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小鎮‖壽匾中的故事及文化

在小鎮‖壽匾中的故事及文化

牌匾,又稱匾額。據考證,最早出現於秦漢,盛行於唐宋元明清,並形成了獨特的牌匾文化,流傳至今。在千年古邑黎川,走進鄉村的角角落落,與那些古樸的建築,斑駁的殘牆,青石驛道相會的時候,總會有意外的欣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黎川鄉間的幾塊匾額。

「槐第春暉」匾

在黎川岩泉的深山裡有一棟大屋,三進三廳,坐落於岩泉出山的古驛道之前。相傳為「王家大屋」。這棟宅子高大軒闊。兩個大廳上方懸掛著兩個牌匾。

一進古宅,就可以看見下廳中間主梁下掛著「槐第春暉」匾。紅底金字,中間字為陽刻,題款為陰刻,保存完好。匾長近2米,寬約0.8米。此匾為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孔昭銘送給姻親王家楊老太君九十壽誕所贈。

題文如下:

恭祝大誥封大懿母王母楊太君九秩華誕

槐第春暉

賜進士出身

誥授奉直大夫現任工部都水司恩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姻侍孔昭銘頓首拜

皇清嘉慶十七年壬申歲仲春月上瀚吉旦立

匾上有孔昭銘兩枚印章,上為「孔昭銘印」,下面印章模糊難辨。

大誥封,誥封是指明清之際,皇帝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此處題款沒有封號,因此這裡的大誥封為一種尊敬的虛稱。大懿母,對有德望的老婦人的敬稱。

槐第春暉,意指尊貴的人家充滿了慈母的光暉。槐第,三公的宅第。宋劉克莊《漢宮春·丞相生日乙丑》詞:「槐第安排敕設,有藕如船大,有棗如缾。」此處指尊貴的府邸。春暉,比喻母愛。語出孟郊《遊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工部都水司:清代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

姻侍:因為對方是親家的伯母,因此自稱姻侍。

孔昭銘:清代新城縣橫村(今黎川宏村)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鄉舉,嘉慶四年(1799年)中二甲進士,由翰林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升工部員外郎、郎中,外任湖南衡州知府。

「坤髦延慶」匾

還是這棟宅子,上廳屋檐下橫樑處掛的是「坤髦延慶」匾,紅底金字,俱為陽刻,保存完好。匾長近2米,高約0.8米。此匾為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楊炳送給姻親王府吳老太孺人九十壽誕所贈。

題文如下:

大懿德姻伯母王母吳老太孺人九旬榮誕

坤髦延慶

敕授文林郎理任浙江溫州府玉環廰分封加五級姻愚再姪楊炳頓首拜撰

皇清道光三十年庚戌歲仲秋月榖旦

匾上有楊炳兩枚印章,印文較清晰,上為「楊炳之印」,下為「蔚生」。

大懿德,特別令人敬仰的老太太。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更何況九十呢。姻伯母,對兄弟妻之母、姐妹夫之母以及疏親前輩之妻的稱呼,或稱姻伯母。孺人,古時稱大夫的妻子,明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於對婦人的尊稱。

坤髦延慶:祝老人家福氣綿綿,喜氣連連。坤,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稱。耄,耄耋老人,指特別高壽。延慶:綿延不絕之慶賀。

敕授:六品以下為敕授。文林郎,清朝時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理任浙江溫州府玉環廰分封加五級,雍正六年(1728),設玉環廳為溫州分府,楊炳贈此匾時,正在玉環任職。分封加五級,是清代的一種對官員的考核制度,採用「積分制」,分記錄與加級兩種,這種考核制度與官員升遷掛鉤。可見楊炳的政績應該是很出色的。姻愚再姪,為楊炳與對方姻親關係的自稱。

道光三十年,1850年,農曆庚申年。仲秋月,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農曆的七、八、九月)中間的八月(農曆),稱謂"仲秋"。所以"仲秋月"就是農曆的八月。

楊炳(1795-1861),字子萱,號蔚生,清嘉慶年間掾仕,文學家,新城(今江西黎川樟溪鄉)人。他三歲時父親楊向榮病逝。九歲時,其舅陳希祖侍御帶他去京城就讀,他讀書勤奮穎慧,寫文章力求仿先輩筆法。以太學生資格多次參加省里舉人考試,均未被錄取。嘉慶二十一年(1816),經考試選取至實錄館任謄錄官,援例授予知縣職,補用充雲南河陽縣知縣。丁母憂孝服期滿後,揀發浙江,補鎮海縣知縣,以督辦海運辛勞及功績,被保薦提升為府郡同知。又因主持平湖錢糧收繳工作,圓滿完成任務,被授以知府職升用。咸豐十年(1860),奉命任乍浦同知。為政持平,俱有政聲,不畏強御,後太平天國運動風起,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玉環同知任上殉難於省城杭州,所著有《子萱制義》《惜味軒詩》等。其生平介紹入載《江西通志》。

