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川博發大招:張大千的「敦煌壁畫」大規模北上了,就在國博!

川博發大招:張大千的「敦煌壁畫」大規模北上了,就在國博!

展覽

張大千藝術展

2018/1/16 - 3/4

國家博物館

1月1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榮寶齋聯合主辦的「張大千藝術展」開幕, 展出張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共100餘件套,包括五個單元。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來自四川博物館壓箱底的張大千收藏——臨摹敦煌壁畫部分,展出作品數十件,佔據展廳半壁空間。

臨摹五代水月觀音圖軸

以古為師

1899年,張大千出生於四川內江,據他回憶,九歲開始學畫。張大千的學藝生涯中,二哥張善孖是其引路人。1919年,從日本回到上海的張大千先後拜著名學者、前清遺老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詩文與書畫。通過兩位老師,張大千還學到了書畫鑒賞的本領,並由此結識了當時上海的文人畫士及著名收藏家如狄平子、龐萊臣等人,使張大千也開始收藏書畫名跡,藉以開闊眼界,長期近距離領會古代繪畫中的奧妙。他的收藏,不乏中國美術史上的巨作,如董源《瀟湘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趙佶《祥龍石圖》、王居正《紡車圖》、王蒙《夏日隱居圖》等。

張大千有一方印,叫作「別時容易」,取自李煜《浪淘沙》中「別時容易見時難」之意,凡是他收藏過的歷代名畫,都會加蓋此印。經歷了長期戰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張大千心裡明白,再珍貴的書畫,再割捨不斷的情誼,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只有放下,人生往往由無奈之中的抉擇續寫。通過手追心摹這些古代名作,張大千得以深切了解古代書畫風格特徵和傳承源派,進一步擴展了他的視野,有助於規劃自身的藝術生涯。江湖上一直流傳有不少段子,生動記述了張大千偽造石濤作品如何蒙過當時書畫鑒賞大家的眼目。撫今追昔,其間是非曲直,今人難以一一證實證偽,然其背後均指向一個事實:張大千的繪畫,肇始於石濤,波及石谿、弘仁、漸江、八大、張大風等明末清初畫家,擴展至明代的唐寅、仇英、徐渭、陳淳、陳洪綬、董其昌,再推及元代王蒙、盛懋和吳鎮等人,最後上溯到董源、巨然、趙佶,更從敦煌遠窺隋、唐、北魏,於是成就其書畫上的輝煌。

別時容易

走出小我

張大千去敦煌之前,業已成名,非但技法精湛,而且享有不錯的市場號召力。此時,他放棄一切,到敦煌去深挖藝術之井,源於對繪畫的熱愛。此前,他遍臨明清以來名家作品,並以石濤為基準,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向敦煌,是深思熟慮的決定。張大千有備而來,騾馬拖運行李達11車,特地從青海塔爾寺重金聘請七位唐卡畫師,專門調配研磨礦物顏料和畫布加工,耗費黃金5000餘兩,用了20年才還清這筆債。在物質條件極困苦的條件下為洞窟編號,共計309窟。其間還要提防土匪侵擾。儘管條件艱苦,張大千要求大家按原始尺寸臨摹,對顏色進行復原,恢復初成時鮮艷的色彩。從1941年3月至1943年11月,兩年零七個月,共得摹本276件,涉及佛像、菩薩像、佛本生故事、說法圖、經變圖、供養人像、藻井裝飾圖案等多種題材。

臨摹初唐涅槃像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絹本設色,65.9cm×163cm 四川博物院藏

對於敦煌壁畫的臨摹,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客觀臨摹,當時敦煌壁畫中破損的、開裂的、脫落的都要如實臨摹下來。第二種整理臨摹,對當時敦煌壁畫破損、脫落之處,在畫稿上補充整理出來,臨摹成完整的壁畫。與文物工作者原狀複製壁畫不同,作為畫家的張大千,在臨摹敦煌壁畫時,採取了第三種方式,即復原臨摹。因為壁畫原來是色彩鮮亮的,臨摹的時候就要努力恢復成壁畫最早的色彩,用石青石綠等材料進行臨摹,主要是為了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方式,便於日後對古代壁畫造型體系的全面研究和展覽。

臨摹隋帝釋天、帝釋天妃巡遊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絹本設色,66.1cm×169.7cm 四川博物院藏

敦煌之行,開拓了眼界,從文人畫的「小我」到宗教壁畫的「無我」,大千攀上了更高一層藝術境界。

臨摹維摩變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絹本設色,120.1cm×96.1cm

四川博物院藏

上世紀50年代,張大千的夫人將一部分壁畫摹本捐獻給四川博物館,有的小僅一平方米,有的大到30平方米。這些壁畫大部分都未在敦煌完成最後的工作,鑒於當時的條件,張大千把收尾工作留到後方完成。今人應當根據當時的社會意識和文物保護觀念,權衡張大千的作為才是公正的。

師造化

張大千在50歲前幾乎踏遍國內名山大川。他曾有一方印「三上黃山」,體現了學習「黃山畫派」,師法自然的決心。他中年暫居美洲,晚年遷至台北,在外雙溪「摩耶精舍」畫室中憶寫40年前曾經旅行過的大山大水,作《長江萬里圖》和《廬山圖》,畫面不但結構驚人,其中細節之處,均與其壯年時所到祖國之地息息相關。從體悟黃山、華山、雁盪山、青城山的自然變化入手,張大千將自己對筆墨融入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論述的「三遠法」,構築出一種嶄新的且不失古意的山水畫風格。

龍泉寺檢書圖 張大千,1936年 紙本設色,32.3cm×92.8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花鳥畫中,張大千一方面追求宋代院體金碧輝煌的風格,一方面喜作大寫意潑墨荷花及「沒骨」花卉。人物、走獸作品極富線條的表現力,既富於流暢感,又不失力量感,於五代兩宋繪畫技法之中融入敦煌藝術的特徵,色彩鮮明富麗,與此前清新簡淡風格拉開了距離。到了20世紀60年代左右,張大千開創出潑墨、潑彩的技法,奠定了繪畫的新面貌。

巫峽清秋圖軸

張大千不凡的人生經歷與卓越的藝術創作為世人所矚目,其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創作兼及釋道、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門類,既精於工筆小品,也擅長寫意巨作。他從文人畫、宮廷繪畫、宗教繪畫甚至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廣收博覽,以其個人的藝術天賦與勤奮,集古人之大成,推陳出新,成為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受歡迎的大畫家。徐悲鴻曾譽:「張大千,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

文|王建南

本文刊載於20180119《北京青年報》B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遠行人必有故事可講:「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2017」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