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前「易學」 ——龜卜文化和「易卦」關係探微

「經」前「易學」 ——龜卜文化和「易卦」關係探微

「經」前「易學」

——龜卜文化和「易卦」關係探微

王力飛 東學西漸國際學院名譽教授,北京大學蘭亭家庭文化與家長研究所聘用研究員

對於解讀《易經》來說,如何處理卦畫和經文之間的關係,是易學領域一等一的大事,這涉及到「見仁見智」的不同易理和註解體系,涉及到清朝的「易學三千」和當前信息時代條件下的易學過萬或難以窮盡。

舉個例子,如果你相信古人用陰陽和八卦構成了64個易卦,那麼,你就會選擇「爻位爻象決定《易經》的吉凶悔吝等命運判詞」「八卦取象決定《易經》命運判詞之外的文辭」這樣的易理和解讀體系;如果你相信朱熹說的《鼎》卦卦畫有如鼎形,王弼等人說的《小過》卦畫有如飛鳥等等,而不念叨「火風和鼎的關係」「雷山和小過的關係」,或許你會比別人更多地去關注易卦、經文和古人的日常生活。

近幾十年來,隨著歷史研究、考古研究新的發現,「易學」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比如,研究「數字卦」之後,張立文老師提出「八卦未必是易卦的基礎」,易卦或來源於數(見《帛書易經註譯》前言);研究八卦構建易卦思維和象形文字構成思維之間的關係、歷史背景後,已故學者吳前衡認為八卦晚於《易經》進入易學領域,大體在周宣王推出大篆、籀體時期(見《傳前易學》);研究甲骨卜辭相關情況後,屈萬里老師形成了「易卦和龜卜之間有傳承關係」這樣的認識;還有人從「大衍之數」等筮法的角度,認為數字卦、大衍之數等,屬於「易」的另外一套數理預測體系,無關龜卜。

學易就是這樣,見仁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易經》也好、易學也罷,不可能是橫空出世、天外飛來的,必然有一個前後的傳承。對於學用《易經》而言,了解這個傳承,比不了解要強很多。。那麼,《易經》產生前後,是怎樣的情形呢?它對《易經》乃至經後的易學,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自本人關注到《易經》中易卦的整體存在、抽象思維而非八卦邏輯思維之後,了解的和《易經》有關的歷史背景、典籍記錄越多,就越發現龜卜和「易卦」的關係親密相間、形影不離。比如「羊」字寫法、《泰壯》卦畫、經文中的羝羊(公羊)內容,三者之間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樣的「密不可分」,在《易經》中比比皆是,如鼎、飛鳥(小過)、嘴巴(頤)、豬(遯)、細角羊(夬)……

金文「羊」字 《泰壯》卦畫(帛書陰爻畫作「八」)

今晚,藉助「寧靜致易」微信群,我從龜卜文化和易卦之間的關係這個角度,把眼光拓展到《易經》產生之前,來闡述一下我對《易經》的認識和理解。需要說明的是:本人不負責觀點和結論對錯,只說眼下「自以為是」的理解和探索,因為本人也在經常性的自我否定。

1、「配角」都去哪兒了?

正統(傳統)易學認為: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文王演《周易》(有人說文王重卦、寫卦辭,周公寫爻辭,父子倆共同完成周朝的《易經》),下古孔子贊《十翼》,形成了「經傳合一」的易學「三聖」體系。實際上,事情遠非我們所想,當我們對至今尚未在西周銘器、商周甲骨上發現八卦符號、八卦說法,卻對八卦陰陽易理體系和解讀體系津津樂道時,不約而同地忽視了易學中另外一個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領域——龜卜。

遠的殷墟甲骨堆積如山先不說,僅在記載了24個「占筮(數蓍草定卦定爻、八卦取象結合經文算卦,下同)」案例的《左傳》《國語》中,劉建文老師就摘出了70個龜卜案例(見《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其佔比之高,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哪怕《左傳》和《國語》面世時,《易經》已經問世數百年,八卦和陰陽體系已打造得玄妙無比,占筮也只是當時易學歷史舞台上一個小小的配角。

