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無疾六個原則 燙水泡腳不是人人都適用
編者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為我們最關注的話題。什麼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預防身體的疾病?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人民健康網推出《金台養生園》欄目,每周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帶您走進健康園地。
長壽無疾六個原則
中醫認為,人的生長規律是生、長、壯、老、已,沒有病字,也沒有死字。用《黃帝內經》里的一個詞,就是「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我們要當好自己生命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起肩負自己健康的責任。在此,分享健康長壽的六個原則給大家。
1.良好的心態。
良好的心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自強不息。整日無所事事、吃喝等死,那不是良好心態。按照年齡段,該做什麼做什麼,這才是良好心態。年輕人學習,青年人工作鍛煉,中年人要有擔當,老年人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為己任,以健康為己任,不給家庭、黨和社會添麻煩。第二,與人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第三,知足常樂,有感恩之心。第四,心安理得。做任何事情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能睡得著覺。
2.優質的睡眠。
人一生1/3左右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因此,正確的睡眠非常重要。其一,要避風。床不要挨近門窗,一定要在角落裡面。古代皇帝的卧室都很小,其主要目的也是避風。其二,要蓋肚。位於腹部的神闕穴、關元穴是人體要穴,是人體精氣聚集、棲息之地。其三,要睡子午覺。子,指子時(夜間11點至1點);午,指午時(白天11至1點)。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是陰陽盛衰之時,人應該入靜,以適應自然界的這個變化。尤其是子時入靜,更為重要,所以熬夜對身體損害較大。其四,避免久卧傷氣。人長時間卧床,老躺著不動,會導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引起氣的散亂,得不到凝聚,久之則氣散,無力化神,則人的精神更是萎靡不振,神疲乏力,形成惡性循環。
3.每天大便。
問診時,我總是先問患者大便怎麼樣。一個人的大便可以自主、正常,預防和治療其他健康問題往往事半功倍。每日5~7時是大腸經當令,有利排泄。大便前先摩腹、提肛,對排便有益。
4.合理飲食。
做到五個一點:少一點、暖一點、淡一點、素一點、早一點。晚餐最好在八點前吃,要多喝粥,戒煙限酒,喝溫開水,忌冷飲。
5.主動活動。
只有主動活動,而非被動活動才能保持身體活力。在水質有保證的前提下,建議大家多游泳;適度快走、慢跑,打太極、五禽戲、門球、高爾夫等都是不錯的運動。建議50歲以後,盡量不要打羽毛球、網球等激烈的球類運動,少爬樓梯、少登山,以免傷害膝關節,造成下肢行動不便。長期坐輪椅者,長壽者寡。
6.終身學習。
學習是改變自己的根本。晨朗誦、暮默念,即早上朗誦可激發陽氣,晚上默念避免動氣。終身學習,能幫助了解人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了解社會現狀,對自己的生活規律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認識,從而擁有良好的心態,進一步保證睡眠質量、大便暢通、飲食健康及活動適量。
燙水泡腳,不是人人都適用
不少老人喜歡用燙水泡腳,發汗後覺得渾身舒暢,但要注意的是,患有某些疾病的老人不能用燙水泡腳。
足癬,治標不治本。用燙水泡腳一時緩解了瘙癢癥狀,但病因並沒有去除,還可能因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皮膚破損處繼發性細菌感染而加重病情。老人患有足癬,平時可擦些抗真菌藥膏,嚴重者要在醫生指導下同時口服抗真菌藥物。
糖尿病,易燙傷。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並發神經病變,末梢神經不能靈敏地感知外界溫度,水溫過高極易被燙傷。而且,容易引髮腳部皮膚破損處感染,加速糖尿病足惡化。建議老年糖尿病患者洗腳時水溫控制在38℃~40℃。泡腳時間不能過長,15~20分鐘即可。如要使用中藥泡腳,應選擇藥性溫和的活血類中藥,避免使用對皮膚刺激較強的藥物。足浴藥液一定要過濾乾淨,不能有粗糙的藥渣殘留,以免刮傷皮膚。
嚴重下肢動脈硬化,易加重缺血。正常人用燙水泡腳可擴張足部動靜脈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但患有嚴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老年患者,用燙水泡腳並不能擴張硬化閉塞的血管,反而會使其他部位血管擴張,而閉塞以下部位缺血加重,甚至出現壞死。
