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寶媽聊天經常會聽到有抱怨說小朋友不願意看繪本,或者給寶寶講繪本寶寶完全沒有參與感也不愛聽,這真的是寶寶天生不喜歡看書么,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引導才會讓寶貝感興趣?結合了幾年「臨床經驗」,我也來分享一下讀繪本時應盡量避免的問題,以儘可能的讓大家少走彎路:
其實在核桃一歲多的時候我也有過苦惱,我腦海中的畫面應該是我津津有味的念著繪本,寶寶目不轉睛還會和我有互動,我覺得好笑的地方大家一起捧腹大笑,我覺得憂傷的地方他們會依偎著我,結束了之後寶寶應該饒有興緻的繼續翻看或者讓我給他們繼續念別的繪本,但現實卻是——
我津津有味的念著繪本沒多久寶寶就爬走了,過去打開另外一本書讓我給他念;往往我這一頁還沒有讀完寶寶就不停的往後翻,或者不按常理出牌:看書的順序並不會按照頁數井然有序的進行,我有一大堆道理還沒有來得及深入淺出人家已經看完了;我想要互動的地方寶寶「冷眼旁觀」,並沒有想像中的同悲同喜;有幾本書我念的都要倒背如流了,人家還是像第一次看這本書時那樣充滿期待,每次講到同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像第一次聽到故事那樣咯咯笑個不停.....

反思了一下,總結了以下可能會踩的雷:
不要給孩子過多解讀繪本:
小孩子往往和我們成人理解事物的維度不同,關注到的點有時也會和我們截然不同。所以我在閱讀繪本的時候盡量按照書本上的原文念給核桃聽,不多也不少,自己不做過多解釋,因為我相信這些獲獎繪本上的文字應該是經過作者本人反覆斟酌過的,信息量應該足夠讓寶貝能夠聽懂。尤其是給寶貝看英文原版繪本時,嘗試完全用英文念,不需要用中文解釋,但需要盡量說的慢一點甚至就某些辭彙進行高頻重複,讓寶貝體驗原汁原味的表達。
一開始核桃還只會翻書讓我念他感興趣的頁面,後來就能漸漸提出問題並且和我討論,我非常喜歡孩子們的天馬行空和細緻的觀察力,有時核桃甚至能看到我在繪本中忽略掉的細節。
所以適當的留白反而給了寶貝一雙自己去發現的眼睛,給了他們一對想像力的翅膀。
不要抓住一切機會給寶寶「填塞」各種知識
「這是最好的時代,大概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只知道這是一個信息量大的連我們自己都應接不暇的時代,總想抓住一切機會去做美其名曰的「教育」,生怕一不留心寶寶就落後了。 其實有時候只要停下來享受這樣單純依偎在一起的親子時光,陪著寶貝一起暢遊在美麗的插畫和優美的文字里就好。這樣的陪伴才是高品質的陪伴!
不要一逮著機會就問 「寶寶,這是幾啊?」「寶寶,這是什麼顏色啊?」 「寶貝,這是什麼動物啊?」 「寶寶,這個用英語怎麼說呀?」 「寶貝,這個是什麼字啊?」...... 如果我是小朋友應該也不喜歡這種應試感覺的閱讀體驗吧?!看個米老鼠也能從頭叨叨到結束的父母很會讓孩子覺得沒有樂趣。
所以適當的提問可以增加效率和閱讀的信息量,但是過多的提問反而會讓孩子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
允許寶寶有自己的看書節奏和偏好,善於引導
比對過各位愛學習的媽媽曬的書單之後發覺:男娃和女娃感興趣的書的差異真的有辣--么---大----!!!所以在經歷了幾次全套書單照搬回家的經歷之後,我現在會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一是男寶和女寶喜好之間的差異本來就不容小覷,再加上每個孩子感興趣的點又各不相同,所以我開始帶著寶貝一起逛書店,從中觀察他的喜好,並進行相應的引導。
比如核桃小時候就只喜歡看和車啊,船舶啊或者飛機有關的繪本,一開始的確頭疼和擔心寶貝的閱讀面會有點窄,當我嘗試了各種方式之後發覺小傢伙似乎的確有些「偏科」,那我就開始嘗試順著他的喜好走。之後,我果斷入了一系列機械類的叢書,果然核桃是每本都非常愛,每天都像皇上批閱奏摺一樣一一看過。令我驚訝的是,2歲多一點的時候已經和我談到汽車發動機的結構,汽車製造流程還有改裝車的時速等等...... 這更堅定了我的想法,其實每個寶貝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只是順勢而為,去發現他們的優勢並加以鼓勵就好。
至於除了機械類的其他方面,我仍然在做積極的引導,我也相信等有一天當他對其他的事物更感興趣,好比藝術,好比唱歌,好比動物和恐龍,我也會像鼓勵現在他對機械的熱情一樣去鼓勵並支持他。這樣的節奏就剛剛好!
