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赫魯曉夫的外交主張很高明,卻沒能使蘇聯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赫魯曉夫的外交主張很高明,卻沒能使蘇聯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是蘇聯歷史上的第一個分水嶺。控制了蘇聯近30年的斯大林模式被徹底推翻,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揭露了斯大林時期造成的很多冤假錯案,使蘇聯出現了一個解凍期。而在這次重要的會議上,赫魯曉夫還提出了一項很有前瞻性的外交主張,即「於國際局勢發展的幾個原則性問題」,國內稱之為「三和路線」。

赫魯曉夫

所謂「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赫魯曉夫主張改變斯大林時期「不讓步、不談判」的外交路線,主張為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創造外部環境,提倡與西方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進行交流、合作,放棄斯大林時期武力輸出的革命方式,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與西方國家進行競爭,並希望以社會主義優越的生產制度引導西方國家完成社會制度的轉變。同時,赫魯曉夫還強調不放棄非和平過渡的手段,還強調了防止世界大戰的發生的問題。

赫魯曉夫與斯大林

赫魯曉夫的外交主張,在當時冷戰的大環境下是極富前瞻性的,算是最早認識到兩個陣營和平共處重要意義的人之一。而赫魯曉夫時期,蘇聯也為踐行這種和平的外交主張採取了很多切實的行動。比如1955年蘇聯從奧地利撤軍、推動日內外談判、改善與美國的關係等等。1959年,赫魯曉夫甚至成為蘇聯歷史上第一位訪問美國的最高領導人。通過赫魯曉夫的這些努力,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在這種和平外交政策的掩護下,赫魯曉夫依然沒能拜託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赫魯曉夫訪美

如果蘇聯能以和平共處為外交的總方針,那麼他們首先應該著重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赫魯曉夫確實看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重要性,比如在蘇共二十大上,蘇聯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就強調了「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大約60%」的問題。但是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卻依然沒能糾正二戰前為立足於備戰而形成的的畸形經濟結構。1940年,蘇聯重工業占整個工業產值的比重為61.2%,1955年則上升到了70%,1960年則進一步上升到了72.5%。此外,赫魯曉夫對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盲目自信,開始放衛星。1959年,赫魯曉夫提出要在3—4年時間裡使蘇聯的肉、黃油、牛奶產量趕上美國,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以肉產量為例,當時蘇聯的年產量不過為美國的一半而已。

美蘇冷戰

除了經濟結構的改革沒能適應和平共處的外交方針,赫魯曉夫也依然沒有放棄斯大林鐘愛的輸出革命路線。因為奉行所謂的和平外交路線,蘇聯開始把目光轉向那些正在謀求民族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爭取,成為那一時期美蘇競爭的主要形勢之一。迦納的恩克魯瑪、幾內亞的塞古·杜爾都宣布自己忠於馬克思主義,於是,這些國家都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古巴的卡斯特羅並未公開宣布自己的主張,但是他的弟弟宣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赫魯曉夫如獲至寶,立刻向古巴提供大量經濟、軍事援助。蘇聯希望能在美國的眼皮底下扶植一個忠誠的社會主義兄弟,而他們也為了能在拉美人民面前露個臉,甚至冒險向古巴運送導彈。結果,蘇聯人發現古巴人似乎管不住手裡的危險武器,又背著卡斯特羅拆除了這些導彈。這使得赫魯曉夫顏面掃地,而美蘇也因為這場古巴導彈危機,險些爆發全面衝突。

赫魯曉夫與卡斯特羅

作為一個在斯大林時期成長起來的領導人,赫魯曉夫終究還是難以完全拜託斯大林的影響,畢竟所謂的「三和路線」,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渡」西方國家成社會主義啊!但是赫魯曉夫在國際關係上的認識,相比於斯大林還是有很大的進步,也為戰後的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博士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戈爾巴喬夫此決策體現其政治家的良心,至今仍令俄羅斯受益匪淺!

TAG:孫博士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