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桌媽媽」陪讀失聰兒子十餘載,兒子:媽媽老了,但是很漂亮

「同桌媽媽」陪讀失聰兒子十餘載,兒子:媽媽老了,但是很漂亮

為了讓失聰的兒子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一位媽媽辭職跟著兒子全程陪讀,變成孩子的耳朵,從小學到大學,共同度過了16年。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同桌媽媽」陶艷波和她20歲的兒子楊乃彬。漫長的陪讀的日子,媽媽是兒子的同桌,是兒子的耳朵,讓兒子聽見了這個世界的聲音,也聽見了無聲的

陶艷波是黑龍江人,與丈夫楊德智是大學同學,畢業後一起被分配到秦皇島工作。1992年,兒子楊乃彬在秦皇島出生。楊乃彬八個月大時經歷了一場高燒,高燒後,父親發現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了——無論在他周圍和背後怎麼拍手,他都沒有反應。夫妻倆連夜帶孩子去了醫院,一個老教授給孩子測試聽力後發現,他的左耳聽力95分貝,右耳聽力105分貝,幾乎完全聽不到聲音,重度耳聾。

聽到這個噩耗,陶艷波的眼淚嘩地落了下來。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帶著孩子又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醫院,得到的依舊是這個結果。在北京協和醫院,一位老教授跟陶艷波說:「正常的孩子語言恢復期是在0—7歲,如果錯過這個語言恢復期,7歲之後聲帶變了,孩子就終身都不會說話了。」

回家後,她開始用唇語教孩子說話。親戚鄰居都勸陶艷波別再白費力氣,這孩子肯定學不會說話,可是陶艷波始終相信她和兒子之間有默契,只要堅持不停地教他,他一定能夠學會說話。楊乃彬5歲生日那天,爸爸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乃彬可能是夠不著,伸著胳膊,特別著急地喊了一聲「媽」!儘管含混不清,但兩口子還是被驚呆了。「兒子會說話了!我兒子會喊媽了!」陶艷波翻箱倒櫃去找「媽媽」那個卡片,告訴他這個字是媽媽。幾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效,這一聲喊,更堅定了陶艷波繼續讓孩子練習發聲的信心。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乃彬到了上小學的年紀,陶艷波做了一個決定,辭去原本不錯的工作,她選擇了讓孩子去正規學校讀書。「當時很多親戚都覺得我瘋了,可是我認為聾啞學校沒有語言交流環境,我擔心在那個環境里學說話就更難了。」但面對一個沒有聽力,語言表達含混不清的孩子,學校的第一反應是拒絕。陶艷波沒有放棄,她找到那所學校的校長,說盡了好話,校長還是不同意。她又跑遍了附近十幾家小學,仍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接受楊乃彬。

眼看時間已近9月初,適齡兒童都已入學,事情才終於出現了轉機。有一次,陶艷波帶著乃彬去學校說情,雖然兒子聽不到校長在說什麼,但是看懂了校長的表情。校長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孩子耳朵聽不見咋聽課呢?陶艷波一宿沒睡,思來想去,第二天早上,她帶著兒子來到學校,懇求校長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來上學,自己來當孩子的耳朵。校長同意了這位母親的請求。

課堂上,楊乃彬被安排坐在第一排,為了不擋住後面的學生,陶艷波就自己帶個小板凳坐在兒子旁邊,當他的同桌。開始時,孩子們覺得和一個大人一起上課有點兒彆扭。可是陶艷波和孩子們一起複習功課,一起玩耍做遊戲,用真誠和母愛打動著這些孩子,他們成了好朋友。陶艷波上課時特別忙,一邊常常「掐」兒子,讓他別走神;一邊忙著記筆記,把老師講的東西盡量多地記下來,為的是回家後講給兒子聽。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功夫沒白費,乃彬學習特別刻苦,成績出人意料地優異,每個學期都是三好學生。憑藉在小學期間取得的優異成績,楊乃彬進了天津51中實驗班。

高中時,楊乃彬考上了民族中學。這對母子,上課一起做筆記,下課一起做題,陶艷波幾乎是問老師問題最多的學生。因為只有她徹底明白了,才能給孩子講得更明白。她笑著說,自己上學時都沒有這麼用功。在天津生活,陶艷波獨自一人帶孩子,她只能利用每天體育課或大課間的休息時間到菜市場買菜,要不然到傍晚放學時,連賣菜的都收攤了。讓陶艷波感動的是,乃彬非常孝順、懂事。晚上在家做作業,兒子非常認真主動,從沒讓她催促過;自己每年過生日,兒子都會用剩下的零用錢給她買禮物;當看到母親因操勞嚴重脫髮,他翻看《本草綱目》,上網查藥方,幫母親煎藥。看著兒子端著煎好的熱氣騰騰的中藥走到自己面前時,陶艷波明白兒子長大了,懂得關心別人了。

2011年,楊乃彬以56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拿著兒子的錄取通知書,陶艷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這份快樂。陶艷波說,自己最開心的,就是兒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現在的楊乃彬已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他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三個小時能背1000道題,就連考駕照的4個科目也都是滿分。回想這些年的生活,陶艷波常常照著鏡子感慨自己沒有了年輕時的模樣,她已經49歲,鬢角添了幾縷白髮,眼睛花了,背也駝了。她常常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轉頭看看身邊的乃彬,她又輕輕地自答,原來時間不會辜負你,命運也不會一直虧待你。

陶艷波回憶說,「感動中國」錄製前,主持人問她有什麼要求,她說:「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倆上學,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台領獎。」儘管獎項是頒給陶艷波一個人的,但榮譽屬於這堅強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一家三口分享了這份榮譽和喜悅。陶艷波分享自己這麼多年總結出來的感受:「很多家庭因為孩子有殘疾就遺棄孩子,或者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和教育,我要用行動來告訴天下更多的父母們,只要有一線希望,父母千萬不要放棄。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母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愛會創造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知時 的精彩文章:

先秦道家學派主要創立者莊子究竟是哪裡人,《史記》:蒙人也

TAG:微知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