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新青年》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 1916年9月1日,《青年雜誌》易名《新青年》出版。陳獨秀在改刊後的《新青年》第一期上發表《新青年》一文。號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而「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以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

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新青年,初名《青年雜誌》,1915年9月15日由陳獨秀在上海創辦,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為《新青年》雜誌,16開本。至1926年7月終刊,它經歷了月刊(1915年9月創刊到1922年7月,共出9卷54期)、季刊(1923年6月到1924年12月,共出4期)、不定期刊(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終刊,共出5期)三個階段,並先後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出版。

《新青年》三步曲:

一:1915年創刊到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這一時期的《新青年》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高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反對封建文化和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在當時形成了以《新青年》為中心的新文化陣營。

二:「五四」運動前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這個時期的《新青年》,由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刊物,逐漸轉變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

三: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26年7月終刊,這一時期的《新青年》是中共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它大量登載介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及蘇俄革命經驗等方面的文章,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該刊對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策略等問題,在理論上也作了初步的探討。

陳獨秀對青年提出的六點要求:

在創刊號上,陳獨秀髮表創刊詞《敬告青年》,對青年提出六點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並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陳獨秀提倡的科學內容包括了科學和民主。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陳獨秀對當時青年表現出的殷切期望,在現在仍有其積極的意義。如今讀來,仍有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之感。區區兩千多字,卻將中國青年之於中國社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說得至情至理、淋漓盡致。

思想傾向

《新青年》堅持「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的原則﹐對於外國文學的各種流派和作家採取了開閎的態度﹐它先後譯介了俄國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安特萊夫﹑索洛古勃﹑庫普林﹑阿爾志跋綏夫﹐波蘭的顯克維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國的莫泊桑﹐英國的王爾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的創作。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雜誌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1918年以後﹐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青年》營壘的組成﹐變為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所主持。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新青年》革命色彩更為明顯﹐逐漸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

《新青年》在11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用它的革命思想和戰鬥精神,影響和培養了一代革命者。它代表了「五四」時期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縱橫 的精彩文章:

淺談地圖發展史

TAG:百科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