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操、諸葛亮、岳飛、戚繼光等人是如何看《孫子兵法》的?

曹操、諸葛亮、岳飛、戚繼光等人是如何看《孫子兵法》的?

我國古代的軍事著作,慣稱之稱為兵書,而重要有地位的兵法才被尊稱為兵經或武經。

《孫子兵法》早在隋朝以前便被尊稱為兵經了。從宋朝開始,又被列為武經之首。相傳我國兵書,始於黃帝,著於太公,興旺於春秋戰國時期。據考證,見於史籍著錄的兵書有三千三百八十部,其中保存至今的有二千三百零八部,的確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卷峽浩繁,然而在眾多兵書之中流傳時間最長、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首推《孫子兵法》,堪稱兵經之最。

《孫子兵法》是軍事百科全書,它包括諸如戰略學、戰術學、軍事地理學、軍事後勤學、軍事訓練學、軍制學、軍事哲學以及軍事管理學、軍事運籌學、軍事心理學、國防經濟學等現代軍事科學研究的許多領域,思想豐富,博大精深,生命力經久不衰。古往今來的讀者百讀不厭,深受啟迪。厲代兵家戰將,無不以《孫子兵法》為智慧之源,制勝之寶。「古之名將,用之則勝。違之則敗,稱為兵經」。——《諸子百家叢書孫子》

諸子評:

《孫子兵法》於春秋末期問世不久便廣為人知,產生巨大影響,得到了諸子的評說,戰國期間見諸於文字的就有:

白圭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鞍行法是也。」

《呂氏春秋》言:「闔閻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

尉繚子贊曰:「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准?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天下莫當者誰:曰:孫武也。」

荀子在《議兵》中說:「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以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

韓非子在《五蠢》中曰:「今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蘇秦對齊閔王說:「臣之所聞,攻戰之戰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意在說明謀略比軍力更重要)

《黃帝內經靈樞》引伯高語:「兵法: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陳。」此語源應是《孫子兵法軍爭篇》:「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句。(為避敵鋒芒之意)

曹操評:

曹操,博覽兵書,對《孫子兵法》尤為讚賞。既有總的評價,也有章節批註。「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曹操認為軍事著作還是數《孫子兵法》最為精深。書中的詳審計謀、慎戰思想、明智策略、深遠考慮,已經告訴了我們它是不容污衊的經典。

曹操除了對其進行總評之外,還對各章作了申明要領的批註。

《計篇》批註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好的謀士,能幫挑選出合適的將領,估計好敵人的情況,分析各方地理條件,處理士卒雜務,在朝堂上也能為主公出謀劃策。)

《作戰篇》批註曰:「先定計,然後修戰具,是以戰次計之篇也。」(決策比兵器工具更重要。)

《謀攻篇》其批註曰:「欲攻敵,必先謀。」

《勢篇》其批註曰:「用兵任勢也。」

諸葛亮評

諸葛亮所著兵法,均被收入在《諸葛亮集》中。通觀其內容,對《孫子兵法》,有徵引,有襲用。

《孫子兵法計篇》對將帥提出了五個條件:「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諸葛亮則提出「仁、義、禮、智、信、步、騎、猛、大」九條標準。

《孫子兵法計篇》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孫子兵法火攻篇》又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興師,將不可以慍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諸葛亮《便宜三十六策治軍第九》說:「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

《孫子兵法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諸葛亮《將苑將誡》說:「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可看出《孫子兵法》是諸葛亮軍事謀略思想的重要來源。這裡不再一一列出。

諸葛亮曾在《將苑威令》中說道:「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如果將帥在領兵的時候,能做到像孫武,穰苴那樣以法令為賞罰的依據,部下是不敢違背將帥的命令的。)

諸葛亮雖未直言表露,但由以上他的著作和言論還是可以看出他對孫子及《孫子兵法》是十分推崇的。

李世民評

李世民諳熟《孫子兵法》,曾盛讚《孫了兵法》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李世民與李靖談論兵法的語錄,經後人整理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一書,書中多處表現了對孫武的崇敬與發揚。

在論證虛實、主客、攻守時唐太宗說:「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李靖說:孫子之書「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李靖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中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也難怪有人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兵法內容幾乎都是出自出《孫子兵法》。

岳飛評

岳飛10歲時便已熟閱《孫子兵法》。這對他後來的軍事成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子兵法》第一篇中,孫子寫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認為將帥應具備足智多謀、賞罰有信、仁愛部下、果斷勇敢、軍紀嚴明這五種品行。

《岳飛傳》(清代學者畢沅版本)中曾刊載:「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回:仁,信,智,勇,嚴,閻一不和」(張俊曾問用兵的方法,岳飛說:「仁義、有信、智慧、勇敢、嚴厲,缺一不可)。可見岳飛的軍事思想與《孫子兵法》是息息相通,一脈相承。

戚繼光評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從小熟讀《孫子兵法》,胸懷報國大志。在抗倭鬥爭中,他善於採用《孫子兵法》中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裝作不能打;要打,裝作不去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要做到不會被敵人所戰勝,然後抓住時機戰勝敵人)等原則。

他的著作如《紀效新書》《練兵實記》《止止堂集》亦有孫子評註。他高度評價了《孫子兵法》:「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

不僅僅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後人對其推崇之至,數百年來,國際輿論對孫子及其兵法亦有著極高評價。

日本學者評

日本是國外對《孫子》評價最早、最多、範圍最廣的國家。公元1381年,日本徵西將軍懷良親王在給明太祖的信中寫到:「天朝(明朝)有興戰之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

江戶時期(1603-1867年)的學者賴山陽認為:《孫子兵法》是「兵之要樞」「孔夫子者,儒聖也,孫夫子者,兵聖也。

20世紀30年代日本著名譯註家山田准與阿多俊界評論說:「大凡世界事物,均有一定壽命,到時即逝;而偉大人物的大藝術品則可超越時間,《孫子》即屬此類大藝術品,只要人類尚在。《孫子》必將與之共存而日益光輝噴發……

英國學者評

20世紀初,英國皇家野戰炮兵上尉卡爾思羅普首次翻譯了「十三篇」。譯名取《孫子》兩字。從此《孫子兵法》在英國廣為流傳,對英國軍事思想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二次大戰後,利德爾哈特(英國著名戰略家)在《孫子兵法》新英譯本的序言中寫到:「在導致人類自相殘殺,滅絕人性的核武器研製成功後,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譯《孫子》這本書了。」在《戰略論》的扉頁上,引述了十五條孫子語錄(占所引語錄之三分之二),他評價孫子的「全勝」思想是最完美的戰略。

美國學者評

美國對《孫子》評價之高,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中國和日本。美國陸軍軍事學院在其《軍事戰略》一書中,稱《孫子》是「兵法之精華」。美國蘭德公司政策研究部主任喬納森波拉克評《孫子》是名副其實的兵典,學者和軍人總能從中獲得教益。前美國海軍陸戰司令格雷上將在訓令中指出:「孫子的作戰思想在今天和2500年前一樣適用,是當今實施運動戰的基礎。」《孫子兵法》所體現的軍事思想在美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將領、學者皆把《孫子》奉為至寶。約翰柯林斯在《大戰略》一書中寫道:「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2000年後克勞塞維茨(西方兵聖)的著作媲美……

一塊具有如此高貴价值的寶藏,後人萬不可再數典忘祖。岳武穆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到年紀大了,再後悔年輕時沒有珍惜時間學習、投入精力做事,已經為時已晚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觀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與秋瑾並稱近代中國三女傑的姐妹花分別是誰?

TAG:縱觀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