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貨!有孩子的收藏!有教養的孩子福氣都不會太差!

乾貨!有孩子的收藏!有教養的孩子福氣都不會太差!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太高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

我畢業的時候,我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在這個社會上混,你會遇到很多比你好看的,比你有能力的,甚至比你資源多很多的,這些外部因素決定了她們會比你飛得更高,但是決定一個人飛得遠不遠,是自身的教養和人品。

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說,一個有教養的人,他既肯在崗位上鑽研,又願意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人天然就具備成功的因素。

當今社會,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優秀,更出色,但是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正如俞敏洪所說,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培養孩子如同種樹,只有先在根上先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葉繁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央視新聞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和一位中年醫生面對面互行鞠躬禮,畫面單純而美好感動了很多人。

原來這個男孩今年才3歲,因高燒不退被父母送入醫院治療,入院時意識模糊,四肢抽搐,牙關緊閉。

楊惠琴醫生將自己的手指伸了進去,以防孩子的牙齒咬傷舌頭。

隨後,對孩子進行了退熱、鎮靜等一系列治療。

隨後,楊醫生的手指被咬得發麻,男孩的病情好轉了。

兩天後,軍軍到醫院複查,父母告訴軍軍,他的病是由楊醫生治好的,示意孩子向楊醫生表示感謝。

沒想到,軍軍用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感謝,才有了畫面中的鏡頭。

有人說,在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今天,這個畫面猶如一股暖流,將在這個嚴冬里,給很多人以溫暖和寬慰,醫生的妙手仁心,患者的感激和尊敬,這樣的和諧背後,就是大愛的呈現。

而我除了感動之外,還從孩子的身上發現了另一種光芒,那就是教養。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童來說,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如果不是父母曾在他眼前示範過,他絕不會知道除了說「謝謝」,還有另一種更好的方式可以表達感恩,那就是鞠躬。

人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極大。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大多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內心脆弱又好鬥。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泄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

因為不想讓父母發脾氣,便小心翼翼地做著每件事,內心敏感、脆弱,極度缺乏安全感。可能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乖孩子」,但其實他的內心已經壓抑許久,早已不快樂了。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亦或是從事工作後,因為害怕與他人產生摩擦,幾乎不會對任何事情提出異議,總是不能「做自己」。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此種局面呢?

一、父母以身作則

趁一切還來得及,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也許你該反思一下,你是不是以兩套標準在對待著孩子和你自己。孩子也想看電視,你說:「趕緊做作業去,看啥看啊,認真學習去。」孩子答道:「你不也是在看嗎?還看了那麼久。」你說:「我們能一樣嗎?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其實我們的出發點沒有錯,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熱愛學習,反而會增加內心的抵觸感。若是我們想讓孩子認真學習,我們有時也該適當地控制著自己,首先為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環境,你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但應適當地保持安靜。在享受娛樂之前,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並告訴孩子只要你也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了,也可以擁有自由時間。

二、講重點,別嘮叨,別帶上攻擊性語言

其實在我們小的時候,很不喜歡「啰嗦」的大人,我們會覺得事情講一遍就夠了,何必要叨叨個不停呢?殊不知,多年後的我們竟漸漸變成了曾經討厭的那個樣子。你會發現,你越吼孩子越不聽,在孩子的心中權威性越來越低。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簡單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其次,若是批評孩子的話,應該就事論事,不要牽扯到以前的事情,更不要動不動就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長此以往,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必將變得越發緊張。

三、多點耐心,等待孩子的反饋

下指令後,給孩子一些時間。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沒有即刻反應,就火了,覺得孩子沒把自己的話當回事兒。其實,給完指令後,應給孩子10秒,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反應。有時,你需要在給孩子指令後,讓孩子複述一遍,以確認他真的聽到並理解。常常,孩子沒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並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為他年齡小,沒聽懂。若情況真是如此,在日後你應該調整自己的指令,清晰明確地表達你的指令,易於孩子理解。

人們常把沒有教養的小孩稱為「熊孩子」,但正所謂「三歲看老」,沒有教養的孩子通常長成了沒有教養的大人。現在人們往往著眼於給孩子提供優良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孩子的教養。

在家教中培養子女具備良好的習慣,才能為其一生打下良好而牢固的基礎。有教養的孩子,都有這六個習慣。

一、好 學

二、知 恥

三、上 進

四、勤 儉

五、守 分

六、有 恆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在說話上,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種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這樣的人,更受歡迎。

急事,慢慢說

「中華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規只有6個字——「言宜慢,心宜善」,卻讓這個家族1700年間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足見話慢慢說的巨大力量了。這體現的,是一種不浮躁,和謹慎。

小事,幽默說

在你想對別人有一些善意的提醒時,用開玩笑的輕鬆方式說出來,不但可以讓人愉快地接受,還能增進彼此間的親密感。

沒把握的事,謹慎說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君子謹慎說話,小人妄言妄語。謹慎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如果沒有把握,不說最好。

在別人問起或事到臨頭而不得不說時,措辭就一定要謹慎,這樣才能不誤人。當時和事後,人們也會覺得你是個靠譜、值得信任的人。

沒發生的事,不胡說

《荀子》中說:「流言止於智者。」這是個謠言滿天飛的時代,社會上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製造謠言,傳播謠言,這體現的是人的品質、修養和辨別力不夠,也會讓人覺得不負責任、無事生非。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千萬不可小視,要少說甚至不說傷害人的話,多說暖人心窩子、對人有益的話。這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慈悲,還是處世的良方和增進感情的秘方。

傷心的事,別見人就說

另外就是不要見人就說,因為容易給人造成情感上的壓力,甚至讓人反感。別人畢竟跟你不熟,而傾訴是比較私密的事。

別人的事,小心說

說別人的事,是最容易冒犯別人的,因為人都對自己的事最敏感,很多時候你又不知道事情背後有什麼隱秘和禁忌,所以有時即使說的是好話,也會無意中得罪人。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禮記》中說:「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意思是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主動提及;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尊長包括長輩、領導等。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謙虛以及對尊長的尊重,更容易得到尊長的認可、喜愛和器重。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夫妻之間是平等的,又是一起搭伴過日子的,所以凡事一定要商量著來,最怕遇事互相推卸責任和相互指責。只有商量著來,才能更好地解決事情,避免矛盾的產生,並不斷地增進夫妻感情。

孩子的事,開導著說

所謂「堵不如疏」,大禹治水正是變堵為疏,才平息了肆虐多年的水患。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大智慧。而父母最容易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和強迫孩子,孩子即使不說話不反抗,心裡卻是不服氣或不理解的,不但容易傷害親子感情,起到的教育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會說話包含兩層含義:不該說話時不說,該說話時好好說。以上都是「有話好好說」,還要知道不該說話的時候要閉嘴,已經在說了也要懂得適可而止,所謂「沉默是金」。

什麼時候該沉默和閉嘴,但凡有點情商的人身處其境時都會知道,比如當眾說出讓別人難堪的隱私等,都是些非常舉動,體現的是一種基本的教養。一個國家的興盛從孩子教育開始,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命都不會太差,現在有很多名人比如說PGONE,如果當時家庭教育好好教的話,也不會導致他現在的結果,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不管你的孩子再怎麼才華橫溢,始終逃不脫人品和教養的問題,人做好了,什麼都來了!喜歡我的可以關注下!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性華彩 的精彩文章:

TAG:心性華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