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是什麼樣的心情?讓我們來看看他日記是怎麼寫的
作者:楊天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從8月13日至12月13日,蔣介石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指揮抗戰四個月,戰略、戰術呆板,對國際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時組織戰略撤退,造成中國軍隊空前巨大的損失,但是,滬、南京之戰顯示了中國軍隊、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的堅強不屈的精神,打擊了日本的侵略氣焰和在短時期內速勝的美夢。此後,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廣大戰場上就愈陷愈深,終致不能自拔。
從戰爭學習戰爭。滬和南京之戰期間,蔣介石和部分國民黨高級將領認識到,中國對日抗戰是持久戰,必須以空間換時間,必須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局部地區拼消耗;必須懂得運用陣地戰、守衛戰以外的其他作戰形式。9月16日,蔣介石日記云:「上海之得失不關最後之成敗,不必拘泥於此也。」 11月7日,日記再云:「此時各戰區以發動游擊戰爭,使敵所佔領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勝防也。」 12月1日日記云:「戰敗敵軍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時間上作長期抗戰,以消耗敵力;在空間上謀國際之干涉,與使敵軍在廣大區域駐多數兵力,使之欲罷不能,進退維谷,方能制敵之死命,貫徹我基本主張,此旨萬不可稍有動搖。」
同月16日,南京失守後的第三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稱:「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誠能曉然於敵人之鯨吞無可倖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里國土以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堡壘,以制敵之死命。這些地方都說明,通過挫折和失敗,蔣介石的戰略思想有了長進。
蔣介石日記
還在淞滬之戰的緊張關頭,蔣介石曾經在日記中寫道:「凡我中國之寸土失地皆灑滿吾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之血跡,使我世世子孫皆踏此血跡而前進,永久不忘倭寇侵佔與慘殺之歷史,必使倭寇侵略之武力摧毀滅絕,期達我民族鬥爭最後勝利之目的。」滬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中國軍人所表現出來的浴血苦戰、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與犧牲精神必將長留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 作者:楊天石 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TAG: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