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治療方法有哪些,西醫好還是中醫好
急性胃炎大多因飲食不當,如暴飲暴食或酗酒(特別是烈性酒)或攝入不潔食物而引起,一般在食後的24小時內發病。病人有上腹部疼痛、腹脹,重者可有發熱、失水,甚或酸中毒而休克。 發現此病後,在短期內應給病人禁食或給予流質飲食,並按醫囑及時用藥。
急性胃腸炎一般情況下是由沙門菌屬感染引起,病人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癥狀,胃腸道的反應會促進腸道內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體外,病人在短期內可以自行恢復,恢復時間是看個人的體質,一般情況下是在三天左右,嘔吐嚴重的話,那麼飲食會嚴重的受到影響,從而會引起電解質紊亂,建議靜脈補液治療。
急性腸胃炎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嚴重的情況的,急性腸胃炎嚴重者是比較容易出現脫水癥狀的,所以需要馬上就醫的,那麼是到底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呢?
一、西醫
1、一般治療:盡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電解質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如果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電解質。鼓勵攝人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晶,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2、對症治療:必要時可注射止吐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l日。解痙葯:如顛茄8n堪11次,1日3次。止瀉藥:如思密達每次1袋,1日2-3次。 3、抗菌治療:抗菌素對本病的治療作用是有爭議的。對於感染性腹瀉,可適當選用有針對性的抗菌素,如黃連素0.3g口服,1日3次或慶大黴素8萬u口服,1日3次等。但應防止抗菌素濫用。
二、中醫 中醫療法:
急性胃炎多屬中醫胃脘痛、胃痞、嘔吐等病證範疇。根據本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及舌脈表現,臨床上中醫多按食滯胃脘型、暑濕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熱熾盛型、肝鬱氣滯型對急性胃炎進行辨證施治。
1、食滯胃脘型 主症:胃脘脹滿,疼痛拒按,或嘔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食後加重,噯氣反酸,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厚膩,脈滑實。 治則: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方葯:保和丸加減:神曲、山楂、萊菔子、陳皮、茯苓、連翹、半夏。 2、暑濕犯胃型 主症:胃脘痞滿,脹悶不舒,按之腹軟而痛,納差食減,口乾而膩,頭身沉重,肢軟乏力,小便黃熱,大便滯而不爽,或兼見發熱惡寒,舌質紅,苔白黃而膩,脈濡細或濡數。 治則:解暑和胃,化濕止痛。 方葯: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半夏、大腹皮、紫蘇、半夏、白芷、陳皮、茯苓、白朮、厚朴、生薑、大棗。
3、寒邪犯胃型 主症:胃痛卒發,痛無休止,得溫則減,遇寒加重,多有受涼或飲食生冷病史,或伴見嘔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喜食熱飲,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
治則: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葯:良附丸合桂枝湯加減: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蓽茇、生薑。 4、胃熱熾盛型 主症:胃脘疼痛,脹滿,痛處灼熱感,口乾而苦,噁心嘔吐,吐出物為胃內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飲食喜冷惡熱,大便乾結,尿黃,舌質紅,苔黃厚或黃膩,脈弦滑。
治則:清熱止痛,降逆通便。 方葯: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
5、肝鬱氣滯型 主症: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及兩脅,情志不暢時更甚,或嘔吐吞酸,噯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葯:四逆散合小半夏湯加減:醋柴胡、炒白芍、炒枳殼、生甘草、姜半夏、鮮生薑、元胡、炒川楝子。
中醫其實比西醫好,可現在真正的好中醫卻是寥寥無幾,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只有年齡大,從事中醫年頭長的,經驗多的,才能診斷出病因,中醫都是以個人經驗來診斷病情,所以誤診的也多,還是去醫院做個系統的檢查。胃病沒有什麼葯能根治,只能養,要想徹底治療胃病,只能3分葯7分養,這就能看出養的重要了,我就有胃病,複合型胃潰瘍,我主要就是靠養,從不吃藥,因為現在的胃藥大部分都含鋁,長時間吃,不僅不會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其實西藥只要就是止痛的作用。
而中藥則是通過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胃的潰瘍處,說白了,中醫、西醫都一樣,都不能完全治療胃病,只不過中藥對人的副作用少,而西藥長時間吃副作用大,並且含鋁的西藥長時間吃,還容易患老年痴呆。還是確定了是什麼病,可以中藥調理,加上合理的飲食,自身的情緒,慢慢治療,希望你沒什麼大問題,也祝願你的母親能早日告別胃病。


TAG: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