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傑說郵:早春且憶長安柳

文傑說郵:早春且憶長安柳

柳樹,也就是楊柳,中國南北皆適宜種植。而長安柳享譽天下,文化內涵最豐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不是有 「絕勝煙柳滿皇都」嘛!這個「皇都」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長安城。

長安柳主要有灞橋柳與曲江柳。

唐·杜甫《漫興(九)》詩:「隔岸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杜牧《新柳》詩:「綠陰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元稹詩曰:「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殷勤為報長安柳,莫惜枝條動軟聲。」

三月天,灞橋柳雪是最為壯觀的柳色景緻。「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而灞柳風雪,更是被列入關中八景之中,聞名古今。灞橋風雪中的「雪」實際是指柳絮而言。灞橋風雪一說在宋代《北夢瑣言》中就載有,說是晚唐有位宰相叫鄭綮,善作詩,當有人問「相國近有詩否」時,他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唐人鄭谷有詩描述灞橋柳:「和煙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連灞橋。」楊柳婆娑,風揚絮起,柳絲萬縷,含煙籠翠。灞水灞橋灞亭,自古到今,都籠罩在一種幽然的意境之中。

折柳相送,是中國人最古老的一個離別風俗。從《詩經》時起,古人就喜歡將離別同楊柳聯繫起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柳」和「留」,「絲」與「思」異字同音,柳絲搖曳,給人一種清晰而永遠深刻的意象,眼前彷彿總有人在柳絲下招手,依依不捨……。因之灞橋折柳送別成為柳文化中最具感情和詩意的標誌。

李白《憶秦娥》詞牌,開篇寫的就是灞橋送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代詩人李益《途中寄李二》絕句:「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成為灞橋折柳送別的名句佳作。

灞水原名霸水,《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按理說一個「霸」字,與「柳」的細、柔、弱、軟,柳絲婆娑、似煙似霧、含煙籠翠、風姿綽約特別的不撘配。多虧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對這個「霸」字也不感興趣,就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遂成灞水,以上善若水,使古滋水保留住以利萬物的本性。才使「灞」與「柳」成為佳構之辭彙。

因為柳,灞橋也被稱為「情盡橋」「折柳橋」「斷魂橋」。《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古人折柳贈別,飽含深情厚意。

《三輔黃圖》在「灞橋」條下說:「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開元遺事》:「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

在長安成為漢唐京都的滄桑歲月里,灞橋是眾多外放、貶謫官員離京餞別的最佳之地。「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植柳,深獲愛柳樹的隋煬帝讚賞,不僅同意,還親自栽植。並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隋煬帝還在大興(就是後來唐代的首都長安)遍植柳樹,所以到唐代長安的楊柳名聞天下。唐·白居易《隋堤柳》詩中有:「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里。」羅隱《柳二首》詩中有:「夾岸依依千里遙,路人回首認隋朝。」意思是指認隋朝時栽植的柳樹了。

還有所謂「隋堤柳」「隋宮柳」「御柳」「宮門柳」「宮牆柳」「青門柳」等。唐·羅隱有《隋堤柳》詩。唐·李嘉祐詩有「攀折隋宮柳,淹留秦地人。」元·馬祖常有:「江都干樹隋宮柳。」王維詩有「御柳疏秋景,城鴉拂曙煙」 「官舍梅初紫,宮門柳欲黃」。宋·陸遊《釵頭鳳》有:「滿城春色宮牆柳。」白居易有詩名《青門柳》。明袁宏道詩:「幾度青門柳。」漢長安城東南門名霸城門,俗稱青門。

柳樹姓楊,這只是一個美妙的傳奇,因為早在西周、春秋時誕生的《詩經》中就有 「楊柳依依」之稱呼。筆者認為楊柳專指柳樹,不是楊與柳兩種樹的合稱。原因是在西安我們會發現柳樹發芽長葉比楊樹早了多半個月。唐·杜甫《柳邊》詩有:「只道梅花發,那知柳已新。枝枝總道地,葉葉自開春。」唐·賀知章《詠柳》詩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杜甫寫的柳與梅同時發,「葉葉自開春」;賀知章寫到二月柳樹已「萬條垂下綠絲絛」了。

柳樹易活,插枝生根。被明人王象晉《群芳譜》注釋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

因之我國古代,清明節前幾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編的帽圈。到郊外踏青、游春。

唐·司空圖《楊柳枝壽杯詞》有「狂風更與回煙帚,掃盡繁花獨佔春。」宋代陳友義讚美楊柳的詩「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掃盡繁花獨佔春」「楊柳微風百媚生」。