從周史過陳(王室衰落,周朝史官外出謀生經過陳國)的「觀之否」卦(人稱「中華第一筮」,約發生在公元前700年)再向前看,龜卜則始終作為「大腕」級的唯一主角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獨領風騷,可憐的配角「占筮」只有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影子,始終沒正式露過一面。

何為大腕?那是執掌天下、隻手遮天的巨腕——大禹接受禪讓時,說「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建議舜以逐一龜卜功臣、看誰的龜兆吉祥的方式,來確定誰當天子。由此,足見古人對龜卜的重視。這個左右「天命所歸」的大腕,一直獨領風騷到「政教合一」、相信天命的商朝的末年。當姬昌征服黎國後,驚慌失措的祖伊用「格人元龜,罔敢知吉(商朝已經沒有吉兆了)」「天命」「民心」勸諫紂王,紂王冷冷地「切」了一聲:我生不有命在天乎(老天讓我當天子,誰能把我怎麼著)!

其實,這個大腕不僅活躍在大邑商的舞台上,在小邦周也是好戲連台:岐山之陽考古發現,西周初年的甲骨卜辭橫跨亶父、季歷、姬昌、姬發、姬誦,有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到周穆王時還有少許。而在相關典籍里,從亶父卜居岐山「爰始爰謀,爰契我龜」開始,一直到周王室衰落後的「觀之否」卦之前,這隻大腕級的小烏龜就這麼霸道而孤獨地在小邦周的歷史舞台上爬啊爬,把「筮占」擠佔得沒有絲毫立足之地。另外,在西周的祭祀場所,發掘出了專門的龜室,商朝甲骨上有過周邦向商邑進貢「龜十」的記錄,這說明當年的小邦周也出產烏龜,具備玩龜卜的條件。

事情,一下子變得很詭異:明明不是說西伯姬昌坐牢的時候,用伏羲八卦重疊出64卦,整出了周朝的易書,還用蓍草算卦的嗎?可是,他的兒子武王、周公也好,孫子成王、重孫穆王也好,全都一個勁兒地鼓搗烏龜玩,就是不用蓍草算卦,包括周文王自己,都用龜卜算卦。

這到底是腫么了?難道用蓍草占筮就那麼不濟?《周禮》都說了呀,「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占筮還排在龜卜前面。那麼,「占筮」到底跑哪去了?

除了晚於《易經》多年的《左傳》《國語》中不多的占筮案例之外,其餘就是《尚書》和《周禮》的有關記載了。這兩部儒家的經典一扯出來,扯不清的事就更多。比如《周禮》,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不詳,只能大體推測成書於戰國初期儒家之手,發現於漢朝景帝、武帝時期(來自民間獻書),經劉歆發現、整理後獻給王莽,被王莽列入了官學。出於儒家的《周禮》幾易其手後,其中一些內容和西周銘器上的「金文」內容已不吻合,即和西周當時的事實不相吻合(見楊寬《西周史》),我們只能聊勝於無、稀里糊塗地當儒家編撰的禮儀教科書來看。

《周禮·春官》記載: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掌三夢之法……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

從這段記載來看,三兆是不包括龜兆的,原兆是啥,我也說不清楚。三易,有周朝的易,另外的連山和歸藏失傳了,所以,關於連山歸藏的說法就很多,誰也說不清楚。但不管怎麼著,連山、龜藏和周易相類似,都有八經卦、都有六十四別卦;卦體的改變應該不大,內容上會有區別。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文王重卦」說是真,伏羲八卦用於取象斷內容,那麼,連山、歸藏的經卦和別卦就經不起推敲,武王、姜尚、周公他們就不應該鼓搗,而應該使用《周易》八卦的預測體系;如果連山歸藏的八卦和別卦是真,那麼,「文王重卦」說就是一句廢話。

在這種兩難格局下,八卦和占筮,到底怎麼個情況?兩者之間到底什麼關係?

