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不準王爺進京和清朝的不準王爺出京到底哪一個高明
王爺是古代封建時代具有王爵封號的人,其中只有極少數帝因為對國家有巨大的貢獻所以封王的,但是這種人卻特別少,例如韓信。而大多數還是皇帝的親戚,王爺相當於一個地主,主要靠自己封地上的田租過生活,但是一般都不會離開自己的封地。而明朝更是吸取了元朝內亂的教訓,讓王爺遠離京城,防止京城內亂。但是清朝又偏偏是相反的,清朝禁止王爺出京,防止王爺尾大不掉,今天我們看看這兩種方法的好處。
首先向明朝那樣王爺分封到各地的,這種方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很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中央集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為王爺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那就要坐鎮一方,為了保護一方土地不遭到破坏於是就紛紛開始練兵,當手裡的兵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有了山高皇帝遠的思想。而且萬一有藩王勢力過大,就容易出現燕王朱棣那樣的情況。
明朝的藩王制度有一個特大的麻煩,那就是分封不斷,只要是皇室子弟那就會封有爵位,而且還是用國家財政養這些人,例如皇帝的其他兒子,要封親王,親王的世子襲爵,其他兒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長子襲爵,其他兒子要封鎮國將軍。再往下,鎮國將軍的兒子們,要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封鎮國中尉,如此世代傳承,而到明朝天啟時期,明朝宗室人數高達六十萬人,這些人不勞而獲,卻還要錦衣玉食的,明朝末年的時候朝廷三分之二的稅收都要用來養這些藩王,可想而知這群寄生蟲的厲害。
清朝的藩王制度對比一下來說還是好一點的,清朝最初只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只有這十二個人是世襲罔替的,其他的貴族都是一代降一等,慢慢的就成了貧民,相比來說朝廷沒有那麼多的負擔。而且加上滿清的生育率低,這樣滿清王室就沒有說向明朝宗師那樣的亂。
清朝把王爺留在了京城,雖然避免了王爺在外地容易尾大不掉,但是同時也造成了宗室干涉朝政,就好比晚清第一巨貪奕劻通過受賄索賄聚斂的家產摺合白銀億兩以上。對比一下清朝的明朝的制度,明朝的顯然不如清朝,但是清朝很容易造成九子奪嫡那樣的事情,因為王爺都在京城裡面,各位皇子想要奪嫡那就要取得王爺的支持,於是王爺就有可能趁機干涉朝政。
此文系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AG:簡單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