌和珍寶,就多達200多種。

「擺看桌」是由祭祖而引發的全族力量的總動員,各族都會傾注全族之力。無論是置辦原材料,製作祭品,還是奉獻珍寶,擺桌掛燈,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一般在春節前就開始籌辦,早幾天就開始製作祭品,族人日夜忙碌,齊心協力,最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擺看桌」。因此「擺看桌」體現了一個宗族團結的力量。而眾人對「擺看桌」的讚譽,也會給族人帶來自豪感,從而提升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傳統健身中的人身「和合」

明代天啟四年,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託名菩提達摩撰寫《易筋經》,它原系道家導引之術,2002年「易筋經」成為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四種健身氣功之一。2016年,「天台山易筋經」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遺名錄。

易筋經,即變易筋骨的方法,與民間武術最大的不同在於講究人的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通過修鍊丹田真氣而打通全身經絡,它內練五臟六腑、外練筋骨,內外結合、剛柔相濟、陰陽互通,以達到活動筋骨,強身健體的功效,它也是天台民間傳承最有影響的健身方式,在桐柏宮由道士代代相傳。

易筋經的「和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汲取眾家思想而形成的健身方法。它在道家吐納煉化的基礎上,融合了佛教的參禪,儒家的修身養氣,醫家的導引等養生之道。二是易筋經本身的「和合」, 動作舒展,氣韻貫通,在氣息吐納、肢體伸展間,調和體內的五臟六腑,體現了中國道教南宗「性命雙修」,追求內丹修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身心和諧的精神,使之達到全身的和合。

5、傳統技藝中的「和合」信仰

在天台民間建築的石窗、牛腿以及傳統傢具的插屏、千工床的圖案中,有荷花、寶盒、和合二仙等許多「和合」的內容,隱含著平安吉祥之意,寄託對家庭幸福的企盼。

「一根藤」製作是天台一項傳統技藝,主要用於建築和傢具製作。「一根藤」就是依照設計好的圖案,把許多長短不一的木條,通過榫卯連接成一根無頭無尾的盤曲藤狀的線條,表達傳統吉祥美滿的寓意,故也有人稱之「和合藤」。2016年,「一根藤製作技藝」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遺名錄。

「一根藤」不僅是民間工匠的藝術創造和藝術靈感的聚集,更是人們對吉祥平安的嚮往,它不但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同時還蘊藏著民俗文化。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生命輪迴,道教文化的太極陰陽,都與「一根藤」的演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根藤」所表現的如意、花瓶、仙鶴、壽桃、蝙蝠等各種圖案,運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傳統手法,表達了百姓對美滿如意、吉祥平安的希冀。它迴環穿插,頭尾相合,也賦予了幸福無盡、和合圓滿的寓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區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先輩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綿延不斷的文脈。1000多年前,寒山、拾得遊走於天台的山水,留下許多民間傳說,千百年來,「和合文化」影響著百姓的精神信仰和生活追求,讓天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獨特的「和合」現象。它也成為天台特色文化的標誌。它紮根於這一方沃土,滲透於這一方百姓的生活之中。當今,我們挖掘非遺的文化資源,對於弘揚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和合聖地」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擺看桌

編輯:陳榆靜

監製:張慧強 朱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台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猜猜看!被稱為天台山最迷行人「雲霧聚集」這地方在哪裡?

TAG:天台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