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夫妻愈是親密,就愈經不起吵

夫妻愈是親密,就愈經不起吵


財經刊


三味文摘


第一音樂台


作者:朱香記(富書籤約作者),



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


夫妻一場,磕磕絆絆,盛年時可以不在意對方,暮年時方懂老伴兒的深意


01


 


父親拿出牙籤,細心地幫母親剔起牙來。




70歲的母親摔了一跤,剛做完手術,行動不便,還在卧床,年紀大了,牙齒容易塞,骨折的手不方便剔牙,一喂完飯父親就會主動幫母親剔起牙來。




「張開嘴,左邊張大一點」「疼不疼」,「不疼」「大牙,快剔大牙」,「右邊這顆」.....

.




兩個人絮絮叨叨,你說一句,我說一句。



眼前的溫馨的畫面讓我禁不住想起年輕時二人的磕磕碰碰。




父親性子急躁,大大咧咧的,母親性子慢,細心些,儘管他們也相互包容,但是一輩子的柴米油鹽中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更何況他們的性格差異還挺大。



記憶中他們就是吵吵好好的,甚至在我高考前一天還吵到夜裡,已經忘了他們是為什麼事情吵。只記得當時二人你來我往,喋喋不休,最後媽媽說了一句,「孩子明天考試考不好看你怎麼辦?」他們才停止了爭吵。




印象中年輕時的父母親就是這樣吵來吵去,大事小事都要拌上幾句嘴,慢慢地老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很少看到他們吵了,反而成了最溫暖的老伴。




因為母親近年來身體不好,在家裡父親把家務全包了,每天叫母親起床,定時提醒母親吃藥,老兩口手拉著手一起出去散步,二人說話有商有量,早沒了當年的唇槍舌劍。



母親住院父親也執意要自己陪床,不讓我們陪,夜裡請了護工,父親每天早早就到病房,給母親喂早飯。




即使我們在身邊也是自己搶著照顧母親,有時我們護理母親哪裡手重了還要挨他批評。  



有一天和他笑著討論起年輕時的吵嚷,今日為何有了如此巨大的變化,父親笑笑,說:




「吵一世,你們大了才知道,她在最年輕時和我一起變老,真的是小伴變老伴,我病了她照顧我,她病了我照顧她,你們有自己的忙,只有我們是最好的相互陪伴。」




父親文化不高,可他說出的這番話,我似乎聽到了最美好的語言。



果真是,多少老夫妻都是如此。




年輕時在柴米油鹽中有無數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但都在歲月這把刀面前磨掉了銳氣,也因為對方的相依相伴,最終過成了最踏實的日子。




當年老了,需要攙扶的時候,兒女們忙著工作,忙著管孩子,忙著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雞毛蒜皮,再孝順的子女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陪伴自己最多的還就是那個吵了一輩子,好了一輩子的老伴兒。




年少時的夫妻常常吵嘴,認為對方令自己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不在乎對方的感受,還有的夫妻各玩各的,因為孩子才相聚。




而到暮年,方知那個吵了一世的伴侶才是最好的老伴兒。




誰沒有青春年少過,當年老時方知一切繁花都將歸於如水的平靜,而平靜是最長久的溫暖。





02


 


母親住的是骨科,很多因為老年骨質疏鬆而骨裂骨折的老人住院,像父母這樣年紀的老人比比皆是。




大多都是老先生病了老太太來陪,老太太病了老先生來陪,即使很多人家有子女或者護工陪護的,老伴兒還是要來守著。




有一位老大爺,90歲,第一次見到他時,戴著瓜皮帽,穿著一身精緻的大衣,走路還挺精神,耳力不太好,跟他打招呼要大聲些。




但從外表完全看不出90歲的樣子,看起來應該是位老知識分子,聊起來,果然,退休前是一位教師。




老大爺的夫人也是很精神,只是腰不太好,杵著拐杖,我以為可能老人家七十多歲,結果一問89歲了,才比老伴兒小一歲,退休前是工廠幹部,腰不好是三十多歲時就傷到了,所以一直走路都很小心翼翼。




老大爺是因為骨裂住的醫院,不是很嚴重,做的保守治療,不用卧床,所以老兩口做完治療後會去散步。




每天老兩口相互攙扶著,說說笑笑,因為耳朵很不好,說話很大聲,我們常常能在病房裡聽到他們的對話:




「你葯吃了嗎?」




「吃過了,不就是你剛喂我的嗎?瞧你這記性。」




「哦,我都不記得了,還好你記得。」




「可不是,要不是我記著,瞧你怎麼辦

......