周武王盟津觀兵(當時文王故七八年)的《泰誓》中,有「朕夢協朕卜」的記錄,說他夢到的情況和卜的情況相吻合,征討商一定能打贏(戎商必克)。這個記載,和《周禮》的「三夢」說吻合,也提到了「龜卜」,但是,武王用什麼「筮」的,誰給他「筮」的,怎麼「筮」的,「筮」到了什麼,我們一概不知。

我所查閱過的資料中,《周禮》裡面,沒發現用蓍草算卦的官員;商朝甲骨記載的官職序列中,劉建文老師也沒發現哪種官員乾的是占筮的活兒。找不到占筮官員,占筮案例在易學史上又長期空白,這絕對不是孤立存在、偶然發生的小事。有沒有可能,我們打一開始就把「筮」給理解錯了?

劉建文老師認為,可能「占筮」的技術含量太低,卜官連帶著就把這事兒給幹了,所以,各種典籍中不予記載。這個結論是比較倉促的,經不起認真推敲。所謂「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武王生病周公穆卜,稱得上國之大事吧?《史記》和《尚書》對此事的記載,都非常詳細,但是,我們從中還是沒發現「占筮」的影子。

《周禮》中,倒是有「筮人」這樣的官職,我們來看看他是幹啥的:

筮人掌三易(連、歸、周),以辨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上春,相筮;凡國事,共筮。

很顯然,「筮人」掌握著三易,是要辨識「九筮之名」的。他所辨識的這「九筮」,都是和「巫咸」一樣的九大巫師。劉建文老師考證說,在商朝,巫師的地位很高,有時和王不相上下,有些王本身就是大巫師。難道說「筮」竟然是巫師,而不是所謂的蓍草筮法?難道「筮人」是辨識大巫師的小巫師?《周禮》這是在跟我們開國際玩笑嗎?未必!

下面,我們把「筮」字請出來,讓他自己交待一下:

據說,這就是金文和篆文的「筮」字。從字形上我們不難看出,「筮」字的中間是「萬」字形法器(非蓍草),下面是捧著法器的雙手,上面是兩個指向天的箭頭一樣的標識,其本義大體是:手捧法器(以唱頌的方式)溝通天人的巫師。《周禮》中的「筮」字,其實下面還有「八」和「口」,其中,「八」由雙手簡化而來,「口」代表巫師的唱頌。後來,「筮」字不斷簡化,雙箭頭轉換成了「竹」,就被錯誤地解釋成了用蓍草算卦,而把巫師的本義給整丟了。

這也就是說,從文字的角度來看,在龜卜獨領風騷的年代,用蓍草占筮的說法壓根就不成立,用蓍草算卦的官員壓根就不存在,巫師們乾的是溝通天人之際的大事,不是擺弄蓍草算卦的,所以,我們無從發現任何和占筮有關的案例。

配角失蹤的原因,大體解釋清楚了,聽起來相當詭異,但絕不是聳人聽聞。下面,我們再看看《周禮》中這段記載:

占人掌占龜,以八筮佔八頌,以八卦占筮之八故。凡卜筮,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均屬龜兆範疇)。凡卜筮,既事,則系幣(記載有所卜內容的布帛)以比其命(吉凶結果)。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

頌,是巫師的吟唱;故,是和巫師有關的故事。把「占人」乾的事和古人祭祀時的請神、降神活動聯繫起來看,這段話的意思就很明顯了:神靈已經附體在巫師身上,咿咿呀呀唱上了,用八位沒有神靈附體的巫師佔一下這位巫師的「頌」辭內容,用八卦佔一下和巫師、頌辭有關的故事,接下來的事交給「筮人」,讓其「辨九筮之名」,根據占出來的頌、故等情況,來辨識附體的神靈,到底是九位大巫中的哪一位,好讓「大巫師」來辨別龜卜吉凶。

說白了:「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上春,相筮;凡國事,共筮」,說的就是,凡國家遇到大事,先「請神」讓大巫師降臨、附體,而後再進行龜卜(吉凶由附體的巫師說了算)。上春的時候,考核甄別巫師算中沒算中的情況,國家有事需要時,考核過關的巫師一起上。看來,過去的巫師也不好當。

你看,扯著扯著,咱不但把巫師給扯出來了,還把八卦也扯出來了,原來,八卦是用於占關於九大巫師的八個故事的。那麼,八卦和九大巫師的故事又有啥關係?