同一本書,不一樣的讀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家裡總有幾本書大概要念幾百遍以上,念到後來其實小朋友也已經爛熟於心了。隨著小朋友月齡的增加和表達能力的增強,他們表達的慾望也在隨之增加,這個時候我們不必追求小朋友複述故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鼓勵開放性或許更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我認為只要邏輯合理,是不是合乎常理都沒所謂,在這個階段,引導他們自己組織語言並表達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我覺得是更為重要的。
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的邊框和規則,但請允許他們的世界花可以是綠的,樹葉可以是紅的,海馬可以做火箭到太空去旅遊,飛鳥也可以和小魚深情擁抱...; 就像梵高的星空,就像畢加索的抽象。 世界在寶貝們內心的投影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請保護他們珍貴的想像力。
不要過早訓練寶貝認字
很多人說應該從4-5歲開始訓練識字,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會限制小朋友的想像力;但是很多父母又深有體會的提醒我認字太晚可能會跟不上小學的節奏,不是題目不會做,是壓根看不懂題目!
對於這件事情我的態度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之前聽過尹建莉的微課觸動比較大,她談到了在她女兒很小的時候她就開始用指讀的方法,漸漸的她很意外的發現她的女兒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突然就開始認字了,所以我在認字這件事情上的態度也是想等到他們Ready了之後再順勢引導。至於怎麼定義小朋友是否Ready了呢,我覺得就是他們會主動詢問並感興趣「這是什麼字」,而且有意願開始自主閱讀。一切都以興趣為導向的教育才會事半功倍啊。
至於究竟幾歲開始,畢竟每個小朋友的節奏不同,不必刻意不要攀比,遵循自身的節奏就好。
那麼在識字之前,我們就和寶貝一起開啟視覺的盛宴,一起「看圖說話」!
有時候我會驚喜的發現,因為小朋友不識字反而會更專註於精美圖畫的本身,更容易被豐富的色彩,主題場景的變化,誇張的表情等各種細膩的表達所吸引,一頁紙往往要仔細研究半天才會翻到下一頁。我從不催促也不主導他的看書進度,甚至有時我就這樣靜靜的陪在他邊上,不打斷也不走開。
我們的世界太行色匆匆而且有太多的緊急且重要的「待辦事項「,但請同意並鼓勵他們可以停下來看石縫裡的小螞蟻搬運食物,一起和寶寶給螞蟻搭一個泥巴窩;摸一摸羽毛體會它的溫暖,和寶貝把羽毛藏進信封寫下祝福寄給遠方思念的親人;聆聽海豚和浪花縱情唱歌的聲音,在海邊一起把你們的小秘密藏到小海螺里;感受雨滴在皮膚上滑動,讓寶貝輕輕地揮手:「你好,小水滴!」;聞一聞路邊樹梢上的金桂,在落日的餘暉里用嗅覺記錄下這個深秋的「濃情蜜意」;觀察因為四季更迭時畫面中的世界所呈現的哪怕細微的不同,這都成就了我們的小驚喜......畢竟,我們小時候也是這般愛著這個世界呀

親子閱讀,以「子」為主,培養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和人文主義精神,保持對事物的好奇,洞察力和探索精神,是我們需要去呵護和一起努力的!
也鼓勵各位媽媽和爸爸能分享更多的「地雷」,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