很日常也很瑣碎的對話,這90歲的老兩口說起來,滿滿的溫馨和感動。




老太太身體也不好,每天杵著拐杖小心翼翼地來到醫院,就是要自己來陪著老伴兒。




我們聊天時勸她找一位護工幫忙,老太太霸氣地說「找什麼護工,我就是他的護工。」




「我老倆個相互照顧慣了,換別人照顧可不方便,我自己在家裡也不放心啊,老伴兒老伴兒,不就是現在做伴兒嗎?」




這樣一位拖著病體的高齡「護工」,不就是因為「老伴兒」這個詞支撐著嗎?




自己也是需要照顧的年紀和身軀,卻因為對方需要,老伴兒就成了對方的「護工」,就是彼此的依靠。




這老兩口兒想必也是經歷了人生的大風大浪,最終還是老伴兒是彼此最大的保護傘。





03


 


有一部微電影,名字就叫《老伴兒》。




說的是一對老夫妻,老先生以前每天都買玫瑰花送老伴兒,可是老伴兒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經不記得他了,老先生每天都去醫院照顧老伴兒,以為老伴兒也記不得玫瑰花了,所以就沒再買過。




有一天老先生經過花店突然想起過去送花的爛漫日子,於是又買了一支玫瑰花,來到醫院,開門那一刻,發現老伴兒對著花笑了,原來他還記得花,應該記得的就是多年的夫妻恩情。




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對方是誰,卻依然記得那些花兒。




于是之後老先生每天都堅持買花,陪老伴兒一起吃早餐,一分鐘都不遲到,把這當作最重要的約會。




他心裡一直有那個信念:不管你記不記得,我都在。




夫妻一場,磕磕絆絆,盛年時可以不在意對方,暮年時方懂老伴兒的深意,讀懂這份濃情,需要一輩子啊。



04


 


創立了《攝影家》雜誌的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和他的夫人袁瑤瑤二人的故事也堪稱「老伴兒」的典範。




阮先生攝影水平高,夫人外語能力強,二人相輔相成,周遊列國,拍下了不少經典的攝影作品,可是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是曾經一地雞毛。




年輕時在工作中,阮先生寫文章,夫人會提意見,有時候傲氣的阮先生受不了,反唇相譏,就這樣,寫著寫著,兩人就會吵起來,經常吵得寫不下去。




後來阮先生明白,身邊這位批評家的言論沒法不聽,又不能把她趕走,只好封她個「阮評家」,意思就是:專門批評阮義忠的專家。




而阮夫人性格比較單純,吵過以後總是一句話「沒啥好計較的」,很快就能雨過天晴。

問題是,她忘得快,也不能記取教訓,過一陣子又開始吵。




吵了很多年,有了多年的「戰鬥經驗」後,阮先生深知,跟她動肝火,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於是感悟出一件事:

夫妻愈是親密,就愈經不起吵,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想講的話先吞下去,伺機再溝通。




就這樣,吵了大半輩子的夫妻倆,在年老的時候,不吵了,夫人不愛收拾家裡,阮先生愛收拾,每天四五點起床打掃屋子;夫人很會燒菜,就多燒菜,就這樣,他們成了彼此最好的老伴兒。




阮先生說:




「兩個有缺點的人,磨合得好,就會變成完美的結合,磨合得不好,無論誰是玉、誰是石,下場就是俱焚。」




能互稱一聲老伴,其實就是兩個永不放棄對方的人,共同尋找著在每個階段結合的方式」。




像阮先生說的一樣,很多老伴兒就是永不放棄對方的人,共同尋找到了每個階段結合的方式。




比如我的父親母親,醫院裡遇到的90歲老夫妻,還有微電影里的老夫妻,老太太已經忘記老先生,可是老先生也找到了在這個階段與對方結合的方式,永遠不放棄對方。



05


 


李榮浩有一首歌《老伴》,唱到:




「誰叫我很青春,誰叫我笑,只有你能叫我,不怕老去。



有一天,春花秋月,夏蟬冬雪,不會散去;有一天,一關上門,一躺下來,不再離去;



有一天,愛看的天,愛踏的地,我愛著的你,陪我美麗的老去。」




老伴兒,就是如此。




盛年時,我們也許會忽略對方,暮年方知那個牽手多年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兒,陪伴彼此幸福地老去。




作者簡介:

朱香記,富書籤約作者,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為陪伴孩子而辭職,和孩子一起玩著長大的日子,用心生活,努力思考,儘力學習,用力去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也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榜樣

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主編強烈推薦您收藏這個號↓↓↓




每夜讀書


ID

imeiyedushu


 

每夜讀書,與你分享有能量、有趣味、有內涵的好文章。陪你讀書,陪你思考,度過美好夜晚。



↑↑↑長按二維碼 一鍵收藏






好書評讀


優讀文摘


財經品讀


商規


讀財

財經解說


  

點擊上面圖收藏這些

優質

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味文摘 的精彩文章:

TAG:三味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