「疇陳五福」匾

前不久,在樟溪的一棟舊宅里,發現了一塊殘損的木匾,中間為「疇陳五福」四個大字。木匾殘損嚴重,原有漆色已不可辨,裸露出木頭原色,但刻字清晰可見,中間為陽刻,題款為陰刻。匾長近3米,高約0.8米。此匾為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黎川進士黃因蓮送給朋友楊騰舟老人的八十壽匾。

題文如下:

恭祝楊騰舟老人八十大壽

疇陳五福

賜進士出身

誥授奉直大夫文淵閣校理庚申浙江典試前翰林院編修愚弟黃因蓮頓首

道光二十年庚子歲孟冬月吉旦

匾上刻有兩枚黃因蓮的印章。

查閱桃溪楊氏家譜第四卷,楊騰舟,名尚鑑,字沛雲,太學生。出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二月, 終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十二月。按照古人風俗,逢九慶生,楊騰舟老人是虛歲七十九過的八十生日。

疇陳五福,為古代慶賀男壽的用語,疇,田地的意思,引申為世代相傳。陳,排列,引申為綿綿不絕。五福,"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是古代中國民間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疇陳五福,就是祝老人家福氣綿延不絕的意思。

黃因蓮,字東秀,號初甫,又號谷生,新城(今黎川)人。清代詩人、書法家。大學士、文學家翁方綱督理學政時,曾特別賞識他。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鄉試中舉,次年為二甲進士(一甲為進士,二甲為賜進士,三甲為同進士)。改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編修。嘉慶五年(1800年),奉命擔任浙江副主考官。那一科,錄取高才名士最多。嘉慶七年,請求辭職回家奉養父母親,獲准。回到家鄉後,多次應省里或府里主官或學政聘請,先後擔任過江西省最著名的白鹿洞書院、豫章書院、盱江書院等處主講,大大促進了士風的振興。家居期間,曾構築「面花軒」書屋以休閑和攻讀講授。終日手不釋卷。與晚輩們交談文藝,更加溫婉真摯,推心置腹。遇有事關地方利弊的問題,他能主動協同商榷和出面維持。他的舉動,經常給縣裡帶來實惠。

他生平所作詩達千餘首,但出於自謙,不張揚以示人傳閱。他去世以後,遺作差不多都散佚殆盡。黃因蓮的楷書、行書、晚年很接近當時著名書法家、宰相劉鏞的風格。能得到他的書法作品者,都視若珍寶。《江西通志》簡介其生平。

古人題匾,往往把自己曾經任過的官職全部寫上去,最後才是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再落自己的名字。誥授,朝廷用誥命授予封號。奉直大夫,是明清時期的從五品文官的散官官階,是個虛銜。文淵閣校理,文淵閣職官,掌閣藏《四庫全書》的註冊、點驗等事。庚申浙江典試,指的是1800年庚申年任職浙江副主考。前翰林院編修,是指他曾經在翰林院任職。愚弟,為朋友之間年紀較小者的自謙。

道光二十年,1840年,農曆的庚子年,這一年還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慈雲介福」匾

黎川洲湖船屋真正的名字是「大夫第」,因為俯瞰狀似船型,且有許多未解之謎,口口相傳中,船屋就成了別稱。在「大夫第」第一廳堂正堂上方掛著「慈雲介福」長方形大匾牌,長約1.2米,高約0.6米,紅底金字,俱為陽刻。此匾為清代咸豐年間刑部尚書陳孚恩贈與洲湖黃家老夫人七十大壽的賀匾。與一般的賀匾都有時間不同的是,這塊賀匾沒有題匾時間。據當地人介紹,此匾為黃家祖傳,年久脫色,後來在修祖屋的時候,進行了上色處理。

題文如下:

誥封安人黃母汪太安人七秩隆慶

慈雲介福

誥授光祿大夫軍機大臣刑部尚書陳孚恩題

陳孚恩(1802-1866),字少默,號子鶴,別號紫藿,江西新城縣鍾賢(今黎川縣中田鄉)人。官至禮、兵、刑、戶、吏各部尚書。清代著名書法家。是學者陳希增之子,其父也是清代書法家,其曾祖陳道,伯父陳希祖也都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

