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寶寶都愛說「我的」、「不給你」之類的話?

為什麼寶寶都愛說「我的」、「不給你」之類的話?

引言:

孩子逐漸成長,值得欣喜的是:寶寶已經學會了蹦單詞,也挺主動的慢慢學著自我生活照料。

但媽媽卻發覺,寶寶挺「自私」的:奶奶用了他的小盤子,都會說:寶寶的!更不用說隔壁的小哥哥想玩他的玩具了。為什麼寶寶愛說「我的」、「不給你」之類的話,又要如何幫助他改正?

生理特徵

1-2歲的寶寶還沒有發展到走入社會的階段,他的主要生活來源和人際關係都是圍繞著他的周邊的強關係。

這種強關係包括: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關懷孩子的心理,給他精神的撫慰和學習上的幫助等。包含在強關係里的人包括:孩子的日常看護人,家庭主要成員以及與孩子特別熟悉的鄰居夥伴等。

這樣的強關係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幫助孩子維持日常的生存和交往。對於強關係之外的人,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不會主動與之產生聯繫。

這個階段的寶寶,他的關注點都是從自身出發的,他只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看到自己與物品之間的聯繫,不會考慮這個物品是否與其他人還存在某種關聯。

社交經驗的缺乏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由於社交經驗的缺乏,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當他看到一個物品,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東西是不是我想要的?是我想要的就是我的。

所以寶寶不會管物品是誰的,誰正在玩,他都覺得這是他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孩子還會哭著鬧著想要搶過來。這是這個階段孩子很普遍的心理,孩子對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一對多的層面,還沒有建立起多對多的聯繫。所以,強行跟孩子說這是別人的玩具,我們要玩的話就要拿自己的與別人交換這些都難以達到效果,孩子會拿出他一貫的殺手鐧,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

對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尤其體現在強關係的人身上。媽媽作為日常看護孩子最多的人,孩子自然而然把媽媽當做他的,不知道媽媽除了看護他之外還有更多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所以,當媽媽出門工作或者抱了其他的寶寶時,孩子都難以接受,表現出對媽媽的高度依賴,這是孩子的認知有限導致的,除非孩子自己願意分享,否則媽媽就是他獨有的 「財產」。

抓住孩子社交敏感期

孩子到什麼時候能夠走出這種一對多的認知模式呢?等到3-4歲,孩子逐漸走入社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看到自己與他人的聯繫,還能看到他人與之周邊人的複雜關係,這就形成了一種多對多的網狀關係鏈,孩子就是在這種關係鏈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並學會換位思考。

這種關係網的建立是孩子在不斷地探索和挫折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社交活動,幫助孩子進行量化的累積,實現質變的飛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TAG:寶寶 |