眾所周知,巫咸這樣的大巫師,都是萬人敬仰、本領通天的大神通、大能者。從《周易》「大象傳」八卦廣象的視角來猜,這八卦分別涉及天、地、山、澤、水、火、雷、風等事物。後世有雷公電母、風神河伯、山神土地,難保商朝的大巫師們就沒有扮演過這些角色;八卦廣象所代表的事物(或故事),說不定就代表著巫師們的身份和職業。

巫師的故事和蓍草算卦,八卦不同的用法,當真是天上地下!怎麼來驗證這個詭異的猜測?我們來看一下「周公穆卜」這個經典的案例:

卜的時間(周克殷二年),卜的原因(武王重病,天下沒統一,群臣驚懼),卜的場景(設三壇,周公戴壁秉圭告三王,寫下策即禱告辭),過程(史官用策禱告,卜人觀兆、發書驗兆,周公再次驗兆),結果(第二天,武王病好了,不久又死翹翹了)。

周公自身就是巫師,在策中自稱「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成王年少時生病,周公曾剪下指甲沉入河中作法事,替成王治病。周公死後,「秋未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執書以泣(感佩周公恩德)……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

有著大神通的巫師周公,在替武王占卜時,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不讓他人操作龜卜一事,親自戴壁秉圭充當武王(人質)、告於三王(扮演請神的巫師,和祖先的神靈溝通)。之後,史官用周公寫下的策辭禱告於三王,三王神靈附體的卜人(卜巫集於一身)都說吉。結果,第二天,武王的病好了。

周公穆卜這條記錄,記載的內容非常具體,龜卜前只有周公告於三王,史官策祝,但龜卜前誰負責「占筮」的,用什麼「占筮」的,怎麼「占筮」的,「占筮」在「龜卜」前起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一概不知。

我只知道,周公把穆卜的流程給改了,不佔巫師問祖先,《周禮》中記載的「占人」和「筮人」乾的事,這次穆卜都沒幹。我只知道,《龜策列傳》除開頭帶了幾句不知道到底是啥玩意的蓍草之外,正篇記載的全都是龜卜之事,其中,策是龜卜時的頌辭、禱告辭等內容。

2、大腕的小毛病

龜卜和巫師的歷史,其實非常久遠。早在《尚書·大禹謨》記載的大禹時代,帝舜就對大禹說過:「禹啊,官占(以占卜的方式確定哪位官員繼承大統),是先確定用人的志向(我看哪些人合適),昆聽命於元龜(後看龜兆同意不)。我的方向已經定了,就你了,詢問眾臣也都建議這樣,鬼神會依從人的意願的,龜筮(龜兆、與鬼神溝通的巫師)也會依從人的意願的。卜不習吉(龜卜不會反覆都是吉兆,言外之意,萬一卜你的時候龜兆不吉,你可咋整)。」結果,大禹還是堅決不幹(固辭,因為大禹等的時間太長了,舜就是不交權,禹的父親鯀還因治水不力倒了血霉),舜硬讓大禹干,於是,大禹就當了帝。

這條記載在說明龜卜的歷史非常久遠、非常重要的同時,也透出了這位大腕的一個無奈:同兆不可重複,連舜這樣的聖人也拿捏不住。無獨有偶,《尚書·洪範》也證實了龜卜這個隱疾。

周武王克殷後,訪問曾經裝瘋賣啥而活命的箕子,箕子授以大禹「洪範九疇」。其中的「次七曰明用稽疑」部分說:擇(擇優)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用二,衍忒。立時人(選擇日子和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從我所掌握的資料來判斷,卜筮的凡七:「雨」,是龜甲燒裂時的畢波聲,即「龜語」。「霽(雨停雪止)」,是龜殼炸裂聲停止。「蒙」,是龜甲上出現雜亂交錯的裂紋。「驛」,相對於龜甲的中縫(專業名詞叫「千里路」)而言,指龜甲左右兩側向中縫延伸、卻不達中縫的裂紋(在半路的驛站停住了;從裂紋往往左右對稱、向中間延伸的情況來看,此或為後世不相連的陰爻)。「克」,是龜甲左右產生的裂紋和中縫連接在了一起,有如打在了一起(或為後世的陽爻)。

