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一:中印的發展讓西方經濟學難堪

文一:中印的發展讓西方經濟學難堪

無論按照哪一種流行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印度似乎都應該比中國經濟發達。因為印度具有一些西方流行經濟學理論特彆強調的對於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特徵,如政治上是普選民主制度,私有產權保護比中國完善和徹底,語言優勢(英語是印度官方正式語言,是第二母語),更廉價的勞動力和更多的年輕人口,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人士更多,等等。

印度「理應」發展更好

印度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資源豐富的南亞國家,是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耕地大國,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印度目前的人口已經超過13億,與中國比肩,而且更加年輕,出生率更高,很快就會領先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的勞動力充沛且廉價。印度2014年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是每小時0.92美元,中國是3.52美元,是印度的近4倍,目前應該達到印度的5倍多。

印度的金融體制比中國自由,股市比中國健全。印度資本市場在美國看起來可能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但經過仔細檢查你會發現你期望從任何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獲得的東西印度都有。

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而且可以任意在市場上買賣。印度沒有戶口制度。因此在印度,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三大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自由流動性遠大於中國。

按照流行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印度幾乎在一切方面具有比中國更好的發展經濟的必要充分條件。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和西方政客從來看好印度的經濟發展,而不看好中國。但現實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迅速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頭號製造業大國。

但中國卻遠超印度

有些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之所以發展很快是因為改革開放之前十分貧窮,勞動力十分廉價,而西方十分富裕,勞動力十分昂貴。這樣形成的兩大板塊互補,具有強大的勢能和落差。因此,中國奇蹟沒有秘密可言,不過是「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結果,今後的發展前景仍依賴於繼續徹底的「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

可惜這個理論很不完善。按照這個理論,印度這個巨大板塊與西方這個發達板塊接軌以後,應該產生比中國奇蹟還要偉大的奇蹟。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目前發展遠落後於中國。印度目前仍有48%的人口沒有廁所,2億多人沒有用上電。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只有中國的60%,蔬菜水果產量只有中國的1/3。中國農業總體機械化率2014年是60%。相比之下,印度農業總體機械化率則遠低於50%。印度的鋼鐵和水泥產量目前都只有中國的1/9。全球十大港口中國佔7個,而印度沒有一個港口能夠進入全球前30名。2016年印度的GDP總量是2.26萬億美元,中國是11.2萬億美元,為印度的5倍。可以說,無論從個人生活水平還是國家總體實力的角度,印度都無法與中國相比。

這些數據說明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簡單地歸功於「私有化」是失之偏頗的。中國清朝的土地私有產權制度比同時期歐洲還要好,但農業生產力卻十分低下。民國時期推翻清王朝後也繼續保留了以前的土地私有產權制度,然而農業生產力仍然不高。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農業和製造業的經濟成就的確又與引進市場因素密切相關。

問題出在哪

這說明什麼?說明「私有化」並不自動意味著「市場化」,說明「私有化」程度的高低並不一定意味著「市場化」程度的高低。縱然中國農業的「私有化」程度遠遠低於印度,但是中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遠遠高於印度,否則不會看到中國如此發達的蔬果貿易和農產品的跨地區分工。事實上印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很低,市場很不發達。無論是農產品市場,小商品市場,還是重化工業品市場,印度都比不過中國。

那麼,中國私有化程度遠不及印度,其市場化程度為何高於印度?答案是被傳統西方經濟學忽略和誤解的幾個基本經濟學原理:

市場本身是一個公共品,需要國家力量去創造。而中國創造市場的國家力量遠遠大於印度,因此印度農業不發達不是因為私有產權不發達,而是缺乏國家能力去創造統一的國內農產品市場。這個市場不是依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就能夠創造的。

企業的所有制(產權)形式與它的市場競爭力沒有關係,關鍵在於管理和內部激勵機制。國企、私企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都可以參與市場競爭。如果管理得好,國企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比私企還有競爭力,生存能力更強,資本積累速度更快,員工福利更好。這就說明了為何雖然中國農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但是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競爭力與創造力遠遠高於印度。

在這兩點之外還得加上一個非主流經濟學家們已經意識到但是卻被主流經濟學極力否定的一點:產業政策。正確的產業政策就像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在私有制的小農經濟自然條件下實現工業化,就像在大自然合成生命,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億年,而且還得依靠殖民掠奪和戰爭。但是有了正確的產業政策,這個工業化過程可以縮短到一兩代人的時間。

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西方經濟學的神話和對經濟增長機制的片面理解與誤區。如何將這些實踐中的突破上升到理論,是中國經濟學家的機遇和挑戰。也許正如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預言,21世紀的經濟學理論會產生在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國土壤里,而不是美國高校閉門造車的黑板上。(作者是清華大學資深訪問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沒有道歉!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為「糞坑國家」言論僅表達遺憾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