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曾幾何時,我們瘋狂追求慾望

曾幾何時,我們瘋狂追求慾望

曾幾何時,我們瘋狂追求慾望。但在某一刻,或許依稀瞥見了浮華背後的無用。

嘎瑪仁波切精彩開示節選

疑心病太重,就像為別人而活著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會過的很苦

寂天大師曾將疑心的痛苦,比喻為身上有瘡者,就會多痛苦。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乎者多傷害。東在乎西在乎,在乎別人的看法、說法、行為等等。表面看起來為人非常謹慎,其實是疑心病太重了,就像為別人而活著。

養成習慣之後就會過分敏感,添油加醋地分析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並由此而引發出很多負面情緒。疑心病重的人過得會很苦,這種苦是心裡苦,比身體上的疲勞痛苦更讓人難過。


對於佛法不應只停留在祈求庇佑的層面

具備四身五智的偉大佛陀,救度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走上覺悟之道,這樣的佛就是我們所皈依的對境。

所以,對於佛陀與佛法,我們不應只是簡單停留在祈求庇佑的層面。而應有更多的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的發心,追隨佛陀聽聞思維並修學佛法。從而讓本具的佛性顯露,才能早日脫離輪迴苦海。

在人生的狀態中都曾有所迷失


曾幾何時 我們瘋狂追求慾望

我們之所以會有信仰,以及想要追尋信仰之路,是因為在人生的狀態中都曾有所迷失。曾幾何時,我們瘋狂追求慾望。但在某一刻,或許依稀瞥見了浮華背後的無用。

所以,我們想要重拾對於靈魂的關注,以期解開生命中很多觸及內心的迷茫。於是信仰之路漸漸在眼前展開,無論它以哪種形式存在,都是為了讓我們開始對人生與生命中的疑惑,撥開雲霧見天日。

常常往內觀察,才清楚自心的運作方向


只要在世間生存 就必須與人相處

不只從佛法的角度,其實只要在世間生存,就必須與人相處。如果沒有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言語、行為、心靈,會很容易犯錯。甚至很多時候已經犯了錯,自己卻毫無覺察,這就是對自心缺乏足夠的觀察和了解所造成的。

所以要常常往內觀察自心,才會清楚自心的運作方向。也才能讓控制自心的能力逐漸增強,讓心盡量轉而向善。這樣能夠呵護信心。

為什麼說施者比受者有福報?

敢於剖析自身習氣的人,才是真勇士!

修行必須具備的十種內外順緣,你有幾種?

現象不會束縛你,束縛你的是你對現象的執著

不要以愛的名義互相傷害,這是最起碼的尊重

圖文來源昌列寺 轉載請在文首註明出處與作者

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昌列寺 的精彩文章:

那麼多佛菩薩,到底專修哪個的心咒好?

TAG:昌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