檢索陳孚恩生平,可得:道光二十九年(1849)閏四月,陳孚恩偕侍郎福濟奉令赴山西查辦巡撫王兆琛貪污一事。六月,將其逮京治罪。在穆彰阿的提攜下,七月,陳孚恩調工部左侍郎;十二月,遷刑部代理尚書、尚書(從一品)。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公曆2月25日)午時,道光駕崩。在遺命中,因鴉片戰爭慘敗,喪權辱國,道光決定取消自己享受太廟祭祀之資格。咸豐帝即位後,將道光取消配享太廟之事「交廷臣議」。陳孚恩和怡親王載垣意見不埒,相互戳指責難。載垣「以失儀自劾」,朝廷處以罰俸半年;而對陳孚恩,咸豐則認為「於大體殊屬乖謬」,「著降三級留任」。五月,四十八歲的陳孚恩內心不服,竟「以母病乞解職,侍親回籍」。

在家鄉侍親的時候,落落寡歡的陳孚恩因為沒有帶家眷,母親又病重,需要人照顧,於是就納了洲湖大姓黃家的一個年輕女子做小妾。這塊壽匾就是當時黃氏的祖母七十大壽陳孚恩所贈。安人,明清時期,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慈雲介福」意思是慈祥的老祖母會給大家帶來眾多的福氣。

據陳氏家譜載,陳孚恩妾黃氏生於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初三,同治五年(1866)正月二十二,伊犂城陷與陳孚恩及親人一併殉難,後奉旨旌?誥恭人。陳孚恩書法宗董其昌、王文治等,他的書法寫得風流婀娜,秀韻天成,字跡圓潤流暢,有王羲之、董其昌的神韻。這幅牌匾是其難得一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同治帝繼位,陳孚恩被重新起用後,為鞏固地位,其與戴恆等親近起來。後戴恆等因力阻慈安、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被賜自盡,肅順被斬。陳孚恩也牽涉其中,被捕入獄,籍沒其家,追繳回宣宗所贈「清正良臣」的匾額,發配新疆戍邊效力。

同治三年(1864)六月,沙俄乘新疆回民反清舉事之機,派兵侵佔了伊犁西北的博羅湖吉爾卡倫。伊犁將軍常清帶領軍民進行抗擊,陳孚恩奮勉效力,常清為其請功,未准。四年春,新任伊犁將軍明緒,奏言陳孚恩籌餉籌兵不遺餘力,懇請予以釋放,獲准。並命陳孚恩留在伊犁,協助辦理兵餉事宜。五年五月,新疆一支回民部隊首領金相印,藉助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軍隊支援,攻陷伊犁。明緒等戰死,陳孚恩及其親人一同殉難。

「洛社高風」匾

黎川厚村三源村儒林郎第宅子里,懸掛著一塊「洛社高風」的木匾。此匾長約2米,高0.8米,紅底金字,陽刻。為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時任新城縣(今黎川)訓導歐陽耀贈與徐氏家族徐東旭老人六十大壽的賀匾,以頌揚老人懸壺濟世,品德高尚,賢達一方的美德。

題文如下:

恭頌

徐君東旭仁兄大人六軼榮慶

洛社高風

新城縣訓導歐陽耀拜題

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已亥孟冬月上瀚榖旦

處為歐陽耀的兩方印章,字跡模糊難辨。

先解讀一下這塊匾的字義:

根據徐氏家譜記載,徐東旭老人為一方名醫,懸壺濟世,深得鄉人擁戴。於此,他六十壽誕的時候,縣府訓導(相當於縣令的助手)歐陽耀才給他送了這樣一塊賀匾。

洛社高風,典出唐朝的「香山九老」,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與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及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耆老集結"九老會"。這些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隱居,遠離世俗,忘情山水,耽於清淡。後人引申為「洛社高風」用來稱頌老人家才學過人,高壽清逸。

歲次也叫年次,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好是已亥年。孟冬月,冬季第一個月,為農曆十月。上瀚,上旬的意思。古代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為上、中、下浣,後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別稱,亦作上瀚、中瀚、下瀚。榖旦,榖為今字「谷」的繁體字,但用在這裡不能用「谷」的意思解釋,作美好日子來解。清乾隆之後,「榖旦」成為題匾的固定格式,意為吉日,也有的直接寫「吉日、吉旦」。

小小一塊壽匾,蘊藏著豐富的信息,包括家族之間的世系關係和姻親關係,也包括官職文化和稱呼文化。它涉及到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風貌。不僅僅是壽匾,其他還有官審署牌匾,牌坊匾,堂號匾,老字號匾,文人題字匾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在裡面。

一塊優秀的匾額中不僅可以欣賞到精彩的題詞,還再現了書法家精美的書法,是語言藝術、雕刻藝術、書法藝術和民間禮儀文化的綜合精華。發現並研究這些牌匾,有助於我們對一定時期的地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在小鎮,讀書寫字,走山走水走村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艷的小鎮 的精彩文章:

黎川舊事‖梅源的西山遺風

TAG:丁艷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