唐代,對於遠方親人,往往有折一支春柳寄予的思念方法,見柳思離別,見柳念舊情,張九齡「纖纖折楊柳,特此寄情人。」的詩句,是戀人寄柳思念的寫照,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的詩句,是仕宦故交寄柳思念的寫照。

折柳寄情,楊柳依依,也是對故鄉的一種最甜蜜的回憶。西藏拉薩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據傳為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的柳樹苗,種植在大昭寺周圍,以表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懷念。 長安柳色之美,也在於它以其嬌美裊娜的姿容,蘊藏和洋溢著無限的離恨和思念的情愁。

《中朝故事》載: 天街兩畔槐樹,俗號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亦號為「柳衙」。意謂其成行列,如排衙也。

曲江柳與天街槐並提,可見名重一時。曲江柳在唐詩中也有不少。例如:唐·李商隱《垂柳》「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曲池」即曲江池。江以水流屈曲,故謂之曲江。司馬相如賦曰「臨曲江之隑洲」,蓋其地也。曲江本秦隑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境。在唐代時是京城長安中最為繁盛熱鬧的地方, 皇親貴族,文武大臣、新科進士、仕女麗人們經常在那裡宴飲、游春、踏青、嬉戲。唐·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樂游苑」即樂游原,曲江池,漢時為樂游原。唐代詩人王棨《曲江池賦》中亦有:「楊柳兮枝枝帶風。」

唐·陳光《長安新柳》「九陌雲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九陌」長安城中八街、九陌。泛指長安城;「皇衢」指皇都長安通衢大街;「天苑」即禁苑,或上林苑。宋代陸遊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詩中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這裡的「灞橋煙柳,曲江池館」,皆為長安柳色最美之處。

一根小小柔弱的柳枝,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手中,就變得很神奇。她用柳枝在凈瓶中汲水,而向世間遍灑甘霖,以解萬民之困厄,為萬民所敬仰。唐·韓偓《詠柳》詩中有: 「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裡時。」

還有遐邇聞名的「細柳營」。王維《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春射鵰處,千里暮雲平。」李賀《送秦光祿北征》:「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

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還有一說是陝西咸陽市西南。相傳是漢文帝時名將周亞夫駐兵之地。「帝自勞軍,至細柳營,因無軍令而不得入。於是使使者持節詔將軍,亞夫傳令開壁門。既入,帝按轡徐行。至營,亞夫以軍禮見,成禮而去。……帝曰:此真將軍矣!」見《史記·絳侯世家》。後遂稱軍營紀律嚴明者為 「細柳營」。

姓柳的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在長安、成名在長安、葬在長安的柳宗元。柳宗元多次遭貶,離開長安。但他從不氣餒,是唐代最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家。他的目光也總是投向廣邈的宇宙、繁複的歷史與幽微的心靈,冷峻、沉毅、理性地探索著人的精神歸宿、人與天的關係、人的生存意義、人的生命價值,這些渴望自主自為的可貴努力,貫注對人的終極關懷。尤其是他治柳州被人譽為柳柳州。

柳姓中還有楷書四大家,與顏真卿並稱「顏筋柳骨」京兆華原人的柳公權。「人正則筆正」的「柳骨」,讓天下誰人不識君。

柳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挺拔的精神。「無心插柳柳成蔭」充分體現了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適應性。它不挑剔土地,隨便播種下去就可以成活。柳樹具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它一材多用,全身可入葯,種在路邊可鞏固路基、種在荒漠可防風固沙, 「掃盡繁花獨佔春」,夏為行人遮蔭納涼。

柳宗元、柳公權姓柳,並與柳樹之精神相契合。都賦予了柳之精神新內涵。

中國郵票大家園中,柳樹沒有發行過專題郵票,國家郵政於1982年9月10日發行的《益鳥》郵票,其中第2枚「家燕」背景是柳樹。1987年12月20日發行的 T.123《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第一組)》其中第2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其它柳樹作為背景在普20《北京風景》第3圖「北海公園」、《牡丹亭》小型張、《西湖》《瘦西湖》等郵票出現過。

2016年2月7日至9日於長安龍首苑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老西安記憶

長按

西北作家

長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西安記憶 的精彩文章:

TAG:老西安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