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還有一個共和國,源於國民黨,卻反對蔣介石
1932年1月28日,淞滬戰爭爆發,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將軍的率領下,奮起抵抗,英勇殺敵,痛擊敵寇,使日本軍隊遭到了極其慘重的損失,並迫使日本政府三易其帥。正當雙方交火十分激烈,十九路軍捷報連傳的時候,蔣介石卻電令十九路軍委曲求全,對日本人的故意挑釁行為進行忍讓,並對十九路軍的戰鬥抵、抗彈藥供給進行處處阻撓,排憲兵十六團接替了十九軍的防務。 十九路軍無視蔣介石的妥協政策和命令,繼續英勇進行戰鬥,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聲援和支持。
淞滬抗戰後,蔣介石視十九路軍為眼中釘,並想方設法要將其拆編分解。
這年5月,蔣介石強令十九路軍的三個師分別開往江西、安徽和湖北,讓十九路軍分散集結,無法形成規模,欲削弱第十九路軍的力量和影響。對此,蔡廷鍇等人據理反對,最後蔣介石修改了命令,最終把十九路軍調往了福建。
其實,蔣介石心裡的真實想法是欲借紅軍之力消滅十九路軍,這一點蔣光鼐也清楚,但是想到軍隊能夠不被拆散,以後還能再作打算,便接受蔣介石的命令了。
6月十九路軍進人福建。進入福建後,十九路軍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化解了與當地大小年閥之間的爭端,通過「期撫兼施」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整編,不但沒有削弱自己的力量,反而充實了自己的實力。
實力的加強讓十九軍暫時實現了福建的軍政統一,隨後,蔣光鼐接任福建主席,蔡廷鍇主掌駐閩綏靖公署。
1933年5月,蔣介石與日軍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對於蔣介石的出爾反爾和對日妥協的政策,蔣光鼐、蔡廷鍇十分憤怒,在簽署協議的第二天,就發表通電,對協議公開表示反對。
一系列的不抵抗和妥協政策的愈演愈烈,終於逼迫十九路軍走上了反蔣的道路。
此時,十九路軍締造領袖陳銘樞(也是民革的創始人之一),從國外回來,即與十九軍各將士商議反蔣事宜。
首先,陳銘樞赴香港與李濟深商議,共同商議計劃以廣州為中心,聯合閩、粵、桂三省力量,共施反蔣大計。
但是廣東的陳濟棠不願得罪蔣介石,拒絕了陳銘樞的提議。隨後,陳銘樞又派員赴桂聯絡桂系軍閥的李宗仁、白崇格,提出合作反蔣問題。但桂系以「國勢飄搖,不可再起內爭,致誤全局」為由加以婉拒。
粵、桂兩派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都不願參與合作,十九路軍聯合粵、桂反蔣的初步計劃擱淺了。
就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提議,既然國民黨內部的派系之間合作既然無法達成,那麼就去尋求其他主張抗日的勢力一同計議反蔣。縱觀全國,在各武裝力量中,堅持抵禦外敵、反對內戰的只有共產黨,一直以來對方都保持著堅定抗日的立場。欲組建統一戰線,尋求合作者,只有共產黨是值得信賴的對象。
幾經周折,十九路軍派人進入中央蘇區,與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達成一致意見,支持保證十九路軍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擾,支持十九路軍進行反蔣活動。
終於,十九路軍在尋找到合作力量和解除後顧之憂後,在福建拉起了反對蔣介石的大旗。
1933年11月20日上午9時,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南校場召開。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的代表及海外華僑百餘人,十九路軍駐福州官兵以及福州機關人員、學生、市民共3萬餘人參加,大會推選出主席團,並通過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人民權利宣言》。在這部宣言中,闡釋了國家政治體制,說明了中國是民主共和國,是全體中華人民作為主人的國家,並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存在進行了否認。此外,會上還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包括《組織人民政府案》、《人民權利宜言》和《制定新國旗案》等。
在這次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上,李濟深被推選為主席,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馮玉祥等為人民政府委員。
當日正式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國號為「中華共和國」,廢除南京政府年號,定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國旗改用紅下藍中嵌黃星旗,首都設在福州。
這次易旗建國,是以十九路軍為代表的愛國將領因無法忍受蔣介石的內訌和妥協的抗日政策所爆發的反抗行為,被稱為「福建事變」,又稱為「十九路軍事變」。
福建事變後,蔣介石調派三路大軍開赴福建進行圍剿,同時利用軍統早期潛伏在十九路軍內部的特務開展釜底抽薪的策反活動,三個師被策反成功,在多重不力情況下,十九路軍獨木難支,終於在1934年1月落敗,停止抵抗。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經歷了50多天後夭折。


※國家都滅亡了,此城卻依然獨立,東方小城,竟改變了歐洲的發展史
TAG:歷史好望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