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老鼠可能是無辜的:黑死病的元兇也許並不是它

老鼠可能是無辜的:黑死病的元兇也許並不是它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中世紀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老鼠傳播的。但是,最近,科研人員建立數據模型,模擬了「老鼠-跳蚤」、「人-寄生蟲」兩種傳播理論模型,發現後者與真實情況的匹配度更高,即人身上的寄生蟲可能才是黑死病的罪魁禍首。

George M. Sutton Avian研究中心裡的一隻黑家鼠。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撰文:Michael Greshko

長期以來,人們都怪老鼠身上的寄生蟲導致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和亞洲鼠疫盛行,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最近,一項新研究對這些疫情建立數據模型,得出了一個挑釁性的結論:臭名昭著的老鼠可能壓根就不是罪魁禍首。

這項研究成果周一發表在了著名的《PNAS》期刊上。論文指出,人類寄生蟲,如跳蚤和虱子,才是傳播病菌,並導致「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14世紀到19世紀初疫情大流行)的元兇。

在這期間,最嚴重的疫情當屬「黑死病」:14世紀中期,黑死病消滅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者數千萬。

「這場瘟疫改寫了人類歷史,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它是如何傳播以及為何傳播得如此之快。」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Katharine Dean說道。他是奧斯陸大學生態與綜合進化中心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死亡之吻

當跳蚤感染鼠疫桿菌之後,這種細菌就會進入人的血液,並聚集在人體全身的淋巴結。鼠疫桿菌會導致淋巴結腫大,即導致人患上腺鼠疫。

19世紀末至今的鼠疫,包括2017年馬達加斯加的疫情,都是老鼠或其它嚙齒類動物傳播的疫情。如果鼠疫桿菌感染到老鼠,它就會感染以老鼠血為食的跳蚤。當遭受鼠疫折磨的老鼠死後,跳蚤就可能會轉而把人類當成新的寄主。

鑒於老鼠在現代鼠疫中所充當的角色,並且有遺傳學證據表明中世紀的鼠疫受害者是死於鼠疫桿菌,因此,許多專家都認為是老鼠在「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中傳播了疫情。

1986年,考古學家在倫敦東史密斯菲爾德(East Smithfield)發現了一處亂葬冢,其中埋葬著14世紀40年代黑死病的受害者。當時,有人稱每天埋葬的受害者有200名之多。

攝影:MOLA/GETTY

但是,一些歷史學者則稱,黑死病的傳播方式可能並非如此。舉例來說,黑死病對歐洲的破壞之快,比現代的任何一次鼠疫爆發都更快。此外,鼠疫在現代疫情中較為常見,但是中世紀的疫情記錄中,卻並未提及老鼠大量死亡的情況。

「遺傳學家和現代歷史學者們,都是先把老鼠擺在傳播疫情的位置上,然後再去竭力尋找蛛絲馬跡的證據。」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Samuel Cohn說道。他是一位研究中世紀的歷史學者,對「老鼠-跳蚤」理論頗有意見。

虛擬疫情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長期執著於「人-寄生蟲」理論,即人身上的跳蚤傳播了黑死病。該理論認為,如果跳蚤和虱子通過咬人而感染了鼠疫,它們可能會跳到附近的人身上,進而傳播疾病。

從數學上看,疾病在人群中運動的方式,在「老鼠-跳蚤」、「人-寄生蟲」兩種模式下是不同的。為了試驗兩者的差異,Dean的團隊針對兩種模式構建了兩種模型,基於老鼠、跳蚤、虱子的行為和傳播疫情的方式,模擬疫情的起落。

「這種模型基本上就像是在記賬,你可以通過模型看到人們是如何移動的。」該研究論文的合著者、Dean的博士生導師、奧斯陸大學計算生物學家Boris Valentijn Schmid說道。

在多次運行數學模型後,Dean和Schmid用統計學的方法,評價出哪種模型與「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中9次歐洲鼠疫疫情的病死率更為匹配。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在9個城市中的7個,「人-寄生蟲」模型都與真實的病死率更為接近。

「這項工作真的很酷。」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系統科學家Charles 「Chick」 Macal評價道,「它觸及了疫情爆發原因的根本。」他設計了疾病傳播的模型,但並未參與此項研究。

Dean和Schmid認為,他們仍需採用更多實驗數據,改進他們的模型。他們也知道自己的研究很可能在研究鼠疫的學者中引起爭議,因為有些人堅定地認為是老鼠導致了中世紀疫情的爆發。

Dean把她自己及其導師Schmid都看作更為中立的觀察者,她說:「在瘟疫界,確實有很多激烈的爭論,但我們並不想摻和進去。」

(譯者:mikeg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時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