有學者模仿古人龜卜流程燒龜甲,發現過程和「卜五」的記載比較吻合:龜甲一燒,炸裂時畢波之聲如雨,隨之,裂紋出現,形成龜兆。

「卜五」的問題相對好解決一些,最麻煩的是「用二」和「貞、悔」二字的解釋。

有人說,貞和悔是易卦卦畫中上下兩個八卦,「用二」指占筮所得之象。有人說,貞是本卦,悔是之卦,類似於「觀之否」這樣,涉及到兩個不同或者相同的易卦。全面我們已經很詳細地說過了,「筮」即巫師,「筮人」即專門辨識巫師的專職巫師,八卦是占巫師的故事的,很顯然,這裡「卜五+用二=凡七」的兩說都不能成立。

正如「筮」非「筮法」一樣,另外一些文字上的問題,也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註:

卜:燒烏龜殼,讓其產生裂紋、龜兆。

占:從卜從口,口述龜卜結果(占人,大巫附體之人),古代對占人還定期考核。

貞:和「占」同時出現在《洪範》里,訓為「占」顯然不通,不能這麼去訓。像孔子一樣訓為「正」更不行,正統易學遇到「貞吉」就說守正則吉,遇到「貞凶、貞厲」,就說要守正以防凶、防厲,到底是「貞固守正」還是「貞固守正以防止」?這種車軲轆來迴轉的解釋方法,還不如訓貞為「占」來得直接。其實,甲骨文寫法,「貞」下之「貝」是有腳的鼎,上面加個「卜」(有抓手的蓋子),指把鼎蓋起來以短期保存食物。用於《易經》和龜卜,則是「暫時保持不動」的意思。

那麼,從「洪範」的角度來看,「貞」要暫時保持什麼?個人認為,應當是裂紋「驛、克」之後的龜兆成型期,斷龜兆吉凶,即以這時候相對穩定的龜兆為依據。

悔:說的不是人後不後悔,應當是龜甲冷卻後,裂縫的收縮情況。跟人一樣,龜甲不裂了,後悔了,收縮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收縮,所以,「貞」才是短期的、暫時的情況保持。為了看清「悔」之前「貞」的情況,有的商王曾讓卜官給裂紋著色、上墨(劉建文老師說這是為了藝術化、美化,貌似不大合理)。

把「貞、悔」的情況整明白之後,對於「卜五,用二,衍忒」,或許應該這樣理解:每一次龜卜,龜甲表面都有7種變化(凡七),要灼燒5個龜甲(不是所有的龜甲裂紋都符合所卜的主題,不是所有的龜兆都能使用),然後選擇裡面最靠近的2個龜兆,來推演兩個龜兆不一樣的地方給出占卜的結果。這是完整的一占。讓三個人來占,最後從二人之言,少數服從多數。

這也就是說,我們把「貞悔」二字剝離出八卦、占筮範疇之後,「凡七」的內容都屬於「龜卜」。《繫辭》傳的大衍之數,通過「六九」這樣的數變,來確定所佔的是哪一爻,最後以「A之B(觀之否)」的模式來表述,應當就是這種「用二」模式的傳承;而《易林》,則窮盡了用《易經》64卦去「A之B」的所有可能,總共4096個結果,屬於大衍之數的百科全書。

扯來扯去,扯到了龜卜文化對後世易學的影響。繼續回頭扯大腕的小毛病。

三人龜卜,每人用5個龜甲,加起來一共15個,挑出能使用的6個,三個人分別鼓搗來鼓搗去的,最後還得少數服從多數,可真是夠麻煩、夠折騰人的。怎麼辦?到商朝的時候,聰明的商人找到了解決之道。

