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掘 | 江西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發掘 | 江西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原標題:發掘 | 江西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2018年1月16日記者獲悉,江西省對位於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解放村大坪上自然村東約150米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2016年底,有關人士在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區域發現部分早期陶片和石器遺物,引起了國家文物局和江西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下半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撫州市文物博物管理所、宜黃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該遺址展開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考古發現,該遺址由台地、城牆、壕溝及外壕堤4個部分組成,遺址分布面積約4.2萬餘平方米。


考古發掘現場


此次發掘的區域位於台地的西北角、北壕溝和西壕堤,發掘面積360平方米。通過發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較厚,分為4層,約有2米。發掘清理的遺迹主要有牆基、柱洞、灰坑等,出土遺物主要為石器及陶器。石器分錛、斧、鏃等,陶器有罐、鼎(足)、豆、鬹、盉等。陶質分印紋硬陶與夾砂陶,印紋硬陶主要為灰色、紅色,紋飾較為豐富,常見有方格紋、菱格紋、席紋、繩紋、交錯繩紋、雷紋、籃紋等。夾砂陶的陶色有淺灰色、淺黃色、紅色,均為素麵。


出土的部分器物。(圖片由考古隊提供)


解剖表明,城牆、壕溝、壕堤均為人工形成。從地層疊壓關係及包含物分析,專家推斷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通過調查,考古人員還發現鍋底山環壕遺址周邊分布有太坪村、屋沿山、炮沿山、塔前山、楊家山、菜籽山、下寮山、遼家山、朱單界等9處同時期山岡坡地遺址,說明該區域已形成了以鍋底山遺址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聚落群。這些遺址、遺迹和遺物的發掘和出土,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宜黃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生產生活,並創造和延續文明。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和多家省級考古研究機構的20餘位專家在宜黃召開研討諮詢會議,專家們對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的價值、重要性、發掘工作給予肯定。一致認為,對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在江西尚屬首次,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此次考古極大地推動江西及南方片區先秦時期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為建立撫河流域先秦文化編年序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釐清樊城堆文化的發展脈絡及下限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另外,對了解長江中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確立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野。


(原文刊於《中國江西網—江西日報》2018年1月17日A0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 的精彩文章:

簡報 | 江蘇揚州郭庄隋代墓葬發掘簡報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