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說話的人,活得也不漂亮

不會說話的人,活得也不漂亮

文|左小丘丘

圖網路

花了三天功夫終於看完了《非暴力溝通》,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

怎麼說呢?

不知不覺就翻到了最後一頁,竟有種一定要寫出來推薦給更多人的衝動。

這本書很神奇啊,剛開始讀的時候並不知道有什麼用有什麼幫助,但是讀到最後,思路越來越清晰了,會覺得「如果早一點讀到就好了」。必須打5星~

這可能是我讀過最短小實用的工具書了(我向來是厭惡工具書的)。因為它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我們的日常真的是在溝通嗎?還是只是在傾訴或是發泄?慢慢讀細細體會,才知我們說了多少廢話!

這本書比之前看的《愛的五種語言》那樣的書強太多了,主要突出在實用性上。很多地方都是直擊痛點,立刻就意識到溝通中的問題所在。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在於發泄情緒,而非感知自己及他人的需要並予以滿足。在發泄情緒的時候,我們又往往傾向於施加精神暴力。

本書最主要的關於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

一、觀察。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要清楚地描述觀察的結果。

二、感受。清楚地表達感受,讓溝通更順暢。

三、自身的需要。我們為自己的感受行動負責,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四、請求。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

看完之後總結的溝通方法是:

1. 對自己:說清楚自己觀察到的事項,然後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隨後聆聽自己內心的需要,最後把這種需要轉化成請求向對方提出。

2. 對他人:請對方描述他的觀察,詢問他的真實感受,傾聽他內心的需要,隨後針對他的請求給予回應。

幾個要點是:

1. 在觀察部分,分清楚「觀察」和「評論」的區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說的是觀察到的事情,事實上我們在評論。

例如我經常會說到的一句話是:「你總是不照顧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句話是觀察嗎?不是,它是評論。首先,「總是」是什麼頻率?一天幾次?一周幾次?其次,「不照顧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行為?

這句話傳達的是對對方的評判和自己情緒的發泄,無助於幫助對方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也就無法進一步溝通。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情緒上,好一點的安撫情緒,差一點的進入發泄情緒階段。到這裡,我們已經不關注感受和需要了,最後無法滿足,下次進入惡性循環。

而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你今天因為XX事情批評了我三次。」

這時候,我們把具體的事情說出來了,成為了真正的「觀察」。

2. 在感受部分,大部分時間我們以為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事實上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

例如:「你剛才那句話讓我覺得你不愛我!」

「你不愛我」是感受嗎?不,是想法。我們把它冠以「感受」的標籤並以此折磨對方。強行加上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好一點的結果是,對方開始辯解,陷入對於「愛」或者「不愛」這一深刻問題的深層討論中;差一點的結果是,兩個人開始互相指責,找出對方「不愛」的例子互相把對方推遠。

我們感受了自己的感受嗎?感受了對方的感受嗎?解決了問題嗎?下次能夠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嗎?不能。最後進入惡性循環。

而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你剛才批評我,我覺得很難過。」這是在表達感受,「感受」一詞強調的是自己的心情。——注意產生此感受的原因並不是對方說了一句什麼話,而是你從這句話中讀到了什麼。所以減少說「你做了XX讓我感到XX」這樣的句型。而轉為「你做了XX,我感到XX。因為我希望XX。」

這樣我們把不快樂的原因歸於自身,而不是使對方內疚和自責。自責和內疚往往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會像暴力行為一樣在對方身上留下印跡,無益於下一次溝通。

3. 在需要部分,首先要能夠直面自己的需要。其次是能夠將感受直接與需要聯繫起來。大部分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說自己的需要,其實是在指責對方。

例如:「你批評我,我很傷心,因為我覺得你不愛我。」這其實並沒有說出自己真正的需要,反倒變成了對對方的指責。在表達前兩部分其實都成功了,說出了觀察和感受,但在需要這一步,突然前功盡棄了。

當對方感受到受到指責的時候,他的行為會傾向於自我保護和辯解,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又半途而廢,最終可能變成互相指責,再次進入惡性循環。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你批評我,我很傷心。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清楚了表達了觀察、感受和需要。這時候如果對方重視你的需要,可能會先道歉,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檢討,進一步詢問你想要他怎麼做。

4. 第四部分:請求。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最困難的一部分。

首先,要區分「請求」與「命令」的差別。

「你能留下來陪我嗎?因為我現在感到很孤單,我需要你。」是請求。

「你能留下來陪我嗎?你今晚是不是有別的事情?你把那件事看的比我重要對嗎?」這就變成了命令。因為不只是提出我想要你做這件事,同時說了你不做這件事的後果「我會認為你把我看的不重要」。這個時候對方會有被脅迫感,而不是出於對你的關懷和愛。

其次,還要能夠有能力說出你想要什麼,而不只是你不想要什麼。

「你下次在對我提出要求時能不要批評我嗎?」這句話只說出了你不想要什麼。

所以上面四個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大概是這樣的:

「你今天晚上批評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在指出我的錯誤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對你的愛,告訴我你知道我這樣做不是存心的,然後才告訴我哪裡做的不好?」

即便對方開始有情緒,也能夠被你逐步軟化下來。而當你提出具體的請求時,對方也會認真考慮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給你帶來傷害了。

如果角色互換,我們要去了解別人的需要和請求,用的也是同樣的步驟。

去詢問他覺得我做了什麼,他對此有何感受,需要什麼,以及想要我做什麼。這時候需要的是我們傾聽的能力。

等等,還有最後的一大部分。

在與人溝通之外,其實還存在與自己的溝通。這個過程同樣是感知需要並提出請求,只不過對象都變成了自己。

在溝通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其根本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對互相理解的努力程度。我們不是為了控制對方而溝通,不是為了強迫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溝通。

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但同時尊重他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獨特需要。如果某見事情在不損傷他人的需要時,又有方法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的溝通方式就會顯得極為重要。

如果某件事情對方真的無法做到,我們可不可以試著去理解他,感受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需要,並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去更好的建立與他的聯繫。

希望我們溝通是出於愛,而不是通過改變他人來迎合自己的需要。

因為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不會說話到底有多吃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生與所愛 的精彩文章:

TAG:一生與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