商朝在打磨之後的龜甲上鑽鑿圓洞、橢圓洞,讓堅硬的龜甲變薄,使龜兆容易顯現(周朝甲骨鑽鑿的是方型孔),且左右的鑽孔比較對稱。對龜甲兩側對稱型的鑿坑研究發現,這是一種控制裂紋走向和龜兆結果的方法:一燒龜甲,裂紋會從鑿坑處向別的地方延伸,得到自己想要的龜兆。這說明,一方面,商人很講究效率,龜卜的技術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不用浪費多少龜甲了,另一方面,也說明龜卜這位大腕,被人為控制了。

龜卜之所以能成為易學歷史舞台上的「大腕」,和古人對烏龜的認識有關:龜殼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烏龜長壽,被視為可知往鑒來的四靈之一;烏龜長著四條腿,古人說天有四根柱子;龜頭一伸一縮,古人有非常形象的生殖崇拜。

但是,「卜不習吉」、龜卜不可反覆驗證;古人通過鑿坑可以控制裂紋走向、龜兆形成,龜卜自身存在的這兩大致命缺陷,註定這位「大腕」不可能始終站在易學的舞台上不下場。另外,龜卜老是在關鍵時候掉鏈子、砸自己的場子,這可不是小毛病,而是大問題了。

歷史記載,武王伐紂,龜兆不吉,姜太公用「腐草朽骨,安可知之」強之,最後把商朝給滅了。這是一例。周公穆卜,卜人都說吉利,翻書驗證,結果吉利,周公再翻書驗證,還是吉利,周公屁顛屁顛跑去賀喜武王「長終是圖」,結果,武王不給他面子,迴光返照了一下,沒多久就徹底翹了。這又是一例。

王室養著一大幫專業型的技術人才,龜卜卻屢屢出現致命錯誤,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3、「大腕」黯然謝幕……

除了龜卜存在的天然缺陷,把「大腕」趕下舞台的,還有不可忽視的人為因素。

我們回頭再來看看「周公穆卜」這一經典案例:設三壇,用三個卜人問卜於三王,卜人都說吉,發「書」驗證,還是吉。這說明什麼?說明卜人手裡的書,是用於龜卜的,而不是八卦占筮。卜人都「發書」驗證過了,周公還去查驗鄭重其事鎖起來的書,所用,還是龜卜,並且周公藏書和卜人之書,必然是不一樣的書,否則,就是周公窮折騰。

假如,我是說假如真是周公為《易經》系了爻辭,那麼,這部書或許就是草創期的《易經》,必然用於龜卜,而卜人手裡的書,則可能是歸藏(歸類收藏),再早的連山(堆積如山),也應當用於龜卜。從堆積如山的案例、到歸類收藏的歸藏、再到周易,有如西方的案例法到部門法、再到憲法的演繹。所以我經常說一個觀點,《易經》本身,即代表著易學的發展和轉型,跟商朝的龜卜不一樣。

周公死後,成王看了周公藏起來的策祝內容,說了一句「自今後,其勿穆卜」——從今以後,再也別莊嚴肅穆地龜卜了。言外之意,你們就算再莊嚴肅穆地佔卜,能比得上周公的恩德嗎?能比周公更懂龜卜嗎?能有周公那麼通天徹地的本領嗎?周公穆卜都整錯了,你們還折騰個啥……

當天子的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可能成王一句「其勿穆卜」,徹底改變了《易經》的命運:周朝卜官的地位本來就不如商朝巫師的高,成王更加劇了卜官這一群體的衰落。然而,《易經》畢竟是易學集大成的扛鼎之作,卜官不拿來龜卜,史官就學《洪範》的「用二,衍忒」,於是,大衍之數慢慢成型,八卦和陰陽隨後浮出水面。隨著周王室的進一步沒落,史官帶著新挖掘的易學走出王室走向民間,《易經》開始大行於天下。沒有易學傳承的孔子,晚年把《易經》捧在手裡苦苦研讀,《易經》的道德、大義境界不斷提升,並隨著易學、儒學的蓬勃發展,在漢朝再次問鼎群經。

龜卜這位大腕黯然謝幕後,據劉建文老師說,秦漢曾想恢復龜卜,但沒有成功,唐朝照樣沒成功。隨著京房、邵雍等大學者的橫空出世,隨著術數地位的一步步穩固,龜卜算是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八卦原本只是用來占卜巫師故事、辨別巫師的,一被儒家套上「德義化」的光環,再捧出伏羲和神草曲解「先佔筮而後龜卜」降低龜卜的地位,抹殺巫師的作用,龜卜這位大腕就只能壽終正寢了。

