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職場人:生而內向,我很抱歉

職場人:生而內向,我很抱歉

職場人:生而內向,我很抱歉

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人聰明又勤奮,但一直在職場上混得不怎樣。有一天大家坐在一起聊到面試的問題時,他突然說:「其實每次被問到你是不是挺內向的,我就感覺這個面試要黃了」他說完,我們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後把話題岔開才又熱鬧起來。

之後我再回想起他說的話,莫名有些心疼他,因為在如今的職場上,性格內向的人確實不太受歡迎。跨部門合作,多方溝通是現在職場的常態,職場人外向、好動、容易快速融入到團隊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如果是慢熱內向型性格的人,會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成本。

那內向的人是不是就沒有活路了? 當然不是,就像「我是處女座,但我一定龜毛嗎?」一樣,內向型性格的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可能還沒有被大家正確認識。

內向力是一種稀缺資源

內向型性格的基本表現這樣:冷淡、愛思考、不好交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孤獨的,會有很小的朋友圈兒,確實很少交新朋友。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都是內向型性格的人,比如: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肖邦、國際名導李安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等。所以大家可能發現了,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專註於某一種活動。

對此現象做出解釋的是一本叫《內向者優勢》的書: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喜歡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深入了解,他們不像外向型性格的人有廣泛的愛好,而是能把一項愛好做到極致。

正因為如此,內向型性格的人恢復精力需要沉靜的活動,比如沉思和閱讀,相反外向型性格的人恢復精力的方式就像一塊太陽板,需要靠活躍的活動來刺激他們,如交談或者社交。

那為什麼說內向力是一種稀缺資源呢?

我們這個時代粗製濫造的東西太多了,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文化消費品,只要數量不管質量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拼質量的時代里,內向型人的專註、思考力和創造力將會成為成敗的關鍵,他們也許會比外向型的人更能忍耐困難,還能承受孤獨。

但因為現在社會節奏快競爭激烈,真正內向的人其實很少,有些內向的職場人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生生地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性格活潑的人,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最後弄得自己不知道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痛苦不堪。更無奈的是有些人真的以為只要自己變活潑了職場路就會容易,從來不下決心去提高自己。

無論內向外向,前提是自我認知清楚

外向、內向型性格不過就是個性格特徵而已,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是能正確認知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職場路才能走得順,走得穩。

就比如我之前的同事花花,特別活潑好動的一個人,喜歡交際,有一大群好朋友。後來工作調動,她找了小半年沒合適的,就跑來和我訴苦。一問之下,才知道她覺得現在新媒體這麼火,想放棄銷售干新媒體。

我當時覺得這也沒問題,新媒體也得賣廣告,她手上一大堆資源,不愁找不到好的。誰知道她說,她投的都是「編輯崗位」。我當時就傻了,銷售轉編輯,問她怎麼想的?她說,papi醬那麼火,不就是說段子嗎?我也可以啊!

這就是自我認知錯誤,很多在職場打拚的人不是瞻前顧後,就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什麼行業火就跟風做什麼,完全不會沉下心來好好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銷售和編輯完全是兩個崗位,編輯可能更適合那些有觀察力的內向型性格的人,銷售要和很多人溝通談判,所以是外向型性格人的很好的選擇,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判斷。但是,花花已經做了很多年銷售,積累了很多資源,現在完全轉到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崗位,實在是太不明智了。

不管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性格,自我認知定位很重要。如果你不擅長交際,不喜歡和人溝通,那不妨結合自己的現狀,做一些有創作和表達的工作,比如自媒體;如果你熱愛分享,喜歡交朋友,那選擇範圍相對多一點。

但以上都不是絕對的,現在職場需要的是複合型管理人才,內向的人如果還要在職場上走得更遠,不妨試著多和大家交流,發現和挖掘自己活潑的一面。畢竟在企業里,大部分的事情都在溝通和確認,與人打交道是一堂一定要及格的功課。

當然如果你是自由職業,請忽略。

來源:智聯招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人才官 的精彩文章: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及時放棄

TAG:首席人才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