嚴重靜脈曲張,加重淤血。嚴重靜脈曲張的老年患者不適宜用燙水泡腳,否則會使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加重下肢淤血,使病情加重,越泡越腫。這類患者也不宜用熱水袋暖腳或洗桑拿,洗澡水最好別超過40℃。中午、晚上休息時可將腿墊高超過心臟部位,或者躺在床上做踮腳尖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和迴流。平時避免穿過緊的鞋襪、久坐或久站。
心臟病、高血壓,易令病情不穩。泡腳水溫過高會使神經受到刺激,毛細血管擴張,加大血流量,短時間內增加心臟、血管負擔。因此,病情未控制好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宜用過熱的水泡腳。
另外,老年人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血壓偏低者泡腳時間也應縮短。
每天4000步,提高記憶力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稱,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天步行4000步,可以改善注意力、提高記憶力。
在為期兩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9名60歲以上、對自己的記憶力比較不滿意的中老年人,使用加速度計追蹤他們7天內的身體活動,並記錄了他們每天的平均步數。參與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每天走4000步以上,一組則步行少於4000步。隨後進行的一系列神經心理測試和磁共振成像掃描發現,每天步行超過4000步一組人海馬體(大腦深處的記憶關鍵區)及周圍區域比那些走不到4000步的人變得厚一些。研究人員稱,這些區域越厚,人們在注意力、信息處理速度和執行能力方面表現越好,認知功能越強。新研究被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上。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普瑞巴·悉達斯教授說:「大腦厚度是比大腦容積更有效的測量方式,可以追蹤人腦的細微變化,獨立預測認知能力。未來的研究將會致力於了解人腦海馬體薄厚變化的原因。」
經絡不通,六字可斷
《黃帝內經》記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說明疾病的發生與經絡密不可分。經絡通暢可交通陰陽,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反之就容易生病。人們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其實是講,在經絡不暢時,人體會發出一些「求助信號」。檢查一下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以下六種反應,如果有,就說明經絡不通了。
疼和痛。經絡疼痛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在經脈循行線上的多個部位均可發生疼痛;二是沿經脈循行線出現「牽引痛」,常見頭痛、頸肩痛、腰痛、膝關節痛等。以頭痛為例,兩側頭痛是膽經不通暢;前額痛在胃經;頭頂痛與肝經密切相關;後腦勺疼痛則是膀胱經的問題。不同部位的疼痛好發人群不同,跟人體體質等因素密切相關,如上班族,經常用電腦、手機、伏案工作,容易出現頸肩、腰部不適,腦力工作者如果不吃早餐,則容易出現頭暈、頭隱痛的情況。
冷。好發於膝關節、後背、胃脘。穿露臍裝的人,腹部容易著涼出現冷痛;電動車一族,膝關節容易迎風,即使戴上厚厚的護膝也難以避免;後背是人體最容易怕冷的部位。因此,這三個部位容易出現冷的表現,也可能冷痛並見。
熱。經絡不通也可能出現熱的癥狀,如心經不暢出現心煩,手三陰不暢出現手心發熱等,還會導致痤瘡,甚至面部烘熱等癥狀。「熱」好發於上火一族,這些人一般脾氣大、好生氣、壓不住火。
麻木。最常見於手足、舌頭。手臂麻木多和頸椎部位經絡不暢有關係,常見於伏案工作者;足部麻木和腰椎部位經絡不暢有關,多見於久坐人群;舌頭麻木和腦部的經絡不暢有關,多發於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年人。
酸。人體肌肉容易出現酸痛,多見於平時缺乏運動的人。做運動之後的渾身酸疼,休息一兩天就會緩解;感冒初期也容易出現酸痛,這和太陽經不通暢有關。
腫脹。腫脹好發於下肢、腹部、腰部。下肢腫脹和足三陰經有關,多發於站立工作的人群;腹部、腰部腫脹和腎、心的慢性病有關,多發於中老年人。
經脈不利或阻滯不通,經脈循行部位可出現相應癥狀;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有餘或不足,都可能影響經絡功能,從而表現出經絡病症。在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幾個小方法來緩解其導致的不適感:受寒引起的經絡不通,在所循經絡處進行艾灸或針刺,可緩解疼痛;熱邪導致的上火癥狀,可在耳尖或手部穴位進行放血及口服清熱的中藥;由於姿勢壓迫導致的酸麻感受,可通過運動緩解癥狀。
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要加強運動,如中醫導引法八段錦和五禽戲,適合各個年齡人群練習,日久可強筋健骨。其次,要保持心情舒暢,氣機通暢則百病不生。感覺不適時,要及早調節,幫助氣血通暢,癥狀就會改善。
(人民健康網綜合生命時報、中國婦女報)
小夥伴們~!回復2-5個字的關鍵詞可迅速找到你想看的健康信息哦~ 例如:蘋果、中醫、減肥等。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TAG:泡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