把以訛傳訛的「八卦」也扔到垃圾簍里,我們怎麼去驗證作為整體存在的易卦和龜兆之間的傳承?整體卦畫方面,以往我舉了太多的例子:泰壯、遯、鼎、頤、屯、小過、大過……這次不再重複。我想說的是,古人根據龜甲裂紋的「驛」(陰爻)「克」(陽爻)情況,選擇其中六條裂紋作為觀兆的依據,形成了64個易卦;又把一個占卜主題分成六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千里路」貫穿龜甲始終),來言說所謂的爻位代表的內容和吉凶。當初的「用二,推忒」,即比對不同的兩個易卦,來給「千里路」處於哪個階段確定具體位置。

需要補充說明並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筮」字在帛書《易經》中也出現了,但不是「用蓍草占筮」的意思,也不是「巫師」的意思(下面沒有「八」和「口」),而是指「用刑」,據考證,應該是「笞」字之誤。如,《筮蓋》卦卦辭:利用獄。《說文》:爭財曰訟,爭刑曰獄。大象辭:先王以明罰敕法。

從整體卦畫的角度看過去,《筮蓋》卦「初九」和「上九」是腳鐐、項枷等刑具,爻辭中的「毒」不是指食物有毒,而是指用刑狠辣、狠毒。傳世本《易經》用「噬」字替代「筮」字,是錯誤地把易卦卦畫整體看作「頤中有物」,受吃東西和食物中毒誤導的結果,於經傳內容不符。另外,《蒙》卦的「初筮吉」,指體罰調皮搗蛋的傢伙;《比》卦的「原筮」,指推究懲罰情況後,發現還是需要「親比」。

至此,「筮」的情況真相大白,八卦的情況真相大白,經前易學的情況真相大白:一方面,「觀之否」前,用蓍草占筮的官員我們找不到,占筮的案例我們找不到,其根本原因,是古人把「筮」字和下有「八」和「口」那個繁體的「筮」字給整混淆了,把巫師給整丟了。另一方面,《易經》中的「筮」是「笞」字之誤,指鞭笞這樣的刑罰,還沒有占筮的意思。而《周禮》中的「占人」,玩的是占巫師的頌、用八卦占巫師的故事,「筮人」,玩的是根據占人提供的內容,辨識這是哪位巫師,這一切的一切,都和龜卜有關,無出其外。

小結:1、「觀之否」之前,易學舞台上沒有所謂的筮官、筮例,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清一色全是龜卜。2、易經中的「筮」,是「笞」之誤;《周禮》中的「筮」(下有八、口),指巫咸一樣的巫師,「先筮後卜」,即先請巫師附體再進行龜卜。3、易卦(64別卦)源於龜兆、用於龜卜,後世的蓍草「占筮」,只是《易經》被古人開發出來的新的用途。

群員互動

王鵬:龜卜成卦有具體文獻記載嗎?還是龜卜只是占卜的方式之一?

答:王鵬老師,典籍里有兩個龜卜成卦案例,一個是《史記》西伯出獵遇到姜尚之卜。卜辭說,所獲,非龍非離,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這裡面能看出龜兆呈現出猛獸、猛人的形體,都有四肢和軀幹。還有一個是《左傳》的案例,季友出生前的卜,龜兆呈「友」字,孩子生後掌心的紋路呈「友」字,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

補充說明:龜兆,之所以沒有出現在「三兆」中,或許說的就是三易的龜卜之事。連山,即堆積如山的甲骨卜辭,歸藏,即歸類收藏的甲骨卜辭,到周易,就只有64卦了。而我們所知的「八卦」符號,是從龜兆、《易經》的易卦中剝離出來的8個零部件。這個補充,可以和張立文老師、吳前衡學者的論述相互驗證、相互支撐。

