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每個新加坡遊子的痛:顛沛流離,何處是吾家?

每個新加坡遊子的痛:顛沛流離,何處是吾家?

來到新加坡已經九年,換了五個住處,搬了四次家。如今,躺在已住了一年多住處中的單人床上,仍會心惶惶,擔心哪天又要換地方,疲憊。

搬家,對心力、精力、體力和財力無疑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每次搬家時總會觸景生情,感傷幾下,但看著滿地的狼藉,來不及大哭,便投入到對新住處的折騰和適應當中。

新的環境,新的人,新一輪的磨合,最重要的是,搬家次數越多,調整心理狀態所需的時間也就越長,真的是怕了。雖是個戀家之人,15歲獨自一人出國,應已習慣一個人一張床就是一個家的概念,然而並沒有,內心的漂泊感是怎樣都消除不了的。

總是會幻想,什麼時候可以在這裡擁有自己的家,不需要很大,乾淨的木地板,朝陽的落地窗,大而柔軟的床。早上浸在陽光中醒來,可以大聲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邊沏咖啡邊跟著哼唱。陽光透過落地窗照進客廳,我蜷縮在沙發上看著小說,累了可以輕彈放在旁邊的吉他,目前看來這些都只是夢。

一直覺得,家向來和人是分不開的,因為有親人,所以住所才不僅僅是房子,而被稱為「家」。直至現在,每次聚會結束後,我仍會固執地跟朋友說,「我回去了」而不是說「我回家了」。

2008年6月,初到新加坡,我的第一處住所位於義順的一棟舊式組屋中,三室一廳兩衛的房子里住著房東夫婦一家四口人,我就住在臨走廊的小房間里。

當時,除了要適應悶熱潮濕的氣候,和需要抑制時刻想家的心情外,喜愛清靜的我,還得適應每早七點不到,家裡兩歲小孩比鬧鐘還要準時的哭聲和尖叫聲。日子雖然吵鬧,但尚且順利。

一次,在學校課上到一半,肚子突然痛到不行,向學校請了假,回到家後,房東阿姨看到痛得滿頭大汗的我,讓我趕緊躺下,而她則在一旁忙著燒熱水,找葯,折騰了一下午。到了晚上,燒終於退了,阿姨和我都鬆了口氣。

這是來到新加坡後第一個苦澀的記憶,但我對房東阿姨充滿了感激。那時的日子,因為房東一家人,這個地方也顯得不那麼陌生了。

之後,便是第一次搬家。新的住處位於三巴旺較新的組屋中,房子也比之前的大,四樓,房間朝陽,光線充足。剛搬進去時,我的小房間里只有一張小床和一個小書桌孤零零地擺放在那邊。

這次的房間不臨走廊,可以看月亮,吹晚風,只是那滿屋的空蕩,讓人有種想哭的感覺。在那裡生活了兩年,自己一手把小屋收拾的像個樣子,簡單卻乾淨。期間,父母帶著奶奶一起來看我,在看到被我收拾得還算溫馨的住所時,三人都安了心。

非常喜歡劉若英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搬過家,但每個家在人心裡有不同的分量。有時候你離開的不只是一個吃飯、睡覺的地方,也是捨棄你生命的一部分。」的確,搬家這個過程,無論是在物質或是心理方面,都充滿了丟棄與拾獲,回顧與展望。

一個人熬夜打包,就像是在同房間里的物品一一敘舊,朋友旅行時寄來的明信片、電影票根、生日時朋友送的馬克杯等等。這些紀念著人生某些片段的物品平日被閑置在一旁,卻在焦頭爛額的搬家之際,提醒著我那些被塵封遺忘的時光。

那一剎那,人生中那些被忽略卻從未消失的時刻,就像神燈中的精靈,一不小心被徹底釋放,讓人墜入回憶的漩渦。有時整理著,看著一個個黃色紙箱堆積在這即將不屬於自己的房間角落,總會有種錯覺,彷彿自己此刻整理的不僅僅是這幾年求學的所有家當,而是自己過去幾年在外漂泊、移動、浮沉的軌跡。

有時躺著床上,看著眼前的住所,也會無比感恩,因為這方寸之地是在異鄉唯一可以為我遮風擋雨,讓我歇息,並安放自己衣物書本的地方。

在外留學的這九年,因為害怕搬家,買過的傢具總共不超過三件,衣服和書便是我的主要家當。所以,處理起家當倒也不是那麼難。

然而,真正不知該如何處理的是那種在漂泊與停泊、定居與暫留間無處可寄的心情。我偶爾會想,總有一天會定下來吧?

(文:YQ)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加坡眼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房價會漲嗎?現房公寓璀璨獻世

TAG:新加坡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