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問:古人成為秀才的概率有多大?

提問:古人成為秀才的概率有多大?

古人成為秀才的概率有多大?

作者:適來釋去

圖源網路

古代各種典籍史冊中有大量文人故事,體現著文人命運和生活的各種形態。文藝作品中最為常見的主題之一也是文人命運和生活。

雖然當今時代人們從小讀書識字已是主流,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數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在古代成為讀書人的概率相對並不高。

秀才是典型的文人,或者說是讀書人。那麼這篇我們探究下古代當一名秀才的概率有多大?

0 1

兩漢

不定期舉薦到定期舉薦形式下的低概率事件

「秀才」即指優秀人才,初指才能秀異人士,後發展引申為代指讀書人。

「秀才」一詞出自《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農民的孩子往往還會當農民,而其中具有優秀才華的人才可以入仕為官。

當然初時「秀才」是特指人才,主要是通過口碑獲得認可而顯名,並不是通過考試而選拔出來的。

最早記載稱之為「秀才」的是漢文帝時期的賈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賈生當年年紀輕輕即才學八斗,曾同場與一些學識高的人談論政事,他的見識讓那些學識高的人無言以對。可惜命運總是曲折,他和屈原一樣懷才不遇。

直到漢武帝時期,著眼為國家發展選拔人才,朝廷建立了州選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專門舉薦社會各界優秀人才為建設國家服務。

舉薦秀才主要是推薦保送,先期並不採取考試方式選拔,後來逐漸採取策問的方式選拔。

當時策問的主要內容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著作,主要的策問實施者先是各州的行政長官刺史,後來由禮部統一實施。

漢代選舉秀才數量是由不固定逐步發展為固定數額,由每郡兩人發展至東漢時期基本是按照戶口數確定名額。

後來定額規定是每三十萬戶左右舉薦一名秀才,但少數民族地區有照顧,比例適度放寬至每二十萬戶舉薦一名。

同時,舉薦的頻率也由不定期舉薦變為歲舉,逐步形成定製,為國家源源不斷提供人才。

從秀才選拔數量少可以看出成為秀才的難度大,即如此高的選拔難度註定許多人無法成為秀才,即漢朝成為秀才的概率很低。

0 2

隋唐

舉薦與科舉並用下的極低概率事件

曹魏時期開創「九品中正制」選拔秀才,雖然有進步意義,實則是門第等級森嚴,普通人鯉魚跳龍門的概率很小。

「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但它為後續開科選士打下了基礎。

隋文帝時期正式採取開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秀才科為當時科舉最高級別,普通人通過難度很大,據一些學者研究顯示整個隋代被選拔為秀才的僅十人許。

唐朝初年,科舉製得以發揚光大,開科取士完全取代了舉薦制,秀才科成為科第最高的等級,據載唐太宗時期30餘年間,每年僅有一、二人得中,可想而知中者鳳毛麟角。

唐玄宗在《六典》中指出:「凡供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已(以)上者,為明經。明閑(嫻)事務、精熟一經者,為進士。」

所以一般的讀書人或說生員都不能用「秀才之名」。

根據文獻記載,唐代科舉考試有兩個生源:

一是國家和地方公辦學校里的學生,另一個是州縣推薦的人員。

這些人都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其中秀才與進士、明經均為科舉考試的科目。

由於秀才科目考試難度大,考試成功率低,所以很多人都畏難不敢考取秀才,這樣逐步發展就出現了秀才科一度終止的情形。

0 3

宋朝

科舉繁榮興盛下的不平衡概率事件

為了減輕唐代以來考學率低引發的社會矛盾,宋代逐步擴大了招生範圍,據說招生人數是唐代的十倍以上。

當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後期古代書籍中就有「不第秀才」「白衣秀才」等詞語出現,蓋凡通過府試的生員都謂之「秀才」而已。

宋代各府向朝廷輸送人才參加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考試通過才能被恭舉參加禮部會試。

宋朝科舉相對比較規範,每年應試人員較多。

然而宋代多個學術成果的思想高地和精神富礦都相對集中在一些地區。這些地點學風濃厚,孩童入學率高,考學成功率高,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循環。

比如河南應天書院、嵩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等。

特別的是,也有一些孩子從小開始勞工,特別是沿海地區當船工或者漁夫,在礦區當礦工。

同時,有大量家庭將孩子從小賣給富裕人家,當丫鬟傭人,甚至直接是童養媳,這些人一方面陪伴富家公子小姐長大,另一方面干一些雜活,很多是從小開始培養,即使讀書也不會考學真正成為一名秀才。

科舉大繁榮的同時也伴隨著科舉發展不平衡,這是不可避免的情形。

0 4

明清

科舉深度發展條件下的較高概率事件

明清時期秀才指府學、州學、縣學的生員,即只要考試通過院學就可以稱之為秀才。

由於成為秀才有免除差役、減少繳糧、免跪官員等特殊待遇,所以明清兩朝相對而言讀書人較多。當然當時農村的文盲率依然高達90%以上,婦女識字率更是極其稀少。

清朝大致沿用明朝制度,秀才考試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場。依次通過縣試府試才能參加院試。

其中院試基本相當於複試,在考取秀才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清初規定參加縣試的人數為院試錄取人數的兩倍,參加府試的人數是參加院試人數的一倍,後來因生源太多放寬條件,對參加縣學府學的人數沒有定額限制。

到清朝中期乾隆年間,因怕錄取的秀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同時減輕學政工作量,規定每個府學秀才名額為50人。

總體來說,明清時期童生生員通過府學、鄉學、院學的概率低於10%,但因為生員基數較大,當時秀才數量還是比較龐大。

古人很潮

ID:gurenhenchao

帶你看有趣的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人很潮 的精彩文章:

震驚!大才子司馬相如原名「狗子」,名將呂布麾下有個「好萌」!

TAG:古人很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