歸藏,當是周公穆卜時的卜人之書。連山,當是儲藏龜甲這樣的官員干出來的事。商朝的卜官,分類很細:取龜(徵收),養龜,選龜(不同等級的人用不同規格的龜),攻龜,殺龜,打磨龜甲,燒龜甲,契(在龜甲上刻字),儲藏龜甲等等,都有具體的官員負責。

八卦符號成型的時間,當是隨著《易經》的形成,因為需要而慢慢進入易學領域的,不會早於成王時期。西周銘文上沒有八卦相關記錄,以及相關符號,當和周人不敬商朝的巫師有關,和成王的「其勿穆卜」有關。周公身後到「觀之否」出現之前這段易學的暗黑時期,個人以為,正是《易經》新用途的草創期,即八卦符號和大衍之數等新筮法的草創期。

《繫辭》一句「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司馬遷錯誤地把《易經》的作者「蓋」給了文王,後來歷史學家證明了康侯(出現在卦辭里)確有其事,是文王死後十多年發生的事,又說周公寫了爻辭。到漢朝時,八卦體系早已運用很成熟了,司馬遷還只是聽先人說了伏羲八卦一事,這時,儒家早就把聖人體系打造出來了,連孟子都自稱亞聖。

我從整體卦畫,易卦和龜卜之間的關係來衡量《易經》,不是想因此而否定八卦,這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必然選擇。只是想提醒大家,八卦也好,陰陽也好,上面打著很多儒家、道家、術數家的烙印,是易學發展的成果,而不是形成《易經》的基礎。如果大家就是喜歡這套易理和註解體系,喜歡拿來解讀《易經》,那也各隨其便,古人可以用發展了的易學,當然現在的也可以。只不過,本人沒怎麼看好而已,這套官方正統體系應當「不切民用」。

王鵬:龜甲刻字的目的是?

答:有的是為了記錄,有的還依靠記錄來考核「占人」,看看他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占對幾次、占錯幾次。擇立卜筮人,即擇優使用水平高、錯誤少的卜官、巫師。商周龜甲,上面不但刻有卜辭,有的還有很多其他內容,因為燒過的龜甲不容易腐爛,可以將資料保存多年。甲骨,是當時主要的書寫工具。

姑蘇微子:左傳記載確實卜比筮要更重視。

答:《左傳》和《國語》記載的筮例,絕大多數都依據傳世本《易經》而成,卦名、甚至爻辭,都和傳世本《易經》相吻合,那時,周王室式微,王室的史官早已走入民間。

明易:姜太公的「腐草朽骨」,骨是龜甲,腐草怎麼說?

答:明師好,學生認為,大衍之數不必依據八卦而成卦,之前發現的數字卦,或許是大衍之數「筮法」確定爻位的前身和探索。只不過,這種方法用的是「筭」,而不是「筮」,即帛書《筭(今本作巽)》卦所記載的內容。

《筭》卦說:筭(應當是用於抽籤一樣的籌碼,其用法應當源於「用二,推忒」)在床(坐具)下,用史巫忿(心有不滿)若,吉,無咎。貌似《易經》不大提倡使用史巫算卦,這和太公「腐草朽骨」的評判相吻合。由此可見,《易經》本身就是易學發展的成果之一,周人對龜卜不如商人那麼迷信,合則用、不合則棄。

周人對《易》的態度,使得我們至今都難以斷定,《易經》到底是怎麼整出來的,當初的原貌是啥。從《筭》卦內容來看,卜筮者整理《易經》一說,不足為據。從周公穆卜情況來看,周公作《易》的可能性最大,周公能事鬼神、曾制禮作樂,《易經》爻辭多有韻腳,我甚至根據韻腳來斷句,如《順(坤)》卦:履霜,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合章,括囊,黃常……

講解人及課件整理者:王力飛 東學西漸國際學院名譽教授,北京大學蘭亭家庭文化與家長研究所聘用研究員

「寧靜致易」微信群講解時間:2018年1月13日晚21點。

尚在自我否定中的整理者,對部分曾經講解過的內容多次作出重新梳理和調整補充,和當時講解情況有明顯出入,暫以此次為準,再次作出特別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分半堂楚歌天空 的精彩文章:

TAG:六分半堂楚歌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