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陸地之王」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箭頭上邊的《兵哥有話説》即可!
如果你是一位元帥,要統帥一支大軍去攻佔敵人的國土並贏得戰爭,那麼請選T-34吧。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嘔心瀝血之作,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與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蘇聯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認為二戰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護、機動以及易生產性,達到最佳的均衡狀態。在1941-1942年間,T-34的性能全面壓倒當時德國大多數坦克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製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於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炮塔為鑄造結構,位於車體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
當歐洲各國的坦克炮還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國B1和德國IV號裝備了75毫米短管炮時,T-34坦克就裝備了一門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換裝了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F-34型加農炮使用普通穿甲彈時,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板,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板,當時的德國坦克沒有任何一款型號能夠抵擋這樣猛烈的火力。F-34加農炮還可發射高爆和破片彈攻擊軟目標,因此具備支援步兵進攻的能力。一輛T-34坦克通常備彈77發,包括19發穿甲彈,53發高爆彈,和5發破甲彈。1943年改進型T-34的容彈量增至108發。
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III、IV號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即"跳彈"),威力大減;其次,根據美國穿甲彈公式,傾斜角度一定,穿甲彈穿透力與口徑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軍75毫米炮射擊時,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於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於100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致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上都無法擊穿,只有德國的88炮能阻擋。
T-34坦克使用美國專利的克里斯蒂懸掛。克里斯蒂懸掛是一種擁有大直徑負重輪,使用螺旋彈簧的獨立式懸掛裝置。這種懸掛均是由前後兩個互相連接的圓柱形螺旋彈簧構成。位於前方的為可調式水平螺旋彈簧,後方的則是垂直螺旋彈簧,這種設計有更長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劇烈的上下顛簸,強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帶將近50公分寬,而德國坦克的履帶通常只有30公分寬。以上優點使T-34具有超強的越野機動能力,這是蘇軍裝甲部隊大縱深攻擊戰術的硬體基礎。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的寬履帶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被德軍稱為「雪地之王」。
T-34坦克具有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較高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儘管有些車輛的轉向系統需要用鐵鎚敲打才可以轉向,但總體性能不錯,是二戰坦克中的成功者,是戰術標準、成本、綜合設計的典範,在坦克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也在對越自衛反擊戰表現突出!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TAG:兵哥有話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